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王安石苏轼历史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王安石苏轼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安石是否评价苏轼是五百年才能出一个?
《西清诗话》中记载王安石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而苏轼在读到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后,更是由衷佩服,赞叹到“此老乃野狐精也”。苏轼在二十岁就考取了头名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文学泰斗欧阳修,对苏轼寄予厚望认为三十年后会取代自己。
王安石的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宋神宗熙宁二年(1070年)任宰相,实行变法,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保守派反对,新法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为什么苏轼没做王安石的邻居?
王安石是北宋头号“变法派”,一直与“保守派”针锋相对。苏轼是一个反对变法的保守派。
政见不合:苏轼参加制科考试,众考官都欣赏苏轼的“文义灿然”,唯独王安石斥责苏轼,“全类战国文章”,表示了自己对于苏轼“纵横家之学”的不认可。虽然并没有妨碍苏轼最终进士及第,但是两人的梁子也算是结下了。
虽然后来两人化解了恩怨,但终究没有做成邻居。
王安石归隐江宁,历经苦难的苏轼也终于受召回京,路过江宁时,苏轼专程拜访王安石,以消除多年的隔阂。苏轼在江宁停留数日,两人多次作诗唱和。比如苏轼游蒋山的诗中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二句,王安石马上点赞,并叹息说:“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
王安石甚至劝苏轼定居下来,跟自己做邻居。所以苏轼在赠诗中说:“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感叹跟王安石认识晚了十年。之后,东坡渡江北上,王安石送走东坡后,对人说:“不知更[gēng]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君子之交淡如水,虽然他们意见不和,但是各自欣赏对方的人品,“高位时互怼不休,落魄时伸手相救”。所以能够被称为“真君子”、“大豪杰”的古人,大概都会不计个人得失,胸怀有如光风霁月的吧!大气如王安石,才写得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豪迈如苏轼,才写得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文如其人,为他们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王安石苏轼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王安石苏轼历史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