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衣食对历史的影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唐朝衣食对历史的影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人是如何养老的?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尊老、养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历史的齿轮转到唐代,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孝文化已积淀许久,而与养老相关的风气、政策、法律等各个方面也都趋于成熟和稳定。唐代人在养老一事上具体是如何操作的,且看下文。
一是社会上盛行尊老养老的风气与礼仪。唐代主张以孝治天下,尊重和赡养老人是基本的孝行。在责任承担方面,家庭承担养老的主要责任。中央则在宏观上进行向导,为家庭养老提供支持。中央也会监督地方官做好养老工作。唐代还提倡街坊邻里对孤寡老人进行照顾。礼仪方面,唐代延续了有悠久历史的养老礼和乡饮酒礼。前者是皇帝在仲秋吉辰亲自设宴,对年长者表示敬意和祝福。后者则是在地方上举行敬老、宾贤的礼仪活动。
二是国家制度中对养老统一明文规定。列举几项:给侍制度,即选出年轻人专门照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年事愈高,安排的侍丁愈多。此乃唐代的创举。赐物,唐代皇帝们时常在节日和庆典中对老人予以物质上的赏赐,这显然源于社会生产力的稳定发展。赐几杖,***向老人赐予象征年龄和权力的几杖。赐官爵,达到一定年龄的老人,无论男女,将被授予官爵,享有俸禄。唐代社会的开明显而易见。
此外,唐代的致仕制度也是养老的表现之一。唐代对官员致仕的请求有更为灵活的回应,可根据情况,提前或者延后退休年龄。退休官员将由***配备车马,护送回乡。退休官员在物质上会得到唐朝***的特殊照顾,基本是衣食无忧。对部分退休官员,***也将择人侍养。皇帝还会派专人或亲自对退休官员进行慰问。
在古代中国人是“以孝治天下”尊老敬老一直是我大中华的传统美德。唐朝时期的养老制度已经更加的完善,凡七十岁以上老人,赐予王杖,老人手持王杖,触犯刑法,只要不是首犯,免于***。(这条是延续汉朝制)太宗皇帝“即位赦文”中明确提到“凡八十岁以上老人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米四石,棉帛十段。”为了防止老人无人照看供养,法律规定,父母老人健在子孙不能远走他乡,否则依罪论处。在精神上也不能对父母不敬,和父母说话一定要和颜悦色。唐朝还推广了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养老院“孤独园”为老人养老提供了相当好的保障。
在唐朝,对老年人的认定一般为年满60岁,比如,唐高祖就明文规定了“六十为老”。后来到了唐中宗时,又将老年人的年龄放宽至58岁。
让我们穿越到唐朝,看看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规定孝顺老人的,是怎么健全养老制度的,又是出台了哪些保障措施。
一、唐朝的“补给侍丁” 和“色养”制度
唐朝有一部《唐律疏议》法典,它是以立法的形式,将养老制度与老年***益相结合,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保障。其中有一项规定:父母健在的时候,子女不能久出远门,且不能与父母分割财产,否则,将会受到处罚。这个规定,有效地解决了唐朝“空巢老人”的现象。现在,尤其是农村,年轻人倾巢出动去外地打工,有的是夫妻结伴出行,留守儿童让自己的父母照顾,老人们养大了你接着养你的孩子,哎,不知道怎么说了。
1. “补给侍丁”
唐朝的“补给侍丁”,就是指在照顾老人的时候,家里如果人丁不足,给你补人;你做了“补丁”或称“侍丁”,***还给你钱,给你补助。
唐朝规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选一个“侍丁”。九十岁以上的选两个,若是百岁老人,则可以挑选五个。“侍丁”先从子孙中挑;无子孙的,从近亲中选;没近亲的,从外族人中选。“侍丁”可以享受国家给予的一系列好处,还可以免除徭役。政策一出,当时***抢着当“侍丁”,唯恐不让自己去照顾老人。照顾不好就要罚你;给你的钱、免的徭役,***还可以追索;重的治罪,看你敢不敢虐待老人。
2.“色养”制度
唐朝尊老礼制中,还出现了“色养”一词, “色养”中的色,是指和颜悦色,就是指:要和颜悦色的照顾和陪伴老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衣食对历史的影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衣食对历史的影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