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三百年,明朝历史三百年是哪一年

kodinid 1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三百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三百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吴晗写明朝三百年是什么时间?
  2. 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引来学者诟病,为何明朝却可维系三百年?

吴晗写明朝三百年是什么时间

《明朝三百年》是2011年10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晗。书名明朝三百年作者吴晗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1年10月1日《明朝三百年》由吴晗先生耗费多年心血著成。作者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形象的文笔,讲述了明太祖建国、明成祖迁都北京、北虏南倭、东林党争、建州女真的崛起、郑和西洋资本主义萌芽等明史中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包涵了明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刻揭示了明代历史的基本面貌和社会发展脉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可读性,是了解明史的最佳读物。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引来学者诟病,为何明朝却可维系三百年?

明初沿袭元制,置中书省“综理机务”,六部是中书省的下属机构;总掌地方军政刑狱的行中书省,也直属中书省。中书省组织庞大,品高权重。有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官品由正一品到从二品;办事人员有左、右司、郎中、中书舍人等。所有给皇帝的奏报,皇帝的诏令、谕旨,都要经过中书省,所以说是个重要的机构。

明朝历史三百年,明朝历史三百年是哪一年-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朱元璋知道中书省的重要性,在立国稍稳后对其严加防范,谨防大权旁落。

首先是掌控中书省,对其有一系列的敕谕,不使其权重震主。

其次是对中书省进行人员裁削,或令其中有的官员拿钱不管事,或调来调去,或淘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或借故令某人辞官,或是获罪杀头。通过人事变动,把中书省的主要官员抽空。

明朝历史三百年,明朝历史三百年是哪一年-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则是削权,从组织上架空,切断其与六部各司的联系,使其只能和皇帝联系。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朱元璋在“肃清逆党”后,顺势废除了中书省,存在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寿终正寝了。

明朝历史三百年,明朝历史三百年是哪一年-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诏谕:“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后世敢有言更改祖法者,即以奸臣论,无赦”。(《明太祖实录》卷239,241)朱元璋独揽了最高军政大权,而且文武群臣再有奏请设立丞相者处以重刑,后辈有再言改变祖法者按奸臣论罪。自此,明朝后面的皇帝没有再设立丞相的。

废除丞相后,定制、决策等大权,由皇帝亲自掌管,政务交由六部分担,六部尚书各负其责,“六卿分职,朝廷总揽。”朝廷实际就是皇帝,这样皇帝真正日理万机了。

其实,这个问题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以及与权利之间的矛盾关系。并非单纯的皇权与士大夫集团权利争夺之间的矛盾。

儒教高度发达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但是人民麻木、国家防御能力的日益衰减;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儒教的独大客观地造成了朝野共为一体的畸形局面。从而皇权与士大夫集团的争夺也就成了必然的局面。而在此之外,士大夫集团内的派系党争,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由皇帝扶持的阉党与其之间的权利争斗,又形成了新的权利架构以及争斗局面。但这些都是非正常的,有悖于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所以儒教集团的尾大不掉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毒瘤。

朱元璋正是清醒地看到这一危害的必然性,所以才明智地***取了这一打压儒教集团的策略。当然由此产生的副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比如但就禁海一项就自断了发展的前路。

朱元璋的政策只是在一定时段内打压了儒教集团,让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能保持稳定发展。但儒教独大的局面,却不能有效改善。其实就等于说是治标不治本,最后其***依旧会爆发出来。

在这其中,虽然皇权集团也想出了诸如设立“锦衣卫”以及扶持阉党与儒教党对立的办法,但都因为实际操作上的无能与失败,反而被儒教党反攻倒算。魏忠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明朝的国祚延续了276年,其实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没有太大的关系。朱元璋废除中书省无非是废掉了宰相制度,把相权收归皇权,加强皇帝的权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做到。朱元璋算是中国勤奋皇帝里排得上号的一位,每天要批阅几百件奏章,他也忙不过来,于是,他设立了殿阁学士,这些殿阁学士在明朝实际上也在充当着宰相的角色。如李东阳、杨廷和、严嵩张居正这些人实际权力比宰相还大。

当然,一个王朝建立灭亡用黄炎培先生的历史周期律来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王朝,从朱元璋定鼎南京统一全国,并且制定了较为宽松的财政税收制度,大明王朝当然民心所向。而且,蒙古当时中原学了一身毛病回到草原,连铁锅都造不出来,战斗力也大大折扣。在外无强敌,内修文治的情况下,自然欣欣向荣。

尽管在继承者身上出现了靖难之役,又出现了首都从南京到北京的迁移,但总体上,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还算能比较好的执行。成祖、仁宗、宣宗以来,明朝出现了仁宣盛世,而明朝虽然有财税问题,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爆发,总体上能保持一个较好的水平。

实际上,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以来,作为一个封闭的王朝,老百姓只要能安居乐业,基本不会铤而走险去造反。而明朝总体上除了边地少数民族的叛乱外,少有农民起义。当然,明朝的灭亡,在我看来是从1527年的白银流入开始的。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财政税收制度与当时的经济之间完全不匹配,尽管张居正做过改革,但是并没有触及根本。

白银的流入算是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旧制度,而新的制度又没有建立起来,反而被旧制度掣肘,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又缺乏这样的经济人才。这些从读圣贤书的“八股取士”上来的官员并不能完成新制度的建立。这让明朝陷入了财政死结,从而走向灭亡。

从这一点上来看,有没有宰相与国运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明朝政权“维系三百年”和废中书省没有必然的关系。

不仅明代没有宰相制度,清代同样没有宰相制度,***一共也持续了近三百年。因此宰相制度根本不是维系王朝***的必要元素,官僚机器才是。

考虑废相事件时,人们经常从“加强皇权”的角度入手。实际上,皇帝一人所揽的权力再大,也要它能稳定维系、顺利执行下去才行。废相之后,六部获得了更多的权力,百官也仍有发言的空间。

就权力分配而言,宰相本身是兼皇帝的最高顾问和***行政首脑于一身,兼具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执行权。明代的废除宰相制度,实际上是把宰相原有的参与决策权一方面留给了内阁阁臣,一方面下放给了六部、都察院长官等高级文官。并在决策过程中排除了宰相参与的惯例,使得皇帝更容易控制决策过程。而且,对于重要事务,明廷还举行朝议、廷议等不同范围内的朝官会议,更广泛地听取意见。

同时,皇帝成了行政首脑,负起更多的监督执行的责任。六部的权力也更大了。譬如宋代宰相有“堂除”之权,可以绕过选官机构,直接向皇帝提名一些官员人选。明代则一切文官任命都要经过吏部。同样明代的兵部也既管理军政,又参与军令指挥,堪称历代权限最大的兵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三百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三百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朱元璋 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