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大帅几品,明朝历史大帅几品官员

kodinid 11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大帅几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大帅几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请问明朝时期的爵位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2. 民国时什么军衔的人才能叫大帅?

请问明朝时期爵位等级是怎么划分的?

明朝爵位划分主要分宗室和外戚两类:

宗室:

明朝历史大帅几品,明朝历史大帅几品官员-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等爵位:亲王

二等爵位:郡王

三等爵位:镇国将军

明朝历史大帅几品,明朝历史大帅几品官员-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四等爵位:辅国将军

五等爵位:奉国将军

六等爵位:镇国中尉

明朝历史大帅几品,明朝历史大帅几品官员-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七等爵位:辅国中尉

八等爵位:奉国中尉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并无封邑。

民国时什么军衔的人才能叫大帅?

记忆当中,被称作大帅的人不多,张作霖曾率兵打进京城,任海陆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当时国家最高统治者,于是,“张大帅”就名声在外了,最起码在东北的威望如日中天

就是这位“张大帅”,在位期间,坚决***都在打东三省主意的日俄的拉拢,保持了军人的民族气节,都被双方势力视为眼中盯,不幸在皇姑屯事件中被对方谋害。

大帅,不是军衔,但绝对是先有军衔,才有大帅的称谓。现代的军衔制度,起源于西方,但军中的等级制度,即便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了,譬如元帅、将军、校尉等,帅将校尉四等级别,在古代军中就已有了,实际上形成了当代军衔制度的基础,不过没有象西方舶来的军衔制度那般严谨、等级森严而已。

民国期间,特别是早期推翻满清帝制没多久,貌似中华民国建立起来了,实际上中国依然处于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尤其是北洋时期,即便各省的督军都掌控军政大权,但也不一定有资格称为大帅。

大帅,只是军队中最高指挥官的一种尊称,绝非真正的军衔,更多是是一种军人最高的荣誉,张作霖恰巧满足了这个条件,是独立的一支庞大军队中的最高将领。

张作霖,在东北起家,东三省的实际掌控者,曾一度任海陆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当时国家最高统治者,所以被称作“大帅”是当之无愧的,当然,他本人也非常乐意部下和社会贤达和民众称其为“大帅”。

综上,在民国时,只有独立行使指挥权的军中最高将领,才有资格称为“大帅”,但并非所有有独立军队的最高将领,都能被部下和社会称为“大帅”,除了极少数人譬如孙传芳、吴佩孚等称为大帅以外,很少有称大帅的,张作霖,确实名声太大了,“张大帅”在中华民国可谓家喻户习。

民国时期什么军衔都不能称作大帅,大帅不是军衔,更多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官阶或者职务,在民国时期自称大帅的人很多,几条枪就敢称司令,几门炮就敢称大帅,比比皆是,像青帮三大亨张啸林,竟然也被称为“张大帅”,可见在民国时期已经到达,“帅到掉渣”的地步了。

中国真正实行军衔制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总体上来说分为北洋***时期国民***时期,军衔并不是中国凭空发明的,而是从西方引进的。

北洋政权是以袁世凯为核心建立的,实际上早在袁世凯小站练兵期间就学习西方军队编练制度,自然对西方的军衔制度也有一定的接触,在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就着手建立新的军衔制度。

参照西方军衔,当时北洋军实行三等九级制,分别是上等军官为上将、中将、少将***;中等军官为上校、中校、少校***;初等军官为上尉、中尉、少尉***,基本上和现在的世界通用的军衔制度差不多。

国民***在北伐成功前都***用北洋***的军衔,1928年北伐完成后建立全国***后,也有意调整军衔,1934年国民***批准建立铨叙厅,重新评定军衔,后来主要在上等军官上跟北洋***有所区别,就是上等将领,和北洋上中少不一样的是,整了个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的军衔中没有大帅,元帅或者大元帅这一类的军衔。

在军衔中并没有大帅这样的军衔,但是这完全挡不住民国时期的武人对“帅”的追求,军衔说到底还是舶来品,而帅有很多中国传统因素影响,在中国古代能够挂帅出征是很荣耀的事情。

清朝末年,就有陆海军大元帅一职,由光绪亲自兼任,光绪死之后由载沣兼任,袁世凯上位后,尽管效仿西方军衔,穿的礼服就是大元帅礼服,比当时的肩上佩戴三颗星的上将多一颗星。

大帅本是大元帅的简称。

秦汉之前,行军打仗的将领最初是称为将军,最高的就是上将军、大将军。

人们对名衔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随着“将军”名衔的扩大化,比如军中有了成千上百的将军后,什么上将军、大将军之名就让这些掌握兵权的人心中很不爽,感到缺乏差异化,开始推动改名,于是就改为都督、大都督。

很快都督大都督这些名衔也臭了大街,南北朝时期,只好因应形势,推出元帅这种名衔去管都督。李世民还在当秦王时,就被封为“西讨元帅”,后来又设置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行军元帅、左元帅、又元帅......元帅这个名衔,到了元朝和明朝,又开始出现臭了大街的迹象。

清朝前期,放弃了这个称谓。

清朝后期,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捻军等各路起义,只好允许地方自组武装,“元帅”、“大帅”这些名衔开始地下回潮,没办法,听着评书长大的汉人都爱听这个。这时候就出现了“香帅”张之洞、“左帅”左宗棠、“雪帅”彭玉麟......这不属于正规称谓,没人因此多发一分钱工资,上了朝还得装孙子。

清末新政要搞改革,以日为师,日本的明治***作为全国最高军事首领,还带了一个陆海军大元帅的称号,清朝统治者有样学样,也引进来。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暴发后,各省纷纷响应,在组建临时***前,也需要一位军事主官,于是在上海的代表们推举了黄兴为“***定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但黄兴的战绩不佳,反对意见太大,黄兴看清形势,并不接受,甘愿让给黎元洪,于是各路代表在南京开会的时候又改动了一下,黎元洪为“***定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俩人的位置掉了一个个儿。

这两位正副元帅没干几天,临时***成立,按照约法,只有临时大总统才有统率海陆军之权,这两位正副元帅的名衔与大总统的职能有冲突,只好委屈哥俩放弃。

袁世凯刚当上总统时,也没有引用这个称谓,正常发展下去,元帅就要走进故纸堆里去了。但不甘寂寞的***人在1913年7月发动了“二次革命”,推出了前清遗老岑春煊担任全国讨袁军大元帅,大元帅的名号重出江湖。

袁世凯气急之下,在粉碎了***人的反叛后,新推出了《民三约法》,为了避免民间再出现大元帅,他也仿效他国,重新捡回了大元帅的称谓,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只有大总统才是陆海军大元帅,并设立大元帅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大帅几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大帅几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大帅 军衔 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