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低估的明朝,被历史低估的明朝帝王

kodinid 10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被历史低估的明朝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被历史低估的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朱棣当燕王时的封地?
  2. 横扫漠北、经略西南、招抚东北、羁縻西藏,明朝初期是如何扩张的?
  3. 明代为什么要花大力气修筑长城?

朱棣当燕王时的封地?

封地在北京的。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整个明朝可以说都是朱棣建设的,并且还是许多方面的领路者。可以这么说,朱棣的历史地位长期以来被许多史学家所低估,他22年的在位时间开创了明朝的永乐盛世。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在明朝建国仅30余年之时,朱棣接手大明开创盛世。大明盛世并非如开元盛世那样,经过百多年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并达到顶峰的。

被历史低估的明朝,被历史低估的明朝帝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横扫漠北、经略西南、招抚东北、羁縻西藏,明朝初期是如何扩张的?

事实上,明朝一直是被低估的主要朝代。人家康熙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这个评价才是极为中肯的。

大明开国,以南方而北伐成功,中国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只此一次。在评价明朝经略北方时。要特别注意。自从安禄山叛变以来,河北地区就慢慢开始了胡化和游离于中原体系之外。唐朝中后期的魏博三镇基本是独立性最强的。而东北地区可以说在中唐以后就脱离了中原王朝了。

五代事情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更是让中原王朝连从春秋开始就属于华夏民族的今北京地区都进入少数民族统治。而1127年靖康耻更是让汉族政权连传统黄河领域都丢掉了。朱元璋的北伐,恢复北方都已经是汉人***过了200多年再恢复旧疆。而收复大都,恢复辽东离唐朝末年差不多是过去了四五百年。所以明朝恢复旧疆的成就其实是非凡的。

被历史低估的明朝,被历史低估的明朝帝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经略西南,抛开短暂占有的安南不说。现在云南贵州之所以在***领土范围内,明朝功不可没。从汉到唐,云贵地区一直是相对独立的,而南诏大理时期更是一个独立的地区强权。两次天宝战争灭亡大唐军队20万。

虽然蒙古人灭亡大理国,但是蒙古人毕竟人口少。大理地方独立倾向明显。是在明朝时期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和汉文化的传播,云贵才成为今天的汉地十八省之一。

明代为什么要花大力气修筑长城

明朝开国之初,北部边境并不太平,漠北草原的蒙古部族不断南下骚扰抢掠。到了明代中叶以后,东北兴起的女真族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因此,明***十分重视用于军事防御的长城工程,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万历年代,前后200多年,先后对长城进行了20次大规模的修筑和改建,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被历史低估的明朝,被历史低估的明朝帝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阶段是明代前期(从明朝开国到15世纪中期)。

在明代之前,修长城主要不是用砖石,而多是土垣所筑,或因地制宜,借山势、岩石、堑谷,在道路上设木寨、水门为隘口,或筑堡垒为寨守之。 洪武年间(1368—1398),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先后筑居庸城和山海关,垒石为关,以加强隘险。继而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增建烟墩、烽堠、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

第二阶段是明代中叶(约1450—1566)

。正统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变”(明英宗在今河北怀来境内的土木堡被瓦剌军俘虏的事件,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迫使明朝下力气对长城沿线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共修建了九个重镇(有“九边重镇”之称),从东至西依次为:辽镇(辽宁沈阳)、蓟镇(河北蓟县)、宣府镇(河北宣化)、大同镇(山西大同)、山西镇(山西太原)、延绥镇(陕西榆林)、宁夏镇(宁夏银川)、固原镇(宁夏固原)、甘肃镇(甘肃张掖)。此九镇形成一个极为绵长的边防体系,沿途设立关塞,并在各段据险增布了碉堡、烽火台等设施。这一宏伟工程,途经莽莽草原、浩瀚沙漠、巍巍群山,直至苍茫的海滨,总长6000多千米,合13400华里,称之为万里长城。

第三阶段是明代后期(约1567—1620)。

当时蒙古族俺答部与明王朝议和互市,北方边境稍微安宁,边患主要是来自东北的女真族。万历初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重修辽东边墙,主要是以砖石为原料建空心墙台(长城的墙台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墙台只能用于瞭望、射击;空心墙台则分上下两层,下层可驻兵,上层可用于瞭望、射击)。万历四十七年(1619),熊廷弼主持了修缮长城营堡、加建墩台的工程。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艰苦卓绝的浩大工程之一。旨在对付外来民族入侵的军事防御巨阵,实际上并未发挥多大的作用。清兵入关后,长城更是完全失去其军事上存在的意义。但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却日显珍贵。

今天的长城,作为人类[_a***_]史上的最伟大的奇迹。被列***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长城已成为中国的标志。

明代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明代前期和中期,退居蒙古故地的元朝残余势力以及后来的瓦刺时常南下扰掠,中期以后,东北地区的女真又兴起,威胁到明王朝的安全,因此,修筑长城以加强防务,成为明朝的一件大事。明长城的修筑对于明王朝新建***的巩固、国家的安全以及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稳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依据长城的功能就知道,长城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军事防御,其实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项经济作用。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就不用说了,不论是当时的秦王朝还是明王朝。我们先看中国的疆域,中国是处在南北分界线上,在疆域之北,是北方游牧民族,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在所难免。那长城就是一道屏障,在和平时期防止游牧的侵袭,在战争年代作为边境防止大规模敌军入侵。秦王朝本来就是在一统六国成为霸主,其实除了这些国家,边境游牧民族一样是一股非常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对于长城这种战略性决策,秦始皇绝对会是下决心完成的。

明朝修建长城也是一样,明朝的立国,是建立在将蒙元赶跑到北方的基础上的。但是明太祖的中心思想是:“兴兵轻伐,我亦不祥”所以对于明太祖不是非常愿意大规模对外用兵。但“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所以只要敌军跨国长城,那么就不能不反击,这就是大明。明朝国防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在这一带修建内、外双重长城,以护卫京师,并且在明太祖与明成祖时期,大明还是持续对蒙元残余势力实施重拳打击。强有力的打击,最后在长城边境三十公里内都没有出现任何的敌军。


其实我们现在后世来看,明朝修建长城的重要程度比秦朝还高。在经济层次来看,明朝成化年间,蒙元势力又开始有了一定的复苏,当时的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为更好的守卫边境,于是便叫大臣出计策,后来大臣们给算了一笔账:一、征集五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建长城,耗银不过百万两;二、派出八万大军征讨鞑靼,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将近千万两。如此计算下来,修建长城与派兵出击,成本相差近十倍,修建长城成了最优选择。

还有就是游牧民族他们靠的就是“游击”,他们一次战争的成本明显会比大明王朝低,他们骑马来,打胜了继续来,打输了他们继续骑马往回跑,就算明王朝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也没什么用,畜牧业不是大明王朝的根本基业,因此他们一场战争下来,获得的利益太少了。

反过来修筑长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先是对于游牧民族,长城挡着你过不来。如果一旦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劫掠,那么就需要先在长城一线拼个你死我活。而当时明朝的军事精锐——九边重镇,几乎就分布沿长城一线。如此一来,基本上只要前线的精锐不被消灭完,那么想要继续威胁中原是不可能的。所以修筑长城,这哪里是劳民伤财,更加不是残暴,秦始皇顶着这个骂名委屈了千年,而明王朝就没有因为修长城被骂,可能这就是历史记载的问题了,但是修建长城绝对是一项非常完美的决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被历史低估的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被历史低估的明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长城 明朝 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