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上的残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上的残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形容下棋的诗句?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观棋 唐代:李从谦
竹林二君子,尽日竟沉吟。
“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发生,李渊出面有能力制止或避免吗?
李渊其实也是无能为力,因为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已经在灭隋的战斗中成长起来,并且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因为这俩儿子实在都太能干了,我们现在从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先说李建成,作为东宫太子,作为最后的失败者,其实李建成手下也汇聚了一群得力干将,像魏徵,大将薛万彻等等。但是李建成政治上比较仁慈,见到李世民势力逐渐壮大,担心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于是拉拢了李元吉,找个借口把秦叔宝、尉迟敬德调离了秦王府。我觉得他是想削弱李世民,但并没有想杀了他,于是错失了良机。
反观李世民,可就没那么优柔寡断。所以说李世民有帝王之相,真正的帝王翻起脸来就得六亲不认。李世民太优秀了,身边聚集了许多优秀的文臣武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个个都是名垂青史的良将。这些人和李世民在战斗中一起成长,忠心耿耿。当得知李建成要打压李世民时,秦王府里这些谋臣良将一起劝说李世民干脆做了李建成。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下手。最终造成“玄武门兵变”,李世民得以登基,才成为一代帝王。
而李渊在起义建国的过程中,完全倚靠这两个儿子,说白了,他其实就是光杆司令,能打能断的大臣不在东宫就在秦王府,这些人世界隶属两位王子,李渊未必调得动。在两虎相争的形势下,李渊即使事先有所知晓,也是无能为力。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干脆退位当了太上皇,实在是儿子太优秀了……
谢谢邀请!此时李渊已是心知肚明了,想阻止也是无奈了,此事箭在弦上,也是必然的,想阻止也是力不从心了,又不是事先奏明的事。太子李建成亲见李世民打下来的两山,弄不好这个太子也没有用,不除掉李世民,恐怕得不到皇位……李建成虽然是太子,这时再李渊的心里,没有李世民的分量重了。李世民人强马壮,李建成绝对不是对手,李渊比谁都清楚,矛盾激化,也只得如此。
已经阻止不了,太子李建成一派和秦王李世民一派已经势成水火,即使当事人不想更进一步,他们身边依附的大臣,将领也不会允许后退,因为在封建时代,参与了皇权之争,进一步是从龙功臣,而退一步就是抄家灭族,没有第三条路能走。
关于“李渊是否有能力制止玄武门之变”一事,是这样。
按着东方思维,治病当以病在肌肤时,容易施治,如果病入膏肓,就投鼠忌器啦,谁也没有办法啦。对于人事,也要治在萌芽状态之时,用衣袖一拂嫩芽就脱落啦,非常省事,如果变成大叶粗枝,恐怕用锯也很难锯断。
另外,当时的李渊,可能觉得只玩势力平衡自己的宝座才最稳固,其有意让诸皇子掐架,自己从中渔利。更有可能煽风点火,让兄弟手足相残。这种怪异的败家哲学还一直被奉为至理名言,被偷偷使用。致使窝里斗逐步升级,势同水火。等到玄武门之变按着既定***发动起来,所有人就大都避之唯恐不及,谁也制止得了。所以,史载李世民因玄武门之变这场人间惨剧就哭着亲父亲李渊的***。这一切都是李渊姑息纵容,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造成的。
所以,李渊只能为自己的过失买单,禅位李世民,因为李渊确实愧对天下万民。
唐朝是靠什么强大起来的?
唐朝靠什么强大起来,可以从它合理的制度中得到答案。当然,唐初的几位英明的皇帝,也是其中的关键。不然,再好的制度,也会执行地变形。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英明的君主,遇上合理的制度支撑,国家自然会强大起来。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制定政策,门下省审查政策,尚书省执行政策。如此设置的好处,是既能集思广益,又能避免大臣专权。使得皇帝能够“兼听则明”,而且对于重大决策,其最终决策权还是在皇帝手中。三省的官员,其实就是皇帝的智囊团。
对于地方上,唐朝初期设置州、县两级,使得行政效率大大增强。而且官员以及官吏都由中央委派,避免了汉朝时期,官员自己征辟属吏的情形。而且,唐太宗曾经将各地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时刻注意这些地方官的施政成绩。所以,在唐初的时候,中央和地方上的政治制度是合理且健全的,保证了国家的高效运转。
唐初实行的是北魏时期的“均田制”,也就是按照人口进行分配田地。大力促使人们专心生产,使得“地无余利,人无余力”,这样粮食的产量自然就大大增加。而所谓的租,就是田租;庸,指的是每年为***服役20天,不服役的,每天要交纳绢三尺娟;调是户调,随乡之所产而缴纳。
如果***延长服役15天,那么免租。如果延长服役30天,那么租调都免。此外,遇上灾荒年月,都有相应的租庸调减免办法。这样一来,达到了轻徭薄赋的目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粮食产量自然大大增加。
府兵制和均田制是密切相关的,人民“均田”之后,从中选择精壮的农民,进行相应的军事训练。平时种田,闲时由***组织学习战阵厮杀。士兵的武器以及装备等,都是由个人自己承担,但国家予以免除租庸调。如此一来,农民得到实惠,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军队士气也得到提高,战力大大增强。
府兵制既减少了大量军费,而且军队战斗力较强。当有战事的时候,命令将领带兵出征。一旦战事结束,那么士兵回到各自的府县,将领回到自己原来的岗位。士兵不失业,将领也无法掌握军队(因为每次征调的士兵,可能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这样也避免了藩镇的出现。到了唐玄宗后期,均田制遭到破怀,府兵制也是名存实亡。朝廷不得已开始募兵(要给士兵发军饷),这样既增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又造成了藩镇割据,以至于有后面的“安史之乱”。
两汉以至于魏晋,都是实行推举制。这样当官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世家手中。到了隋唐,开始科举取士。当时,只要有一技之长,明经、明法、明算等等,都可以参加考试。而且考中之后,还需要吏部选拔,合格者才能当官。如此一来,既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基层官员的任命也有了一定客观的标准。使得有本事的平民,凭借自己的才能就可以出人头地,其深远影响非一语可以说尽。唐太宗对此也甚为自得:“天下人入吾彀中矣”,这个观点虽然偏狭,但无疑把社会中的大部分精英选***。对于统治也好,对于民生也罢,都有极正面的意义。
综上所述,唐朝之所以强大,靠的就是贤明的君主和合理而健全的制度。当贤君兢兢业业以治理天下的时候,自然会有盛世出现,也就有了“大唐雄风”。但是这对君主的要求也是极高,一旦出现君主昏庸的时候,衰亡也是不可避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上的残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上的残局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