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在外国记载6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在外国记载6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重大历史事件及时间?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明代景德镇瓷业“空白期”:正统十二年(1447)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 (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从上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
展开全部
明朝(1368年到1644年)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为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建交。后来经过几次海战,葡萄牙战败,明武宗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
明朝皇帝每餐吃多少菜?
明朝皇帝至少要一百零八道菜,是按照阴阳五行二十八星宿来做菜和布局。
菜品的制作有专门的御膳房来制作,从原料到制作都有专人专门经手,每一道菜都有专人负责,可追溯可查询到每一个人,从这一关做到避免在食物中下毒。
到了传菜和吃的环节,先有人试菜,吃了没有问题再由皇上吃,而且每道菜皇帝最多不能吃三口,为了有人下慢性毒药。
皇帝喜欢吃的菜是保密,108道菜就是为了不让人知道皇帝喜欢吃哪道菜。
所以明朝皇帝菜多不是为了胃口和吃多少,是为了安全考虑。
民以食为天,今天我们就聊一聊明朝天子吃啥:
从节俭到奢华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农家,历尽生活的苦难才当上皇帝,他深知江山得来不易,坐上皇帝的宝座后,身体力行,崇尚节俭,一天吃两餐,饮食不过是家常菜肴。每天都吃一道菜——豆腐。马皇后也是个艰苦朴素的人,还亲自主持宫内的饮食。有一次朱元璋要为马皇后举办“盛大”的生日宴会,群臣兴致勃勃地来,想要大快朵颐一番,品尝到的也不过是四菜一汤。四菜一汤一度成为宴会的标配。
不过朱元璋的不肖子孙并没有继承老祖宗的优良传统,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奢华了,饮食也跟着铺张浪费起来了。明朝中后期宫廷之中依然保持着豆腐的习惯。不过这豆腐已经不是普通黄豆制造而成的白豆腐了,而是用百鸟脑酿成,一盘看似普通的豆腐,其实耗费了上千只鸟脑,极尽奢侈。
皇帝的不同口味
皇帝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天天吃山珍海味。他们的饮食,完全凭个人的喜好。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平常所吃素菜为主,也有“獸酗脯”、“五色芝”这类修仙的食物。明穆宗有时喜欢吃驴肠,有时想吃果饼,常常叫尚膳监甜食房的人到东长安大街勾栏胡同***买。而他的皇后喜吃“市饧”,去崇文街坊釆买。木匠皇帝熹宗喜食什锦海味杂脍,用炙蛤鲜虾、燕窝、鲨翅等海味十余种,“共脍一处食之”。崇祯皇帝则对燕窝鹚情有独钟。每次厨师煮好汤,先呈递给太监,经过五六人的品尝,参酌咸淡,皇帝才能品尝到美食。
皇帝爱吃素
每当遇到斋戒时,皇帝干脆吃素,减节饮食。明孝宗有过一年111天吃素的记录。在吃素其间,不仅禁止屠宰,而且赐宴也用素食,以减省原本御膳所需的猪、羊鸡鹅等物。当然,皇帝吃的素食可不是民间的普通素菜,其制作方法只能让我等平民叹为观止。比如嘉靖皇帝因久居西内享玄设醮,吃素的日子居多,但供给嘉靖帝的素食,必须“皆以革血清汁和剂以进”才能对皇帝的胃口。崇祯皇帝每月要持十斋,但又嫌素膳无味,于是令厨师就将生鹅褪毛,从***取出内脏,再将蔬菜放进鹅肚,煮沸取出,用酒洗尽,最后用麻油烹饪成菜肴。
宫廷饮食丰富多样,包括了主食、甜食、菜肴、茶食、酒、茶、贡品等,其中不少是独创食品。总而言之,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越到后期越是极尽奢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在外国记载6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在外国记载6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