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诏狱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诏狱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党争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危害?
党争明朝之前就有,唐有牛李党争,宋有元祐党争。明朝党争通常指的是因争国本而起的浙党和东林之争以及后来依附于浙党的齐党楚党宣党昆党和最终的阉党东林党之间的党争。所谓争国本是因为万历不喜爱皇长子朱常洛,迟迟不立太子。所以有了以王锡爵沈一贯方从哲为首偏向万历的浙党和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依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东林党之间的争斗。进而依附于浙党的齐楚宣昆各党纷纷卷入争斗,于是有了明末有名的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一系列众说纷纭的政治斗争。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京察齐楚浙党大破东林,东林党各大佬被赶出朝廷中枢。天启三年癸亥京察东林大破齐楚浙党,三党被一一贬斥最后投靠崛起的魏忠贤从而形成阉党。
党争的危害自然表现为不同的政见引发的政策确定实施上的内耗,党争从对事不对人发展到对人不对事,决策确立不了,政令不能通畅。比如浙党姚宗文巡视边关后指责辽东巡抚熊廷弼碌碌无为,使得熊廷弼革职而辽东刚因熊廷弼兴建的防线无果而终。比如阉党田景新诬陷东林何士晋贪腐,让何士晋在广东进行的税制改革充裕财政的实验化为泡影。
党争的后期阉党的掌权改变了原有的官场争斗潜规则,浙党东林党的党争不过就是对方革职离开朝堂失去发言权,阉党的套路就是纯粹的肉体消灭,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一一死在诏狱。恶劣的手段使得之后大明朝廷上下离心离德,明哲保身一语不发成了常态,最终崇祯被困死在讨论是否南迁的北京紫禁城内。
明朝的党争指明末东林党与宦党、浙党之争。明万历时起,朝政日趋***,党派林立,党争迭起。 在这些党派中,以浙党势力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在朝当政。在一开始党争的过程中,东林党人反对以皇帝为首的当权派的胡作非为,反对王公、勋戚对土地的掠夺,反对矿监、税使的横征暴敛,代表了人民的愿望,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拥护。但是在表面现象的背后却是以东林党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和以阉党为代表的皇权之间利益之争。随着时间的延续,党争逐渐演变为,为了反对而反对,罔顾国家利益,只是为了自己所代表的团体和阶级利益在争斗,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在南方东林党以不与民争利为由把持海上贸易,漕运以及盐运,使巨额利润流入世家,而国家税收大幅下降。并且勾结倭寇祸乱沿海百姓。在朝中,利用皇权残害忠良。在北方晋商勾结后金,大批军需物资及技术流入后金,使得后金不断增强实力。明末激烈的党争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后金入侵时,大批东林党人率先投降,并且反手进攻明朝,大肆***百姓。东林结党给明朝造成的损失是一个深重的历史教训。同时,明末激烈的党争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明朝的灭亡!
有明一代,“党争”可以说贯穿始终。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党争”的苗头已经显现。当时,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中,以淮西人居多,而朱元璋本身也是淮人,故明朝建立后,这批人大都封公列侯,身居高位。围绕其中的核心人物、韩国公李善长,形成了朝中的淮人官僚集团。
由于身兼功臣和皇帝同乡两重身份,在开国后,李善长任左丞相,位列朝中第一。在他之后,由其同乡胡惟庸继任为相。在他们先后掌权的十几年中,由于淮人集团的排挤,使得非淮人官员很难在朝中立足。如同为朱元璋亲信谋士的刘伯温,因其为浙东人,所以自入朝后就备受打压:刘伯温的才华和功劳在一干功臣中并不算差,但由于淮人官员从中作梗,在封功臣时其只被封为诚意伯,而淮人出身的李善长则被封为韩国公。
图 胡惟庸(?—1380年)
由于李善长的挑拨,仅仅在洪武四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自此远离官场。但这还没结束:由于之前朱元璋在向刘伯温征询丞相人选时,后者没有为李善长说好话,由是李善长记恨在心,之后借故革掉了刘的俸禄。经过一连串的打击,刘伯温不久便忧愤成疾,而此时淮人集团的胡惟庸借机派医生为其诊治,但蹊跷的是,刘伯温在此后一个月便病故了。由此可见,即便远离政治,淮人官僚依然不肯放过自己的敌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诏狱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诏狱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