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征戍将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征戍将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求明朝初期将军名录?
你好,明朝神威大将军炮
明末,崇祯皇帝为防范清军,命令徐光启向澳门购炮。徐光启把此事交给通事陆若汉具体经办。澳门卜加劳铸炮厂特别重视其事,派出炮兵统领公沙的西劳,率领大批炮手及炮厂的工匠伯多禄护送10门大炮进京。途经河北涿州,因发现涿州告急,便留下4门大炮协助防守,其余6门大炮则于1630年(明崇祯三年)正月初三日运抵北京。次日,由葡炮兵统领公沙的西劳试炮,非常成功。崇祯帝遂命京营总督李守琦同提协诸臣,设炮于都城要塞,精选将士习西洋点放法,并赐炮名“神威大将军”。
明朝公文叫什么?
古代的各种公文制度和行移制度是很复杂的,如公文贴黄制度、公文办理制度、公文稽核制度、公文保密制度等等,而明朝因为大多数皇帝不愿上朝、不愿与大臣当面议政,以及其较为特殊的内阁政治、文官政治,公文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完善,中后期几乎成了公文治国,公文的地位得到空前加强。
所谓皇命公文,即皇帝颁发的下行文。主要有:诏、诰、制、敕、册文、谕、书、符、令、檄等。此外,还有铁券、驾帖、批答、赦书等。皇命公文一般没有明确规定的格式,大多是因沿成习而形成较为固定的格式。
“公文”顾名思义就是公家的文书。明代,公文有六种形式,分别是“诏”、“敕”、“册”、“令”、“旨”和“制,在这六种公文形式里,以“敕”的使用范围最广,频率最高。
“敕”又通“饬”,在古文中是“命令”和“告诫”的意思。汉代,尊者或者长官告诫子孙和下属,通常都被称作“敕”,任官封爵的官方文书被称为“诫书”。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将“诫书”慢慢转变为“敕书”,敕书由此开始正式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到了明代,“敕”才被广泛的使用,凡是皇帝用来训斥和委任官员以及奉赠六品以下官员和外藩的时候,都用“敕”。
因此,仔细查阅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在明代的公文体制里,“敕”的运用是非常常见。看如今遗留下来的明朝圣旨,就足可见“敕”字使用频率是多么的高。
宣德元年,三朝老臣夏元吉,接到了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一道敕旨,敕文开头写道:“敕谕文武群臣夏元吉等:朕位君国莫大于奉天……。”
正德六年,户部主事翟鹏三年考满,收到了明武帝敕封他父母的敕旨:“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朝廷待士之恩,莫重于褒锡……。”
万历二十六年,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进入了最后的阶段。这一年,御史李楠奉命巡按浙江,忽然接到来自北京的一道敕旨,敕文开头写着“敕巡按浙江监察御史:近因军费繁兴,国计难支,该部要将各省直额派各项钱粮专委责成……。”
从明朝这三个皇帝的三道“敕旨”来看,“敕”这个公文体已经衍生出“敕谕”和“敕命”,虽然都是以“敕”为名,但是在其含义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答】元朝中书省下行文书,明朝改为答付。各军都督府对于各卫指挥使,六部对于各衙门,布政使对于所属衙门行文时都用答付。清。只称答,民国废除。
【敕命】明代命官,用敕不用诰,洪武二十六年定六品至七品官的任命,皆授敕命。《清会典》仍沿用此制度。
【下帖】明知州下行文书用下帖,清废。
【告示】上级指挥下级用示。明代官厅张贴在道路的对于人民昭告事项的文书称为告示,清仍沿用,民国改为“布告”。
【牌面】元代公文名。一为由朝廷发给作为出差的凭证,驿官及差寂凭以给马的文书。《元史.兵志》:无牌面而给马,或有牌面而不给者,皆罪之。二为元代发给有功者的奖牌,谓“降宣敕牌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征戍将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征戍将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