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封建***,唐朝封建论

kodinid 3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上封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上封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封建王朝讲究周公之礼,如何看待唐朝帝皇家违背三纲五常?
  2. 《贞观政要》所描述的大治是真实历史吗?

封建王朝讲究周公之礼,如何看待唐朝帝***违背三纲五常?

唐初帝皇们,在***关系这件事上,做的不太地道。

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还把弟媳妇弄到床上做了妃子;老爹如此,做儿子李治当然有样学样,在李世民还活着的时候就跟才人武媚娘眉来眼去的,等李世民一死,那就毫无顾忌,直接让媚娘做了第一夫人;那个李隆基就更不用说了,连儿媳妇也不肯放过,倒是成就了一阙《长恨歌》。

唐朝历史上封建伦理,唐朝封建论-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唐朝成立之前一千六百多年前,周公有感于当时青年男女在性方面的过于随便,定了规矩,只有结了婚才能发生性关系,于是有了周公之礼的戏谑说法。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周公、孔孟学说的基础上,专门提出了三纲五常。注意,这一套君臣父子夫妻的规矩,可不是简单为了性纯洁来制定的,它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帝王统治的合法性,建立了一套道德礼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虽然唐初皇帝们在周公之礼这件事上,做的不那么让后人理解,但是在国家治理上,可也说得上远迈千古,流芳万代。

唐朝历史上封建伦理,唐朝封建论-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贞观之治就不提了,李治虽然健康状况欠佳,可是仍然为后人打下了良好基础。那个武才人,虽然玩弄面首也很有一套,但那毕竟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在国家治理上,不输须眉。

要说稍微有点瑕疵的,就是把羯鼓玩到极致的玄宗了。快六十岁了,非要弄来个二十岁的儿媳妇玩玩,不但玩,还玩出了感情,结果玩***了,玩出来了个安史之乱。不过,开元盛世,可也是玄宗的功劳。

总体来说,这几位把工作与家庭是分的比较清楚的,基本上没有因为胡搞乱搞***关系耽误治理国家。虽然按照传统的儒家文化来看,这一方面留下了诟病,但是一来对当事人并没有伤害,二来毕竟唐初是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他们多多少少受到了少数民族的风俗影响,没有把这个三纲五常太当回事。

唐朝历史上封建伦理,唐朝封建论-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唐朝后来的子子孙孙们,就没那么放肆了,因为开国日久,受到汉文化的熏陶日深,慢慢的也就完全融合进了儒教之中。

不知道我这个看法,您有什么意见?看到我这么回答的朋友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加入讨论哦。

封建时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是社会的***纲常,维护着社会秩序、规范着人际关系。这个特殊的唐朝打破这一***纲常,有内因也有外因。

唐朝帝王皇室血统

唐朝皇室有些鲜卑血统,中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就是北魏,由鲜卑族拓跋圭创立。北魏后来分为高欢的东魏和宇文家族的西魏,后来的西魏被北齐北周取而代之,北周又被宇文家族推翻取而代之,后来北周的外戚杨坚又推翻了宇文家族,建立了隋朝隋文帝皇后独孤皇后,鲜卑族人。

而北魏的末代皇帝是唐太祖李渊母亲的舅舅,所以唐朝自开国起就有鲜卑族血统。鲜卑族是游牧民族,他们游牧民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日常起居简陋,没有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一的***纲常,和其他的游牧民族匈奴、羯、氐、羌一样,他们的风俗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则取其妻妻之”。比如昭君出塞三年之后,其丈夫去世后又嫁给自己的儿子。这样的***纲常对唐朝的影响深远。比如唐高宗李治纳父亲的才人武则天为妃子,还同时收了武则天的姐姐和外甥女,唐玄宗李隆基夺了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出嫁后私通和尚辩机,女皇武则天更是养的一堆男宠等等,唐朝皇室乱套了。

唐朝的民族关系

另外,唐朝的民族关系,对唐朝皇室的***纲常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高宗时期,少数民族将领占据了唐代武将中的许多人,他们不仅仅是唐代国防的支柱,而且在军队中声望很高,位极人臣 。到唐玄宗皇帝时代,军队中已经有无数的高级将领。例如,我们熟悉的突厥人 哥舒翰,契丹人李光壁。朝廷各类官员中民族繁多,唯才是举,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已经完全打乱了封建社会的***纲常,以至于唐王朝从朝廷到皇室,与其他王朝大不相同。

一个内因一个外因终将大唐王朝推向了这样的境地。

贞观政要》所描述的大治是真实历史吗?

既然是作者写的史书,那么就一定带有一些作者的主观意识。

《贞观政要》第一章就讲为君之道。肯定是有一些作者自己的看法在里面。还有一些作者观点消极的东西:如书中第五卷罗列了关于封建***道德的一些说教;第六卷中又列举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议论。这固然是希望统治者能够正身修德,作出表率,但也表明吴兢对封建***的重视和虔诚。

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客观性。关于这本书的定义,百科是这么说的: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类型是政论类史书,它的意义是记录好的,记下君主的明政,好给后世的君主做指导用。

换句话说,就是当时帝王们的为君参考书。

积极的部分,我认为真实性是可以确定的。

李世民也确实是个开明的皇帝。贞观政要里的内容,在其他很多途径也都得到了佐证

《贞观政要》在我看来只能是绝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这本书其实像是记载流水账一样的,记载了唐太宗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的言论和与大臣之间的对话。但是它的一部分的真实性 有待考证,这是以下的原因

真实性

  1. 文章是记载的唐太宗在位期间发生的大事件,这些时间在其他的历史资料中是有迹可循的。
  2. 这本书中提到的思想,在唐太宗的在位期间的一些措施中都可以看到影子的。
  3. 文中记载的多是唐太宗在位期间所做的有益于后代的事情,这本书的作用就是想讲唐太宗的生活记录下来,以及唐太宗的功勋事迹。既然记录下来了,就很多是真实的,因为这是要给后代子孙的一本“教科书”。
  4. 作者出书后就被朝廷贬官,这就说明这本书中确实记录了事实,从侧面说明了书籍内容的真实性。

不真实性

  1. 这本书在作者出书后,作者被贬,原因是出书不当。但是书籍没有被焚毁,反而被保留了下来,在世的有三个版本。说明“官方”的版本很有可能是被美化了。

  2. 这本书后来被后世看重,帝王的治国之道便在其中。所以被很多的后世子孙学习,甚至是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地。但是在传袭的过程中很多的内容被抄写错误。

  3. 为了树立李世民的高大形象,无论是李世民时期还是后世子孙,很有可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美化李世民。

总结

总的来说,李世明是个好皇帝。他在为时间中很多时候都会听取朝廷官员的谏言,对于记录的内容无论是好坏都会一定程度的认可的。所以总结下来就是《贞观政要》这本书的内容的真实性大于虚***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上封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上封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唐朝 唐太宗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