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的大体印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的大体印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皇帝哪一位让你印象深刻?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朱瞻基(明宣宗,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出生于北平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在位10年),被尊为“章皇帝”。 早年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即位后,御驾亲征平定番王叛乱,并重用“三杨”等贤臣,改组内阁,减免赋税,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与其父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1435年驾崩,终年36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他是明朝唯一几乎完美的皇帝,所以让我们印象深刻!
大明王朝二百七十七年的历史,共有16个皇帝,却有17任皇帝位。因为有1个人做了2任皇帝,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只有9岁,因为年纪太小,不懂国事,国家大权基本都在自己的奶奶太皇太后张氏手里,自己没有什么权力,自己的母亲孙太后在后宫也没什么话语权,只能说这母子俩也不容易,好不容易熬成皇帝皇太后了,奶奶太皇辈的人还在,而且权力还非常大,没辙,还得再继续熬着。
好在大明王朝的太皇太后张氏,非常有魄力,任用贤臣,打击宦官,治理国家有方,大明王朝一派欣欣向荣(蜗牛评论:这点和康熙与孝庄有点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孝庄注重培养康熙,而张氏只是放任英宗)。好景不长,朱祁镇16岁的时候,太皇太后走了,没过两年,平时压着自己的几个老臣也都随太皇太后而去。这下子,明英宗朱祁镇就如同解开缰绳的野马,可以放开性子撒欢了。先是把自己喜欢的宦官王振提拔上来,把国家的事一股脑儿全交给他,包括军机大事、对外交往等等。这可不得了,一个宦官啥也不懂,就统揽朝政,敢乱拍脑袋胡乱指挥,顿时国家就有点乱套了。为了掩盖自己能力不行,王振就对朱祁镇不停地出馊主意,把皇帝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转移。
有一次,王振竟然鼓动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出去打瓦剌(这里解释下,明灭元,太祖朱元璋把元顺帝打回了漠北的蒙古,元一分为二,也就是瓦剌和鞑靼)。朱祁镇20刚出头的愣头青一个,一听立马来了兴趣,想着当年自己太爷爷的太爷爷牛叉,把元朝赶回了漠北,自己的老爹明宣宗朱瞻基也很厉害,曾御驾亲征打败瓦拉的汉王,自己要像他们学习,也出去干一票,说不定也能名垂青史。年轻人有***是好事,可是朱祁镇没看到,朱元璋那是战火里爬出来的,作战经验极为丰富,自己老爹朱瞻基也是一度跟着爷爷朱棣南征北战,带兵打仗也是很有一套的,自己自幼就在深宫,顶这个皇帝的头衔,这么些年来基本也都是玩过来的,怎么办?明英宗朱祁镇再一次想到了王振,主意是你出的,你也很有能力,就当皇帝的先锋吧,出去后什么事你做主,我照办就行。
于是匆匆忙忙临时拼凑了二十万人,号称大军五十万,浩浩荡荡出发了,朱祁镇是意气风发,想着自己再驱逐鞑虏的道路上要更上一层,丰功伟绩要远超先人。王振是狐***虎威,皇帝做他的后盾,他说什么皇帝都言听计从,当太监当到这个地步,也算人生巅峰了。一路上是各怀心思,唯独没考虑怎么打仗。这群猪队友,成功地把朱祁镇带入了坑,先是大军到了大同,天气不行粮草跟不上,就想撤回去不打了,直接原路返回吧,面子挂不住,还得绕着道的走,于是就有了“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绑了肉票,直接登上了明朝耻辱榜头条,王振也就地被砍了,甚至于,国家都差点被灭了,幸好当朝重臣于谦等人成功的整了出北京保卫战,如若不然,恐怕明朝就毁在这个二杆子皇帝手里了。
明英宗朱祁镇被***已经很倒霉了,更悲催的是,明朝皇宫大内想的不是怎么把他救回来,而是得抓紧找个人先顶上来当皇帝。因为朱祁镇有儿子,按道理继承大统的应该是他的儿子。可是这时候,皇太后孙氏起了关键作用,她觉得反正自己老公有两个儿子,一个被抓了没办法,那就让另一个当皇帝吧,反正自己皇太后的位置没变动就成。于是,弟弟朱祁钰和母亲孙太后,就这么简单把他给算计了,朱祁镇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成了太上皇。景泰帝朱祁钰登基后,更不考虑怎么去营救自己的哥哥了,反而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朱祁镇的名义来议和,没不用搭理。明朝强大,瓦拉再怎么也是小打小闹,什么事还得看着大明的眼色来,但瓦拉的政治智商可能真的一般,或者压根就没理解景泰帝的意思(朱祁钰原本就是想瓦拉你直接把哥哥朱祁镇干掉,最起码别放他回来),也有可能观念不一样,认为朱祁镇是现在明朝皇帝的哥哥,又是太上皇,已经拘了1年了,还是放回去吧,于是又有了后来朱祁镇7年惊恐不安的深宫生涯。
古代王朝皇帝多奇葩,既有明君也有昏君。明朝,做为封建专制王朝自然也不会例外。如果说哪位明朝皇帝让人印象深刻,那么还是选择开国之君朱元璋!
朱元璋凭什么就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呢?这倒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是明朝的开国之君,而且是从最底层一步步地爬上皇帝宝座。这可比前朝那些官二代、将三代、宦四代们困难得多!
试想,社会***只有那么多,每个人的发展空间又是那么的有限,可以提供的上升通路也并不畅通。在古代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下,整个社会基本上是固化的,根本没有多少发展机会可以提供给中下层人士。就更不要说象朱元璋这样的寂寂无名之辈了,在那些有权有势者的元朝统治者眼里,朱元璋不过是一只蝼蚁而已!
但是,就是这个无名之辈,连同他的那些同样是无名之辈的淮西伙伴,比如徐达、汤和等等等等,居然可以趁势崛起,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世诚等一方枭雄,最后又将蒙元的势力逐出了中原,还收复了昔日被石敬瑭割让的幽云之地。
而且在1368年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因为功臣们都是自己的亲朋故交,便纵容他们违法乱纪。在他的整治下,明朝没有出现类似宋朝那样的“开国伊始***丛生”的局面,明朝机器的运行也大致在正常轨道之中!
因此虽然朱元璋有冷酷无情、刻薄寡恩以及猜疑之心太过的缺陷,但对于明朝百姓来说还不失是位较有作为的好皇帝。如果给朱元璋在历代帝王中排排名次,似乎还是可以排到中上流的水平,基本上与汉高祖刘邦差不多吧?虽然比不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却也做出了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的大体印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的大体印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