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276年历史笔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276年历史笔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b5纸多大和课本哪个大?
B5纸尺寸:176mm × 250mm比,比16k小,所以比课本小,课本最小的是16K 。
4.b5纸尺寸是多少厘米
B5纸一般有两种尺寸,EXTRA也就是国际标准尺寸即210mmX276mm也是现在通用的。还有一种ISO标准,B5是176mm×250mm。以前中国国内通用的182mmX257mm。
说明朝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后人总结的还是有相关诏书?
爱好明朝历史的网友们自发总结归纳出来的,其出处应该是三处。
第一处来自明成祖朱棣。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蒙古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这句话其实是相当于为明朝定下了国策,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第二处的出处最让人意外,“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最早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阎崇年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
“面对英法联军6000余人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准备逃跑。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丰皇帝铸成了历史之大错、特错!”
第三处的出处是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官员与百姓共存亡,士族与国君的号令共存亡。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虽然不是见诸史书,而是由后人总结而成的,但有明一代276年,明朝确实是做到了。
关于明朝,最著名的评价就是“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名言,这句话并没有正式的诏书宣布,也没有在正史中记录,它是后人对明朝的一份总结,这句话来源于三个方面:
这几个关于明朝对外战略或者说是指导思想的描述来源于明朝正德年间的进士敖英所撰写的一部笔记《东谷赘言》中,原文是: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
这是敖英对本朝极其自豪的一段评述,也契合了明朝在对外邦态度的真实情况,明朝的疆土虽然未必是历史上最庞大的朝代,但这个态度还是很热血的。
这个描述主要是指明成祖朱棣,明代宗朱祁钰和明思宗朱由检。
朱棣为了方便攻击蒙古,也为了把国都搬迁到统治根基更牢固的起家之地北京,不顾文官集团和部分勋贵的反对,把首都迁移到北方。
因明朝最大的威胁一直就来自于关外的蒙古,且北京距离长城防线十分近,形成了事实上“天子守国门”的形势。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率领群臣拥戴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继位,并坚持不南迁,以北京为防线抵抗瓦剌的进攻,并击败瓦剌大军,这是明朝“天子守国门”的事实范例。
明末崇祯朝,明思宗朱由检在清军多次攻破长城防线,肆虐河北大地,且明军毫无对战能力的情况下,也一直坚持守在国都北京。
崇祯朝虽然最后是灭亡在农民起义军手中,但整个崇祯朝时期,明军的精锐大部分都是在防备关外的清朝,朱由检的坚持也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事实。
明朝所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完整的内容应该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称臣,
第一处来自明成祖朱棣。1414年(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蒙古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这句话其实是相当于为明朝定下了国策,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第二处的出处最让人意外,“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最早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阎崇年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
“面对英法联军6000余人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准备逃跑。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丰皇帝铸成了历史之大错、特错!”
第三处的出处是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官员与百姓共存亡,士族与国君的号令共存亡。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虽然不是见诸史书,而是由后人总结而成的,但有明一代276年,明朝确实是做到了。
这是我个人总结的几处,虽然没有历史记载,后人杜撰,但是却也能反应,明朝在那个时代的民族气节!
是后人总结的,“天子守国门”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首地迁至北京,“君王死社稷”指的是崇祯皇帝自尽煤山。最早的说出这句话的,不是明粉,反而是清史专家阎崇年。
后来慢慢的,众多的明粉把这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又追加了“不割地不配款不称臣不和亲”了,并且不单指朱棣和朱由检,而是认为整个明朝皇帝都是遵循这个原则,因此现在才有一种明朝是最有骨气的一个王朝的观点。
其实这个总结呢,是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皇汉们,对明朝灭亡的一种同情与不甘,而恰恰清王朝末年的割地赔款更加的容易衬托出明朝的威武。
其实在这里呢,我也不得不纠正,这句话其实是完全错误的,很多人心里都明白,却不愿意去面对。
所谓的天子守国门,朱棣迁都北京,那时候北京还不是国门,朱棣五出漠北,北京以北光大地区实际上都是明朝的势力范围,可谈守国门一说,就是后来英宗往后退守长城一线,北京也不是国门,不然瓦剌和女真费那么大劲才能到北京城下呀。
而君王死社稷,我真是想不到,除了崇祯,还有那个明朝皇帝死于社稷了,如果算上南明,倒是还有几个,但也是被逼到退无可退了,才死的。
不割地不配款不称臣不和亲更是扯淡。
不割地,明朝朱棣时期那么广阔的疆土,咋到明朝中期,就成了350万公里了?就不说西域西藏了,河套安南台湾澳门不也丢了。
不配款,只不过变个方法而已,改赔款为抚赐,赐的不够,就挨打,而且英宗被俘虏,送去金银财宝还不够多吗?
不称臣,这倒是真的,但历朝历代,除了南宋,哪个朝代称臣了?这个真不值得骄傲。
有人说,道光朝出了个300年最好命宰相,却是大清的悲哀,这是为什么?
多磕头,少说话.一句话道出了清朝中晚期官场的无奈和现实.曹振镛行事认真严谨,-对人和气,较为清廉.从这个层面上说,似乎是个好官.但作为宰相,作为大清朝已面临内忧外患的宰相,缺乏大刀阔斧的实干精神和改革力度,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其实是在为江河日下的清朝敲响丧钟.
道光朝这个官场不倒翁名叫曹振庸,27岁中进士踏入官场,活了80岁,从政52年,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而不倒,在清朝他是做宰相时间最长的一个人。
曹振庸的为官之道颇受后人诟病,“少说话、多磕头”成了他的座右铭。他和五代十国的宰相冯道有得一拼。冯道五任宰相,历四朝,十位皇帝。无论皇帝如何换来换去,冯道一直稳做宰相之位。
▲曹振庸
曹振庸,安徽歙县人。乾隆朝的宰相曹文植之子,曹家在清朝是名门望族,乾隆曾御赐曹文植“四世一品”匾额,其实准确的说是“五世一品”因为乾隆和他老爷子曹文植先后去世后,嘉庆加封曹振庸为一品宰相。
嘉庆朝曹振庸官居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时人称“父子宰相”。曹振庸在乾隆活着时,是被培养的青年干部,是为儿子嘉庆储备的人才。
嘉庆本来是个平庸的皇帝,有怎样的领导就有怎样的臣子,乾隆盛世根本没有曹振庸发挥的余地,曹振庸只是沾染了官场老油条的习气,和珅之流深深影响了官场,他的父亲因为不耻与和珅为伍而辞职回家养老,这些事都对曹振庸产生了影响,所以在嘉庆起用他后,吸取了教训,做一个“好好先生”,一个没有棱角的宰相。
▲嘉庆
嘉庆在外出巡游时,曹振庸有三个月是总处理公务,这是领导对他莫大的信任。当时朝中流传这样几句话“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可见曹振庸有一套为官秘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276年历史笔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276年历史笔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