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法制史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法制史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律疏议的简要情况?
《唐律疏议》总结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经验及其司法实践,折中损益,使之系统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较审慎,内容比较周详,条目比较简明,解释比较确当。其立法理论依据儒家学说,并以封建***道德为其法律思想基础,因此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调整各方面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
通过唐朝与周边各国频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亦产生重大影响。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立法,大都摹访《唐律》。国际法制史学者将《唐律疏议》与欧洲的《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国(华)法系”的代表著作。
《唐律疏议》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些政治经济制度,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中国法制史,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区分公罪与私罪?
那个原文应该不是区分公罪私罪,所谓公罪是因公务适当而犯罪,私罪是官员为谋取私利犯罪。
官当不是刑罚,是刑罚的执行方式,这种区分并不是刑罚意义上的区分,但是唐代从处理犯罪的意义上进行了区分,我觉得你应该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制度的确定是一个很严格的概念,并非说有这个说法就有了这个制度,好比儒家化从汉代就开始了,但是儒家化的制度却不能说从汉代开始。我国法律发展史?
1、中国早期法制,一般是指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法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
2、战国以后的古代法制,一般是指战国以后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各主要封建王朝的法律制度
3、中国法制史的第三大部分,是近现代法制
中国法制史 “十恶”是什么意思?
唐“十恶不赦”的主要内容有:
一、谋反,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二、谋大逆。指毁坏***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三、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
四、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五、不道。无道。
六、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八、不睦。
九、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十、内乱。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十恶不赦”自从《齐律》出现这些条款后一直沿用到宋元明清。
“十恶不赦”这个词相信你并不陌生,在电视剧中更是经常出现,甚至在你看见一些***犯的新闻时也会吐槽一句“这个人真是十恶不赦!”
是的,基本上的人都能知道这个词的大致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此中的“十恶”在现在也并非实指,但在古代却是实有所指的。
那“十恶”又是由何而来的呢?古代的“十恶”是指哪十恶呢?
首先“十恶”最初是佛教中的一个用语,指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
到封建王朝则是指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秩序以及严重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重大犯罪行为。
由西汉到北齐再到隋朝最后到唐朝,不断演变至正式确立“十恶”之罪。
西汉:“大逆不道不敬”罪。
2.北齐:在河清三年的《齐律》十二篇中的的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3.隋朝:在隋开初,此时正值佛教的繁荣期,因此统治者将佛教的”十恶“引入律法,由此”十恶“之名出现了,它代替了”重罪十条“。《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4.唐朝:《唐律疏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法制史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法制史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