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真实唐朝历史依据是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真实唐朝历史依据是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真实记录历史的书吗?
当然不是。
首先,《史记》虽然是二十四史之首,但也仅仅是二十四之其一。《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也都相对忠实地记录了部分史实,我们怎么可以说《史记》是唯一呢?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众所周知,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当时烧掉了绝大多数不符合秦朝官方口味的诗、书、医等各类书籍。这势必会造成记载的断代和混乱。
西汉末年,刘歆在整理一些挖掘出来、保存相对完好的古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不仅***与今文经互异,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礼》多三十九篇,《书》多十六篇。
岳麓书院秦简,是湖南大学购藏的秦代简牍。该书简是秦代的,主人是一名法律工作者,书简是他的私人笔记,里面就记载了一些和《史记》有冲突的历史场景。经过专家深入研究和分析,认为比《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的内容更为真实可信。
书籍的断档,势必会造成一些记录方面的混乱和失真,《史记》对于之前的历史,根本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忠实记录了。
焚书坑儒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立场、喜好厌恶等,司马迁自然也不会例外。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立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个“成一家之言”已经说明白了,我所记录的并不都是确凿无误的史实,我只是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可能性,表达的是我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非也。历史还不会这么留下这么多空白。《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而且是中国第一部,但不是唯一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但具有明显的文学色彩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上古的黄帝时代一直记录到汉武帝年间,时间跨度很大,用时十四年才完成,其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的体例成为了后代纪传体史书的楷模。出了事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但它同时也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其文学性很强,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著作中有司马迁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好恶,因此,不可能是真实记录历史。比如《苏秦列传》中可能就有司马迁本人的身世经历的影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司马迁是一位优秀的史官,秉笔直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当时史官的一贯作风,不畏权力,刚直不阿,的确在记史的时候认真考辩筛选严谨甄别。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司马迁当时所记录的历史也不例外,是他自己眼中的历史。他会把自己的的观点和判断有意无意地流露与笔端。他在写作的时候,经常查找各种资料,而且会经常做对比考察,最后按照自己思考的结论进行记述,他自己也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所以《史记》之历史一定程度上也是司马迁所在时代的“当代史”。
“纪传体通史”著作不止一部
纪传体很多,断代史很多,但纪传体通史确实比较少。《资治通鉴》也是一部通史,但它是编年体通史。《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这样的著作,但不是唯一的一部,《通志》记录了三皇至隋的历史,还有南朝均的《通史》也是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三皇到南朝齐的历史。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著作,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记录时间跨度达3000年之久,对后世史书影响巨大。
秦始皇巡游天下,过会稽山,人群中的项羽看到始皇帝出行仪仗威严,前呼后拥,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出差途中的刘邦也看到了始皇帝出行,威严肃穆,气势恢宏,说:“大丈夫当如是也!”
这两句话分别记载在《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司马迁是跟在项羽身边呢,还是在刘邦身上装了录音机?
很显然,都没有。甚至可以说就是司马迁编的,那为什么后人对司马迁的这个记载深表赞同呢?因为他的表述符合人物刻画。项羽是楚国贵族,是楚人虽只三户,也要亡秦的代表;刘邦下级小吏,看到大人物由衷的眼馋羡慕。
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没信号,没粮食。后来陈平出主意,走夫人路线,用重金贿赂匈奴阏氏,在阏氏劝说下,冒顿解围,汉军得以突围。《史记》就是这样记载的。
但原文最后还有一句:“......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很明显刘邦也觉得这事不露脸,吩咐陈平别瞎嚷嚷。司马迁的记载也是“其计秘,世莫得闻”。既然是“世莫得闻”,司马迁怎么知道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真实唐朝历史依据是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真实唐朝历史依据是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