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未代皇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未代皇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末年号?
答:明朝末代皇帝的年号是崇祯。明朝先后一共经历了十六个皇帝,开国皇帝是朱元璋,年号是洪武,朱元璋被称为洪武大帝。明朝末年天灾人祸,引起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起义军队伍实力最大一支是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他们从山西、陕西、湖北、河南、河北一直杀到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无奈吊死在景山公园煤山。
明朝第20位皇帝?
二十任帝朱由榔:在位十六年,一直像流寇一样被清***追逐,在西南诸省的大山中不停地逃亡,最后逃入缅甸,在边界蛮荒地区搭建草屋,与土人杂居。
朱由榔(1623年11月1日-1662年6月1日),汉族,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人,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南明末代皇帝(1646年12月24日-1662年6月1日)。
天启三年(1623年),生于桂王府(京邸),隆武二年(1646年)袭封桂王。隆武二年(1646年),在肇庆称监国。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倚仗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在西南一隅抵抗清朝,因此维持时间较长。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收留。后来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王将其献与吴三桂,永历十六年(1662年)6月在昆明被吴国贵绞死,终年40岁,在位16年。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
永历帝死后庙号昭宗,延平王郑经上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纬武体仁克孝匡皇帝。
明朝后期为何社会动荡?
明代自中叶以后,北蒙南倭,交相煎迫,宦官权臣,***政权。明末党祸纠结,流寇峰起,朱家天下就此断送。
明太祖定下宦官不得干政的讯条,自成祖破坏太祖遗法,引用宦官,种下宦官乱政的祸根。英宗宠任宦官王振,酿成土木之变。宪宗荒于女色,政事都交给宦官,最先宠任汪直,成立西厂,汪直因罪被杀后。又宠任宦官梁芳等。孝宗即位后杀掉梁芳等,但宦官专政的局面已积重难返。武宗既位又宠任宦官刘瑾,刘瑾扰乱朝纲,引发宁王之乱。
武宗死后,世宗即位,世宗颇能抑制宦官,但他中年后迷信神仙,懒于理政把朝政交于严嵩,严嵩当国,贪腐更甚。
世宗传位神宗,神宗是明最昏庸的皇帝,荒于酒色,二十年没上过朝堂。引起朝廷朋党之争,政治上形成东林党和非东林党两派。双方互相攻击形成势不两立的形势。
神宗死后,光宗即位,光宗在位不到一年驾崩。其子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熹宗宠信乳母客氏,客氏与宦官魏忠贤私通,因此魏忠贤的熹宗宠信,提督东厂。非东林党勾结魏忠贤把东林党人榜示全国,废毁国内所有书院,禁止东林党人活动。
魏忠贤势力大增后,各省争先为其建立生祠,每建一祠,动费万金。劳民伤财。皇帝的昏庸,士流的***,竟到了这种地步,政治哪里还有希望。
熹宗死后,明朝末代皇帝思宗即位。虽然思宗逮治魏忠贤。但朝堂党争的风气已经形成,边疆重臣熊延弼、袁崇焕等,也受到了党争的影响,才华无所施展,以致关外满洲势力日益强大,夺取了明朝的统治权。
朝堂上制度僵化,没能出现雄才大略的皇帝做出改革。从上而下影响到民间,死板的制度没办法应对人口增加的问题。
而朝廷作为最高掌权者,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低层不管出现什么状况,都必定有责任。
明朝的皇权虽然高度集中,但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很少,能力强的都集中在前期。而且前期的开国太祖、成祖太过于强势,但是一个人的眼光过于狭隘。以至于明朝中后期,虽然有很多人看到明朝制度的缺陷,但是却没有魄力进行改革。最后一次改革是万历前期的张居正改革,但在万历当权后,作为皇帝的立威对象给给废除了,并被皇帝残酷清算。
所以明朝的基本制度在朱棣以后将近两百多年里,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任何完美的制度,都经受不住时间的洗礼。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制度的的缺陷就诞生和壮大了。
最主要的还是人口增加。
一旦进入和平时期,人口很快就会增长,但是土地有限,而土地出产足够、生产力水平有所发展的时候,一般会出现人口流向手工业等产业。但是明朝户籍制制度,将大量的人口限制在农业上,使得人均土地越来越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明末的时候,就是土地产出刚刚好一家人的支出,一点点风吹草动带来的就是大量的农民破产。
一旦国家出现大量的闲散人员,如果不能很快解决那就是大问题,肯定会被有心人利用。而明朝***的应对手段,可以说很很拙劣,不但不成,还致使情况恶化。
本质就是明朝前期制定的制度、生产力的发展没办法适应后期的人口增长。而作为权力中心的朝廷、朝廷中心的皇帝,在中后期没有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能改变这个状况,甚至还加快了情况恶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未代皇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未代皇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