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时期历史应用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时期历史应用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概括唐朝的时代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时代特点:繁荣(1分);开放(1分) 繁荣的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统治清明;经济繁荣;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度,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各民族友好交往,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中原与边疆联系加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就开发和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隋唐的文化繁荣局面等。
开放的原因:隋唐实行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的政策;海陆交通发达;对外交往活跃;吸纳外来文化;同时也将隋唐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等。唐朝时期还没出现八股文,那科举都考些什么?时事策论吗?
唐代的科举主要分为两种,贡举和制举。
制举也称为制科。《新唐书·选举志》中载:“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制举是由皇帝颁布举行的,目的就是为了选拔有杰出才能的人,考试地点一般在皇宫内,有时也设在皇帝巡幸之处。
制举考试最初为口试,后改为笔试,一般情况下皇帝会亲临现场。制举是皇帝位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制举的科目繁多,主要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学宏辞等科。制举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最为兴盛,后来逐渐衰落。
制举是为了选拔有杰出才能的人,所以重在考察应试者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唐代制举及第者多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制举及第后的待遇也要比贡举高。制举及第且成绩优秀者当即授予官职,成绩差的人也可以获得出身,即所谓的官资。
贡举,又称常科。唐代贡举考试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由州县举送的贡生。乡贡是考生自己到所在州县报名,通过州县举行的考试后,再由州县举荐到礼部,参加贡举的考试。
唐***对这类考生的品德有一定的要求。凡迹涉轻狂、兼亏礼教,或曾受到官府触发,虽薄有词艺,均不能参加考试。只有那些通晓礼教、品学兼优、未受过刑事处分的读书人,才允许参加县、州两级考试,然后参加礼部的考试。
另一类是学馆生徒(主要是“六学二馆”的生徒),他们经学校考试后,成绩优异者被选送参加礼部考试。每年这两类考生的人数都由***确定,其中各考试科目人数、各州府县赴考人数也有具体规定。每隔一段时间,***会根据各地人口的消长情况和官吏队伍的状况以及考生的素质进行相应的调整。
明经是唐代贡举的重要科目之一。
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考试。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高考分文理科,唐朝常科分进士、明经、俊士、道举、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进士科,原来只考时策,后来加上《礼记》、《左传》大经和诗赋杂文;
明经科,对***以及注释默写,9部经书,《礼记》、《左传》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小经,另外《孝经》、《论语》;
道举科,考《老子》、《庄子》、《列子》;
明法科,考国家律七条,令三条;
明字科,文字理论及书法,考《说文》、《字林》;
明算考数学算术。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上述的经书,一般需要考生对对***以及注释默写;进士考的时策范围广,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不止答一篇,要答5篇。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 常科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
秀才为最高科等,考试方略策,要求应举者熟悉经史,精通经世治国的方略,这对于缺少经史知识,醉心词华的唐初士子来说,是很难达到的,都不敢投考秀才科。永徽二年,遂被停废。
明法、明书、明算考试专门学问,及第后从事专门工作,一般不能担任高级官吏,应举者也很少。
士子所趋,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考试两部儒家经典。唐制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通两经者一大一小,或两中经。同时还要兼习《孝经》、《论语》。
本文结合唐史专家王双怀教授的“唐代文化讲座”内容,回答您问题。
开头声明,八股文虽不是好制度,但起码给了一个公平的考试标准。其实唐朝进士科中的“诗赋取士”,考察绝句律诗(讲求平仄押韵对仗),也是一种公平的考试标准。
一、唐代科举的考试有三大类型:
1、常举。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在每年春季定期举行,故又称“春闺”。
2、制举。为选拔非常之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3、武举和道举等。武则天时期设置了武举,唐玄宗时期设置了道举。
二、常举的考试内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时期历史应用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时期历史应用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