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上的错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上的错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的兴衰对我国今天的建设有何启示?
1.启示我们在今天的建设中要大力关注民生
2.启示我们要积极听取群众意见
3.启示我们要挖掘出更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4.启示***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启示我们要谨慎不可自满
唐朝盛世局面对现今的启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1、积极的:唐代盛世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做了很大的社会改革,这一点,对当今社会仍然适用,作为发展的社会,注重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也是唐代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注重民生,积极发展生产等,现代社会值得借鉴;
2、不足与不适用之处:无论社会如何繁盛,要清醒地看到唐代盛世仍然是在封建地主统治下的社会繁荣,地主阶级本身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即土地私有制和小农经济,所以唐代的盛世是无法过长时间的延续的,它依然是维护封建统治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使国家富强,长治久安,所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懈地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能犯历史的错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败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盛世也要居安思危、做事要善始善终。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告诉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是有因果的,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的,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要考虑最坏的结果,却要往最好的方向去做。
一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开元盛世既是唐朝鼎盛时期,也是唐朝由盛到衰转折点!唐玄宗既把唐朝推向了全盛,也把唐朝推向了深渊!所以任何个国家或个人,要时时警醒,保持冷静理智头脑,胜不骄,败不馁!
"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
导致唐朝名存实亡的起义从狭义上说指的是唐末的黄巢起义,但从广义上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唐末的一系列起义,其中比较著名的如裘甫、庞勋。当然还有与黄巢起义并称的王仙芝起义。这些起义事实上摧毁了唐王朝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导致“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统治瓦解。
安史之乱后,遭遇重创的唐王朝为何能保有统治地位,强撑续命百年之久,是什么支撑唐王朝的运行呢?
东南赋税之地:中晚唐能够继续支撑百年国运的最大支柱无疑是没有受到多少战乱破坏的东南之地。而且因为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唐王朝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支持,对东南之地特别的重视,进而也让东南之地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南方各地对唐王朝的效忠和赋税供养就成为了中晚唐时期唐朝***得以延续的最大支柱。
藩镇平衡:经过安史之乱,虽然唐朝中央***的权威丧失了不少,但是仍旧有不少藩镇是忠于唐朝中央***的。不太听话的藩镇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而两京(长安、洛阳)地区、巴蜀和江南的藩镇和地方***都是听命于唐朝***,因此唐朝***仍有一定控制权的地盘远远大于华北平原的藩镇,而且这些不听话的藩镇内部矛盾也很深,不仅相互之间时有争斗,内部也频频因为牙兵作乱导致血腥兵变更换节度使。因此各地藩镇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唐朝***在这种微妙平衡中得以延续统治地位。
前文提到东南的赋税是支撑唐王朝续命的重要支柱,而华北的藩镇割据又是唐王朝始终无法恢复强盛的一大痼疾。因此中唐的几位唐朝皇帝都试图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以恢复唐朝的盛世。由此引发的财政问题就成为使唐朝***慢性死亡的悖论。
要想解决藩镇割据保持唐朝中央***的权威,就必须通过增强军力,武力压制甚至消灭藩镇。要保持强大的威慑力就必须供养一定规模的军队,而供养大规模军队就必须要用钱。同样的对这些割据藩镇发动的战争无一不需要大量的钱财来支撑,因此中唐时期的几位有为之君的励精图治之策都包括的增加财政收入这一项。
在生产力没有大幅度进步,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财政问题有且只有东南税赋之地可以解决。因此这些复兴之策无疑不把目光对准了富庶且没有经历过多战火的江南一带。因此中晚唐江南之地成为了税赋最重的地方,而这就为后来唐末起义基本都与此地相关留下了隐患。
由此,江南的税赋就成为了让唐朝***慢性死亡的悖论。要想复兴就需要大量的财富来供养军队和维持削藩战争的消耗。而要想维持这样的财政支出和消耗又不得不加重对江南税赋之地的盘剥和压榨,而这种盘剥和压榨就必然会引发民怨,最终导致反抗起义的发生。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就跟周天子在战国时期一样的道理,藩镇势力在李隆基晚期和周天子一样,都是名义上的王或皇帝了,各大势力听调不听宣!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已经千疮百孔了,一名士子黄巢(盐商富贵人家),参加科举落选(没有门路投行卷),一怒之下写下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没想到一言成谶,后来黄巢起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没落的***王朝身上又撒了一把盐,待他进入长安时,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数十人至灞上迎接。黄巢乘坐金色肩舆,其将士皆披发,束以红绫,身穿锦袍,手执兵器,簇拥黄巢而行。
黄巢起义军被各蕃镇势力联***败后,蕃镇节度使看这唐王朝已经弱成被起义军吊打的地步了,把***朝堂的脸面***地踩在了脚下,他们的心思开始活跃起来,开始争夺权力。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帝国正式灭亡,五代十国之乱开启。
黄巢起义把***的脸给踩了又踩,正式开启了蕃镇割据,明面上还归***王朝管辖,其实谁听他的?所以说呀***已经名存实亡了!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藩镇之间力量相对均衡,南方的藩镇没有力量消灭北方的藩镇,北方的藩镇也无力进攻南方的藩镇。在中晚唐时期一共封了89个藩镇,其中真正有造反事迹的只有11个,而从头到尾一直割据的,只有三个,就是河朔三镇,实际上这三镇都是安史之乱时期跟着安禄山起兵的三镇,只是安史之乱打到后来中央和藩镇都打不动了,中央就招安了这三镇,继续封他们为节度使,这三镇名义上也服从李唐王朝。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虽然藩镇割据很多,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藩镇能够推翻中央***,如果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藩镇,那么其他的藩镇就会设法打压这个藩镇,因为如果这个强大的藩镇做大,太过于强大,就会威胁到其他藩镇的存在,这是唐末藩镇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平衡的原因。
当然,这里面也有当时中央***实际上也非常强大的原因,比如当时的南方地区,基本都控制在中央***手上,这些地区都忠于唐朝,是当时的赋税主要来源。有了大量的财政支持,中央***的力量还是相当强大的。
实际上,这些藩镇来说,不论谁当了藩镇的头,实际上他们还是要听底下这些士兵以及兵头的话的,因为如果不听他们的,那么就算你是藩镇的头也照样会把你砍了。
如卢龙镇,有一次上任的节度使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叫张弘靖,此人满脑子的等级观念,是个文人,刚上任的时候是坐轿子去的。这些士兵也没见过坐轿子的节度使,他们眼中的节度使都是能打仗的。张弘靖喜欢夜生活,经常在当地的夜总会玩到很晚,到了晚上没路灯的时候就要士兵们举着火把给他当路灯,这些士兵都气得要死,原来的节度使和他们是称兄道弟的,现在一个文官天天作威作福。而张弘靖又看不起这些士兵,经常说现在和平年代你们只会打仗不会写字,要你们何用?有一次一个士兵冲撞了他的仪仗队,张弘靖非常恼火,就当众打板子,结果引发了士兵的哗变,幽州直接反叛,从而造成了整个卢龙镇的反叛。
又如泾原兵变,起因就是当时中央***招募了这些士兵要出去打仗,他们到了京城以为皇帝会给一些赏银,没想到朝廷没有钱发给他们,于是就哗变。他们头叫姚令言,一开始还劝说士兵不要哗变,但是到后来,士兵们就说,要不跟着我们一起干就杀了你,我们换个头,结果姚令言也跟着一起哗变了。
所以藩镇实际上是九头蛇,你砍了一个头还有另外八个头,就算全砍了还会有新的头长出来,藩镇节度使实际上要听从下属的安排,这种组织天生就不具备侵略性,他们更热衷于过自己的日子。就算出现了一个野心膨胀的节度使,底下士兵不听他的命令,不跟着他去打仗,这个节度使也是无能为力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上的错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上的错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