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429年的历史,明朝1449年

kodinid 3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1429年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1429年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宣德年间藩王?
  2. 济南般若寺历史?
  3. 大明王朝益王家族有什么故事?

明朝宣德年间藩王

朱高煦,成祖朱棣次子,于1426年被宣宗杀。

宣德四年(1429年),23岁的朱瞻墡前往湖广长沙府就藩。长沙府原来是谷王朱橞的地盘,谷王朱橞后来惹怒了四哥明成祖朱棣,被废。朱瞻墡在长沙住的不太习惯,毕竟离家很久了,有一年他上疏给大哥明宣宗朱瞻基,说想回北京看看,朱瞻基说,最近许多藩王要求来北京,我都没有同意,如果我同意你来,这样不太好,虽然我也想弟弟,但是现在不合适,等等再说吧。明宣宗朱瞻基时代,任何藩王要求来北京,朱瞻基都不批准。

明朝1429年的历史,明朝1449年-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哥哥嘴上说的好听,事实上把弟弟扔在长沙就基本不管了。好在坏人不长命,宣德十年(1435年),大哥朱瞻基暴毙而亡,朱瞻基的长子、朱瞻墡9岁的大侄子朱祁镇继位。朱瞻墡以为,大侄子还是小孩子,好对付。于是,朱瞻墡在正统元年(1436年),上疏大侄子明英宗朱祁镇,说长沙太潮湿了,要求迁到湖北襄阳,10岁的朱祁镇同意了五叔的要求,毕竟朱瞻墡的母后张太后还在世。在长沙住了7年后,朱瞻墡终于迁到了襄阳,从此朱瞻墡老老实实过日子,自己和子孙一直住在襄阳,直到明朝灭亡

济南般若寺历史?

济南般若寺建于明代宣德4年(1429),民国10年(1921)修观音殿,民国16年(1927)建药师殿,1944年又整修大殿,寺前后丘顶上各有一亭,故称“般若迎松风”。近年,古寺边扩建大雄宝殿,新建“般若寺”山门,建筑面积达到20余亩。

般若寺属禅宗“天台宗”,明末为兵火所毁。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僧海林自陴县金龙寺来开山修葺,又得僧东影于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前后殿宇。其后僧福海、胜怀胜知等相继来寺,后又有僧昌圆、隆印相继主持。后寺渐颓败,僧能清发愿修复,于1921年至1942年间先后建成多重大殿。同时,能清还着手改造寺周环境,植松种竹,于适当地点修葺,使般若寺香火鼎盛,声誉雀起。据说,当年能清师昼出耕耘,夜卧隘口,几与林木同生死,才使今天的般若寺绿荫蔽天,蓊郁苍翠,蝉鸣深树,幽鸟相逐。我一到般若寺,就深深喜欢上了这里寺在山中,院在林中,房在景中,僧在画中的优美环境,听着空谷传来的一声声悠扬柔情、千转百肠的佛号声,心都醉了。

明朝1429年的历史,明朝1449年-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王朝益王家族有什么故事

第一代益端王朱祐槟和王妃彭氏、孙氏的墓地在洪门镇外源村金华山。始葬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陵寝坐北朝南,墓地坐落在呈“交椅”形状的山窝里,左右青山分别代表着左青龙,右白虎,后枕着的高山则象征着皇权的龙椅,中间的小山包是其陵寝。墓为卷棚式,分前后两室:前室深1.2米、宽1.6米、高2.1米;后室高3米、宽3.6米、长5.2米。设二道石门,门为券拱形,全长8.2米。门前墓道,长4.9米,宽3.1米。正中为红石棺台,上置两具红漆棺木,棺台前地上陈列110个陶仪仗俑,分六行排列。平面呈凸字形,墓门方向为正东南。墓门之前的墓道,自东南向西北倾斜。陵寝周围的山墙长25丈,宽15丈,前面有一百多米的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武翁仲、石兽、神道石柱(华表)。但墓地已遭到严重破坏,以前的壮观早以不复存在。陵寝正前方远处有一条婉延的小溪。

护陵的文臣武将

陵寝前有“享殿”遗址,原来的神道上倒塌着破裂的汉白玉碑刻,碑刻原高3米多,宽1米多,厚有30多厘米,至今还保存刻有“皇明嘉靖二十年”字样,是赐祭朱祐槟夫妇的“御祭文”。碑文洋洋洒洒数千字,历陈藩王旧事。墓志铭由其子朱厚烨亲自撰写,多为溢美之词。

明朝1429年的历史,明朝1449年-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祐槟墓出土的文物有:金凤钗、金簪、金耳挖、金耳环、金香囊、玉佩、玉带、玉圭、铜镜、陶俑等等,还有塘志一本。

朱祐槟生于成化十四年(1478),死于嘉靖十八年(1539),明太祖第六代孙,宪宗第四子。9岁封益王,19岁就国建昌府。当国42年,终年61年。王妃彭氏卒于嘉靖十六年(1537)。朱佑槟是当时江西三大藩王之一。南昌一带是宁献王朱权系统势力范围;鄱阳一带是淮靖王朱瞻墺系统势力范围;建昌南城一带则是益端王朱祐槟系统势力范围。三大藩王中,以益端王的势力最大,延续时间最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1429年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1429年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朱瞻 藩王 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