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朝方镇,唐朝方干

kodinid 14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唐朝方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上唐朝方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朝征兵的地方叫什么名字?
  2. 藩镇和节度使有什么区别?
  3. 唐代藩镇的基本发展状态是什么?

唐朝征兵的地方叫什么名字?

我国古代唐朝早期实行府兵制

唐朝规定在设府的地方,百姓有充当府兵的义务,服役年龄在20到26岁之间。应征充当府兵的人平时务农,农闲训练,征伐时自备兵器、资粮。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

历史上唐朝方镇,唐朝方干-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唐朝中期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激烈,府兵制度开始名存实亡。朝廷为了补充兵力,只好实行招募的办法。这些招募来的士兵称为“长从宿卫”,替代府兵定期轮流宿卫的制度。后又招募戍边卫士,归由方镇统领,后逐渐过渡成为地方的割据势力!

藩镇节度使有什么区别?

藩镇是节度使掌控的势力范围和地盘,节度使是管理掌控藩镇的最高官员。唐朝中后期,中央疏于对各藩镇节度使的管理,各地藩镇割据,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所以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倕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后来成为地方官。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
节度使是各藩镇的长官,有一定的自***利,到唐朝后期,皇权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各地方的节度使就形成了藩镇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历史上唐朝方镇,唐朝方干-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代藩镇的基本发展状态是什么?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倕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

藩镇的出现是为了什么?为了防止异族的侵犯,这就表明当时的状态,国家战斗机器尤进攻转为了防守。

战争消失,自然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对于边区来说,一切其实没有多大的改变。当边去与中心区的差距扩大到士兵受不了的时候,乱子就出来了。当然这是百年的时间才能发生的事情。

历史上唐朝方镇,唐朝方干-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这样的不公平之下,一代代的传下去,从节度使到士兵都感觉到自己在边区是受苦是委屈的,那么作为节度使,该怎么做,无非就是多加钱,多安慰,多聊心,最后士兵把你当老爸,你把士兵当儿子,老爸得为儿子,着想啊,那我们就入主中原,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

这就是潘镇,其实国家对于边区是这样,边区对于国家也是这样,每次国家不稳的时候,边区总是会背后下刀子,汉朝末年的董卓,明朝的吴三桂。

唐朝的潘镇在安史之乱之前还是比较的安份,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壮大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个片区的事情。当香港人唾弃深圳人,深圳人唾弃上海人,上海人唾弃北京人·······最后边区的老少爷们干嘛呢?我这么苦这么累的在边区干嘛?

唐代藩镇割据的基本发展状况可以用两个词形容:声势浩大、愈演愈烈。


唐朝中叶之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割据一方,完全不听从朝廷调遣,不服从中央命令的,势力一天天强大,最后发展到公然对抗中央,企图窃取国家社稷。

“藩”本意为“藩篱”,引申为守护。“镇”指镇守。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意是想要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爆发,藩镇割据局面就此形成,从此成为大唐帝国身上一颗不能割去的毒瘤。 一方面,各大权在握的节度使成了帝国不稳定的根源,直接威胁到皇权,但客观上对于边疆的稳定,防止敌夷的侵犯,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藩镇割据的局面才在唐朝持续了150余年,直至宋太宗赵光义灭了北汉,藩镇割据才彻底结束。

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之为“藩镇割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唐朝方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唐朝方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藩镇 节度使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