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出现太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出现太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何明代历史上几乎每一朝都有弄权的宦官?
明朝的前几任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没有宦官专权的行为,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才出现宦官专权,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朝堂之上权力开始分散,皇权凸显,致使朝堂之上各官员群龙无首,无法形成能够对抗皇帝的集团势力,只到首辅内阁势力的形成,在此之间有几十年的时间,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和皇帝的朝夕相处使得宦官开始形成自己的势力。 2.明成祖朱棣谋反时,朱允炆身边的太监给与了大量的情报支持,可以说朱棣谋反能够成功,部分功劳是要归属于太监的,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为了监视百官,首先恢复了他老爹朱元璋废除了的锦衣卫,但是锦衣卫的军事能力够,情报收集不行,所以在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朱棣建立了东厂,宦官势力开始渐露头角。 3.太监本来都是一些低下阶层的穷人,没办法才做了太监一职,但是到了朱瞻基时代,太监地位大幅度提高,明宣宗朱瞻基设立了“内书堂”,开始对太监扫盲了,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开始有文化了。宣宗驾崩,年幼的英宗朱祁镇继位,明朝第一祸政大太监王振脱颖而出,开始了宦官专权的时代。 4.明朝的太监制度注定了一定会宦官专权祸政。明朝大太监有两个权力通天的部门,一个是司礼监,司礼监有两大惹不起的头目,一个叫司礼监秉笔太监,皇帝的私人秘书,大小官员报给皇帝的奏折都有权过目了,有时暂扣截留也属正常,权力遮天了,还有比他更牛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管什么的?管盖章的,并且是皇帝的公章,朝廷官员再牛,太监不给你盖章你什么也做不了,所以这两个太监头目没人惹的起,唯一的办法是皇帝不想用才除的掉。另一个权力部门叫御马监,主要掌管御用兵符,没有兵符,将军无兵,可以说政治军事都掌握在了宦官手里,这才是宦官专权的制度原因。 5.和皇帝的不务正业也有关系,从明宣宗开始,蛐蛐皇帝,豹房皇帝,木工皇帝,炼丹皇帝层出不穷,再加上有些是幼主登基,旁支登基,为了对抗外务大臣,很容易和自己身边的太监联合在一起,致使宦官专政。 6.帝王之术,皇帝总是要立两派或是多派,然后自己来做平衡,使得各方权利均衡,利于皇帝的管理。
这是皇帝的需要,开国的皇帝太祖太宗,自己都亲自带兵,掌控军队,对文官有绝对的掌控力,太祖的空印案,那是几万几万的杀,太宗诛杀方孝孺的十族,放在任何一个皇朝的中后期都是不可想象的。但随着时间变化,皇帝对国家对军队的掌控力越来越依赖文官,而文官集团出现利益和***的冲突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往往会导致皇权受损,比如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大头就在文官手里,土地兼并后税收困难,这就是文官和皇权有冲突了,另外还有内阁的存在会大大削弱皇帝的权力,这样,皇帝必须要有自己的知心人对付文官,因为宦官多在皇帝周边,算是皇帝的家人奴才,皇帝对他们了解会更多更全面,也会更放心,这样往往皇帝就会纵容宦官和文官打擂台,皇帝不能滥杀大臣,但杀自己的奴才谁都不能说什么,这样就会导致几乎每个皇帝都会有一个厉害的知心人顶在前面,比如王瑾,刘瑾,魏忠贤等,有两个比较例外的皇帝,第一是世宗皇帝,他不需要宦官,因为他有严嵩,还有就是思宗皇帝,这是个没受过帝王教育的皇帝,不懂平衡,上来就把最得力的狗干掉,最终亡国,但终他一朝绝大多数文官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他哥哥的睿智。历史,是文官写的,维护的总归是文官的利益,所以要自己分析,历史里面写的好人坏人,要有自己的判断,但作为皇帝,把大臣分成好人坏人,把事情分对错,就是幼稚的,平衡和国家,才是皇帝要做的一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出现太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出现太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