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叔侄争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叔侄争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丞相擅权是哪个朝代?
嘉定元年(1208年)三月,史弥远实际掌权,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九月签订宋金和议,史称“嘉定和议”,由金宋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由20万增为30万;另加“犒军银”300万两,这是以往和议中从来没有过的。
明朝唯一一位“六首状元”的天才,为何被划掉状元名,全家问斩?
明朝的黄观是中国历史上两位六首状元之一,明朝的唯一。他中状元时27岁,正当年。
黄观为人刚正耿直,忠君为国。朱允炆为帝时,黄观官职为右侍中。
朱棣为朱允炆的叔叔,手握军权,专横跋扈,入朝时瞧不起朱允炆,黄观敢于直面批评朱棣,得罪了朱棣。
建文四年,朱棣借口清君侧起兵攻打南京,黄观被列"文职奸臣"之中。黄观从外地往回赶,要维护朱允炆,半路上听到南京陷落,朱棣称帝消息,即跳河而死。
黄观虽死,朱棣仍然不肯释怀,下令将黄观从登科名录中废除,并诛灭黄观九族,还牵连到黄观诸多好友。
万历年间,黄观才得到***昭雪。
所谓“六首状元”指的是连中六元,即:乡试、会试、县考、府老、院孝和殿试皆为第一。古代的读书人能连中三元已经是要被称为文曲星下凡了,像这样连中六元的,查遍上下五千年,就两人:一个是明朝的黄观,另一个是清朝的钱棨。由于连中六元的人少之又少,后人就常说:“三元天下有,六元世间无。”
(黄观剧照)
可惜,明朝这个连中六元的黄观,最后却被划掉状元之名,并被全家问斩。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黄观生于明朝初年,自幼好读书,做学问非常严谨,对时政常有独特的见解。
黄观参加科举考试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在殿试考策论的时候,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无扰”。朱元璋很认可他的治国安邦之策,于是把他钦点为状元。于是,历史“六首状元”第一人就此诞生。
朱元璋去世后,皇孙朱允炆继承帝位,是为建文帝。
黄观依然得到朱允炆重用,被提拔为右侍中,和方孝儒、黄子澄等人一起处理国家政事。
谢邀,这个问题指的是黄观。
黄观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而且是一口气考完,27岁中状元,成色远高于清朝的钱棨。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中会元。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能获得朱元璋认可的读书人,应该有真才实学,史书记载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有这么辉煌的做官起点,应该能名垂青史,为何后世知之甚少,这要探究他经历的时代——明成祖以靖难为名,夺取政权。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帝***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削藩,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叔叔,几位叔叔或畏罪自焚或被贬为庶人囚禁,朱棣心里也发怵,早晚要轮到自己,于是在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
在朱棣起兵期间,建文帝削除了朱棣的宗籍,并且让黄观写讨伐朱棣叛军的檄文。
“连中三元”是指在乡试中取得第一(解元),在会试中取得第一(会元),又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取得第一(状元),这是古代多么了不起的学霸!明朝的商辂是这样的人。
但是,明朝还有一个更牛的,他除了“连中三元”,在之前三次重要考试(县考、府考和院考)中,他每次都名列榜首,所以被人称为“六首状元”。
他叫黄观,安徽池州人,27岁就高中状元。然而,他的这些荣誉在“靖难之役”以后都被削去,而且被诛灭九族,命运十分悲惨。
由于忠心耿耿扶持建文帝,任右侍中的他被燕王朱棣列在拟清除奸臣的第六位。战争后期,黄观离开京城,招兵求援。在安庆附近的江面上,他获悉皇帝罹难,自己的妻女被掳,遂整理衣冠,遥拜京城,然后投水而死。
明朝“靖难之役”四年战祸,这个锅该由谁来背?朱棣还是朱允炆?
首先是朱元璋来背,心里只有朱家正统血脉,处心积虑,杀业太重,恶果呈现,杀的新皇帝无人可用。第二是朱允炆,书生意气不是帝王之才,急功近利,不会用人,关键时刻优柔寡断。无勇无谋。断送江山。第三,朱棣篡位,是违背了朱元璋和封建正统的,是他一辈子心病,也改变了朱元璋的正统传承血脉,同时通过迁都想到于大明重新开始。
最大的祸首是朱元璋。朱元璋要么立朱棣,要么立朱允文,既己立朱允文,就应该削弱朱棣的兵权,以免尾大不掉,骨肉相残。奈何朱元璋太过疼爱儿孙,犯了李渊犯过的错误,异想天开的想在儿孙间搞平衡,结果埋下了靖难的祸根。尤其是一个英武有加的叔父,一个是文弱年青的侄儿,想要平衡,难于上青天。朱元璋常言:天子无私亊。轮到自己,却犯了大糊涂。铸成大错。
经过明太祖朱元璋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明初刚刚走出元末天下大乱的创伤。可不幸的是,却又因爆发了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叔侄争天下的“靖难之役”,破坏了来之不易的建设成就!
这个锅应该由谁来背呢?
是建文帝朱允炆还是燕王朱棣?
分封诸子为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主意,给予诸王少至三千,多则一万九千护卫,并赋予其重大权力的人,也是明太祖朱元璋。
也许朱元璋从元末天下大乱中汲取了教训,认为与其任由异姓做大,还不如将天下控制在朱家子弟的手里。
也因此,才会拒绝了山西平遥训导叶伯巨的劝谏,也不顾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的前车之鉴,坚持分封了包括燕王朱棣在内的儿子为王。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敢反对他。
儿子们也都服服贴贴,不敢起哪怕一丝一毫的异心。
可明太祖却万万没想到,分封儿子为王的做法,却给他的继任者留下了麻烦和困扰。
这个锅当然应该由年纪轻轻且政治上非常不成熟的建文帝朱允炆来背了。否则,燕王朱棣会动起兵的心思、敢动起兵的心思吗?爷爷的余威和父亲的仁德在,他应该是可以做一个有为之君的。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十六字纲领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北伐攻取元大都时向天下发布的檄文。由此可见明太祖对于汉族传统儒家宗***理的重视。登基称帝后,长子朱标便很快被立为皇太子。按说这是个德才兼备的太子,只可惜天不***年突然离世,老朱最终还是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果。除了幼年夭折的老九和最小的二十六,按说生育能力极强的老朱这时候还有不少于二十个儿子可以立为太子。可深信立嫡立长宗法的老朱还是将朱标存世的嫡长子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并亲自教养。为了给这个宝贝大孙子扫清继位障碍,老朱甚至连自己的儿女亲家、曾经在***儿海大破北元的大将军蓝玉都给诛杀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如果真要把这个年纪轻轻的宝贝大孙子稳稳送上皇位,你老朱同志难道就没有想到过你那些正值壮年且虎视眈眈的儿子们吗?朱标在世时这些叱咤沙场的兄弟们还可以老老实实为朱明王朝守卫边疆藩篱,可大哥不在了他们还能对这个大侄子俯首帖耳?况且这个大侄子还总想废了他们的权力。
英年早逝的皇太子朱标
老朱在时这个问题还显现不出来,等到皇太孙朱允炆登基后矛盾就激化了。俗话说:武人打天下,文人治天下。洪武爷自然是英雄盖世的马背天子,几个年长的皇子也是继承了老皇帝的英武。然而轮到建文帝朱允炆时,大孙子可就是从小被一帮子大儒给教育成了谦谦君子。深得他宠信的文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整天在耳边鼓噪削藩加强皇权。血气方刚的年轻皇帝哪受得了这种鼓噪,热血上头之下周王、齐王、代王、湘王、岷王短时间内先后被废,湘王被废后因畏惧而***。战功赫赫且作为明太祖在世最年长的皇子燕王朱棣被逼得装疯卖傻住猪圈才逃过一劫。
明太祖分封藩王属地示意图
当年功劳和威望极高的汉武帝刘彻尚且还要通过温和的推恩令缓缓剪除刘氏藩王羽翼,一个尚未在朝中站稳脚跟的少年天子怎么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通过这样刚猛的手段对付自己的叔叔们?
汉武帝推恩令示意图
如此苛政之下,再有道衍和尚姚广孝的游说,朱棣终于举起了反叛建文帝的大旗。先后击败耿炳文和李景隆的燕军逐渐强大起来,得到宁王朱权朵颜三卫蒙古骑兵助战后的燕军更是势不可挡。历经四年征战,燕王朱棣终于进入南京结束了建文帝的统治,改元永乐的他终将明朝推向极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叔侄争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叔侄争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