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贪 明朝,明朝第一廉吏

kodinid 1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第一贪 明朝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第一贪 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贪官最多的那个朝代?
  2. 《大明王朝1566》所讲贪污之事,不是几个人贪,而是整个朝庭,整个皇权贵族贪你怎么看?
  3. 明朝胡宗宪是好官还是贪官?
  4. 明朝是如何治理贪官的呢?

贪官最多的那个朝代

   根据清代学者刘献庭的《广阳杂记》的数据,中国古代贪官最多的朝代莫过于明朝了。

  汉朝时,有贪官7500多人。唐朝时有18000多人。到了明朝有28000多少。

历史第一贪 明朝,明朝第一廉吏-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明王朝1566》所讲***之事,不是几个人贪,而是整个朝庭,整个皇权贵族贪你怎么看?

朱元璋建立大明的1368年算起,到1566年,已经有198年了,也就是说,大明朝已经走过了200年的历史。嘉靖时期的大明朝,虽然问题繁多,但总的统治还算稳固,也有不少亮点。

嘉靖帝

历史第一贪 明朝,明朝第一廉吏-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比,超过两百年的王朝,能保持总体稳定的,明朝还真是独一份。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朱元璋和朱棣给明朝定下的运行框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然而,稳定的另一面就是僵化,明朝中后期,运行了两个世纪的行政机器开始生锈,各种制度的空子、漏子层出不穷,皇帝本人更是带头破坏,影响非常恶劣。

在《大明王朝1566》中,最经典的一幕当属嘉靖皇帝大骂鄢懋卿,“鄢懋卿,冒青烟!居然还在奏疏里说什么‘为解君忧敢辞其劳’,又说跟严世蕃商量了,专留下一百万给朕修万寿宫?朕的钱,他们拿两百万,朕分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

历史第一贪 明朝,明朝第一廉吏-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嘉靖皇帝的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鄢懋卿去收盐税,自己贪了一部分,严党们拿了一部分,最后剩下的才给了皇帝,即严党的大臣们虽然口口声声说着“君父”,但大家其实都没把皇帝放在眼里。另外一层则是,嘉靖皇帝自己通过正当的税收制度,没有办法筹钱给自己修万寿宫,只能通过这种和臣下分赃的方式来敛财。

这恰好说明了,当时明朝廷的税收制度已经出了问题,按照正常手段收上来的税无法满足各项开支,而嘉靖皇帝本人修道,开支也甚为浩大,国库和内库同时亏空,咋办?皇帝就用严党来使非正常手段增收,代价就是默认严党的贪渎。然而,发展到后面,严嵩老矣,控制不了严党,给皇帝分的钱越来越少,问题日益严重。

嘉靖时期的明朝廷看似稳当,但内里问题重重,稍有不慎,便是倾天之祸,这也是后面隆万改革的基础,不改的话,明朝是延续不了后面70年的。

从这里,也能看出封建王朝非常明显的弊端,皇帝比天下重要,皇帝自己就是制度,皇帝是“君父”,其他人是“臣子”,这样极端不平衡的关系下,任何制度都无法维持。

***,在哪个封建王朝都不能根除,但像嘉靖年间那样的结构性***,就很难办了。这个***结构链,以皇帝为中心,形成层层利益关联,渗透到国家经济政治的每一个角落。要想破除这个结构链,除非塌方式重建官场。所以,这种结构很牢固,对国家的危害很大。

官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中饱私囊。不管朝廷有什么样的政策出台,地方官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从中渔利,以“国策”为保护伞堂而皇之地***。

比如,剧中“改稻为桑”,朝廷自以为政策很周全,是官民兼顾的良策,新任知府高翰文,还给这个政策附加了“以改赈灾,两难自解”的漂亮帽子。殊不知,除了这个书呆子,利益圈中的人都知道,这顶大帽子下面藏着多少肮脏与龌龊。

于是,到了终端执行层面,知县、知府、布政使、巡抚总督各打各的小算盘,再加上制造局和商人,连原本“一家亲”的小团伙都各怀鬼胎,说白了,都是都闻到了唐僧肉的香味了!

一个巡盐使鄢懋卿,下去旅游一次,满载而归。剧中省略了几船银子背后的血泪,但可以想象,其中的诡诈机谋,不亚于改稻为桑。

其实,每一两百花花的银子背后,都是老百姓的血汗,地方官员的贪婪,首先导致了大明王朝末端神经的坏死。

如果将责任全部推到地方官员,他们也觉得冤。所以,何茂才、郑泌昌到死都在喊冤,沈一石甚至用死抗争加在他头上的罪名,几大箱子账本就是他血泪控诉。

有意思得很,这一个个穷凶极恶的地方官员,怎么都成了“好人”,那白花花的银子都进了国库?如果是这样,哪来的这么多是是非非,那么,钱跑哪儿去了?

何茂才、郑泌昌直指“小阁老”及其背后的严嵩,沈一石暗指织造局,织造局的杨金水时而义正言辞,时而闪烁其词,最后把自己弄“疯”了才算交差。这一切似乎在告诉观众,其实他们既是祸害老百姓的蠹虫,又是他们各自主子的忠实奴仆!

似乎根子都在严嵩那里,其实严嵩也很冤——我辛辛苦苦,能有几两银子到我的腰包?还不都是皇帝缺钱嘛!

从1344年朱元璋创业开始算起,到1644年崇祯自缢身亡为止。历时三百年,有统计数据显示,整个朱家皇族到明末已经发展到了十万人的规模………很多人囿于成祖朱棣的规定,严禁藩王外出,除了每年进京述职,其他外出必须到当地府衙报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各地藩王互联再次发生类似汉末藩王之乱……不能外出,没办法只能在家生孩子了……很多藩王之间已经早就出了五服………朝廷不可能供养这样规模的皇亲国戚………只能授予他们各项垄断的权益……***也就不在话下了……明末覆灭的原因有很多,每一个都是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党争,农民起义东北女真崛起,军备松弛……天启皇帝临终托孤,17岁的朱由检临危受命,之前只是一个存在感不足的皇子,一开始并没有被当做储君培养,崇祯皇帝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谁都想依靠,结果任何人都不被信任…在位17年,平均半年换一个内阁首辅……帝国的大厦将倾,他想力挽狂澜,也心有余力不足……

当薪金不能驱动官吏时会非常可怕,因为大家都想着靠默认***来驱动国家机器运转(王振),用默认***对抗***,用默认***去赈灾,用默认***去治军(戚继光)。而且这是一个单向的趋势很难扭转,崇祯倒是想整肃吏治,可是他这么做会造成无人可用,还落得刻薄寡恩的恶名。此时,国家机器就像是粘上了灰尘污垢,运转起来非常费力,直到运转不动的时候就亡国了。

明朝胡宗宪是好官还是贪官?

明朝胡宗宪是好官,因为他功大于过。

胡宗宪 ,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胡宗宪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九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明朝是如何治理贪官的呢?

是想象力和灵感,像小孩子信笔涂鸦他的世界,有一种说法呢,朱元璋虽贵为天子,但是草根出身,有仇富心理,那时候的有钱人大体上就是贪官地主商人,在朱元璋眼里都是为富不仁的人,所以当皇帝后他的官员工资都不高,很多官员根本不够生活,于是有了小动作,这可把他内心乐坏了,朱帝呀,也是个有想象力的人,同时心理也不怎么健康,他想起小时候被富人抽得身上没一块好皮,他想啊想,没一块好皮,没一块皮,哎哟……过瘾! 嗯,还有一个事,他可能有恋足癖,以古时的风俗,脚三寸为美,但他觉得自然才美,他对没缠足的马皇后的迷恋可能因为再找不到这么美的脚,朱帝可爱吧!

明朝对官员贪腐的治理,可以说毫无章法。开国皇帝皇权极盛,却没有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皇族勋戚待遇极高,行政官员连家人都养不活,或者仅能温饱。不合理的制度导致贪腐之风即使用剥皮酷刑也无法杜绝。太祖之后,后续皇帝没有魄力改革薪酬制度,又没有绝对权威限制文官,导致贪腐成为常态,不管名臣奸臣,都不以贪腐为耻。可以说,終明一朝,贪腐已经是默认规则,完全没有得到治理。

明朝是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朝代,《大明律》对惩治贪官十分严酷,允许百姓将害民贪官直接越级“绑缚赴京治罪”,若各级官吏敢有阻拦者,全家族诛。贵州黔阳县安江驿丞李添奇,“恣意为非,***受贿,害民不止一端”,被百姓拿获赴京,了解案情后,朱元璋当即命人砍去其脚趾。

洪武三十年(13***年),一贯等于一两银子的大明宝钞已经贬值到票面价值的20%之下,按照对粮食的购买力折成人民币不过两三万元。朱元璋***用更加严苛的贪赃枉法八十两银子处死的标准。

明朝先后处死了15万名贪官,其中二品以上官员152人。明朝大太监刘瑾,所贪钱财可抵国库,最后被凌迟3357刀,千刀万剐了三天三夜。老百姓掏钱从刽子手处买其血肉,或蒸、煮、烧、烹,和酒而食。处罚贪官的严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一,杀。好几次几万几万的杀,如朱元璋。

二,廷杖。后来的文官集团越来越强,皇帝杀不动了。不过也有稍强的皇帝,比如嘉靖,用廷杖,直接杖死。后来的皇帝也用廷杖,但是没有廷杖弄死的了。

三,"怠政"。表面是怠政,实际是裁减高级官员,有高级官员退休了,文官集团推举新任,皇帝一律搁置,如万历

四,百姓绑送贪官进京。这个很少,而且只在朱元璋的时候出现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第一贪 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第一贪 明朝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皇帝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