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黄子澄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黄子澄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的齐泰,黄子澄为什么要向建文帝建议削藩?
明朝是自晋代以后又一个进行实权藩王分封制的朝代,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这样的举措也最终酿成了靖难之役,朱元璋一手建立的南京明朝易主,从大宗过渡到小宗。燕王朱棣在起兵时打出的口号是要“清君侧,诛齐黄”,主张把推动削藩的大臣齐泰、黄子澄诛杀。这两个人在建文帝时期积极的建议皇帝要削除藩镇。他们为何要如此,只要仔细的看一看朱元璋晚年国家的分封情况就可以明白。
朱元璋子孙兴旺,他的一生共养育了二十六个儿子,除了幼子朱楠出生一月就夭折未封爵。长子朱标立为太子之外,共封了二十四路诸侯王。这些诸侯王不仅占用了国家的大量***,还各自在国家的重镇裂土封国。这使得一个完整统一的明朝其实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各种经济权、人事权受到藩王的影响和制约,无法有力地整合社会***。
从上表可知,全国的各大城市和军事重镇几乎都成为了诸侯的藩国,中央的权力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光杆司令,名存实亡。相信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能够看出这种做法的弊端。朱元璋在位时,各皇子在朱元璋的皇威之下不敢造次,朱元璋就自以为是的将这套政策延续实行了下去。
可当时中央的实际权力几乎连半壁江山都无法有效控制,所谓的大明朝根本就是建立在朱元璋的个人威望之上的名义帝国。重要的是,这些藩王都拥有兵权,可以随时和中央分庭抗礼。当朱元璋去世后,齐泰黄子澄等忠于建文帝的大臣看出了江山的危机,自然要进言削藩。但是,他们太过急功近利,将整个藩王集团逼成了一个集体。先有燕王造反,后有宁王相助,最后是谷王打开南京城门里应外合。这样才断送了整个江山社稷,可以说根源完全在于朱元璋的错误政策,贻害无穷。
文:经典守望者
欢迎下方评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不是建议,是命令,因为明太祖之后,君王没有掌控文官集团,只掌握兵权,而文官集团想要夺取兵权,而为自己以及家族谋取利益,掌握国家政权,就必然要向掌握兵权的潘王们下手,这是一场燕王和文官集团的政治军事斗争,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为保江山永固,并借鉴宋、元灭亡的原因,将他的儿子和一个侄孙封为藩王,让他们拱卫皇室。
以下列出一些藩王及封地,供大家参考。
燕王朱棣(封地北平) 周王朱橚(封地开封)
楚王朱桢(封地武昌) 肃王朱楧(封地兰州)
庆王朱栴(封地银川) 宁王朱权(封地大宁)
岷王朱楩(封地岷州) 郢王朱栋(封地安陆)
朱元璋为抵御北元残余势力,还在边境线上设立了九大攘夷塞王,他们分别是辽王朱植、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晋王朱棡、秦王朱樉、庆王朱栴、肃王朱楧,这些藩王手握兵权,势力很强,建文帝实在不安心,于是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削藩,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建文下落不明,燕王朱棣荣登大宝。
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朱明靖难之役,皆因分封藩王而起。分封制作为巩固西周统治的工具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秦汉到明清的专制社会,郡县制更具优越性。唐人柳宗元在其著作《封建论》中就论述了分封制的弊端和郡县制的优势。殷鉴不远,防范地方分裂割据必须常备不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黄子澄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黄子澄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