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架空历史如果明朝打败清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架空历史如果明朝打败清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亡于两线夹击?为何说即使李自成和明朝并肩作战也不敌清朝?
明朝的灭亡不在于李自成,李自成的灭亡不在于满清,恰恰是明朝皇室和李自成对各地官绅地主的两线夹击,导致了自身的迅速灭亡。
明朝灭亡的根源在于其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朱明皇室、外戚、阉党贪腐成风,不但丧失了贫苦大众的民心,也丧失了地主官绅的信心。正是各地文武官员的顺风归降,让李自成一年内平河南、定陕西,最后入主北京城。
李自成灭亡的根源是***取了错误的经济政策,在政权建立之初就制定了“三年免征”的赋税政策,所有开支和军需全部来自“追赃助饷”,***取侮辱和刑讯的手段对待投靠的各地文武官员,试图掏空他们的口袋,逼得他们离心离德。
在地主官绅阶层试图寻找下一位靠山时,多尔衮率领八旗骑兵从山海关杀出,并抢先对他们执行了保护和拉拢的政策。已经投靠李自成大顺***的原明朝官吏几乎无一例外的倒向多尔衮,并帮助满清先后消灭了李自成和南明***。
后金为什么野战能够击败明军,其实看看浑河之战就知道了,不是因为八旗战斗力有多强,而是明军战斗力下降了。浑河之战,浙军和白杆兵联军不足万人,而且内斗严重,在接敌前居然还火并过,就这么一支军队居然在被数倍八旗包围的情况下让敌军伤亡近万,让努尔哈赤战后肉痛不已。
浙军是戚家军残部,从戚继光守边时巅峰时期的几万由铳骑,车营,炮队,步营组成的混合部队,到几十年后只剩几千人由车营为主的浙兵,战斗力基本上剩不了几层。而白杆兵是万历年间播州之役冒出来的新秀,由于是土司军队,装备和待遇在明军中算是很一般的,打战全靠悍勇。
就这样一支军队,在万历年间各大强军还在时基本上都属于二线部队,结果在这些强军都元气大伤时居然在辽东大放异彩,战斗成果比所谓的关宁铁骑对后金几十年的战果都大,从而也看出明军万历年间的战斗力确实不弱,也看出明末的明军战斗力下降的有多大。
如果明军没有内乱,那清军会怎样,大家可以参考北宋和西夏的关系,西夏刚开始有多猛,北宋几十万大军都被击败,辽国皇帝为给妹妹报仇,十几万铁骑都被李元昊击溃,就这么猛的一批的西夏,最后还是差点被北宋给耗垮了。所以说只要中原不乱,后金最好的下场就是另一个西夏。
明朝是败给农民起义的,清军入关前军队加奴隶也没几个人。汉人可都过亿了。李自成进京后不仅没有兑现迎闯王不纳粮的诺言而且纵兵为匪。部将还把明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占了,要知道吴三桂手里还有十几万铁骑的,有关东铁骑天下无敌的壮言。奈何吴三桂得知爱妾被玩而且李自成也要消灭他。于是乎冲关一怒为红颜,直接投降了。帮助满军直打到中国最南部。
有人说明朝火器“强无敌”,为什么最后没能将清军的禁军打败了?
直到一战的时候,骑兵对步兵(无重机枪)还是有压倒性优势,除非步兵配备重机枪。火器在初期,用于进攻是利器,但是受环境影响很大,不稳定。在没有骑兵的情况下,一旦遇到风雨或者寒潮,很容易被骑兵团灭。但是火器代表了一种方向,就好像蒸汽机,刚出来的时候,如果用于和马队竞争,肯定不是对手,但是它代表了发展的方向。鸦片战争的时候,满清用的还是明朝的大炮。
明朝火器确实强大,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袁崇焕指挥明军固守城池,以炮火大量杀敌,后金士兵从早至晚,多次攻城,城下尸积成堆,战至***,宁远城仍然固若金汤。第二天,“城上火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面对明朝的坚城利炮,后金军是无计可施,只得退兵。
此役,明军的红夷大炮确实发挥了作用,明军凭借坚固城池和大规模杀伤性火炮,给了以骑兵为主,靠弓箭和大刀长矛为武器的后金军队以重创。但是,战争的胜利不完全是取决于火器配备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战术指挥和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
明军自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局势逐渐恶化。明***投入大量资金以维持边地防务,不过。前期虽然明军节节败退,但是面对后金军队,庞大的国家机器依然能够有势力与之抗衡。后期随着军事主官的频繁调整,明朝开始自掘坟墓,丧失辽东战场主动权了。
1.首先是人的问题。在晚明腐朽的政治斗争中,边将很难有所作为。从中央***来说,党争是晚明一大祸患,东林党、阉党间复杂的政治斗争直接左右的军事主官的前程,仅辽东经略一职就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而这些临阵换将直接影响了前方战局。
彼时,努尔哈赤起兵后多见机行事,始终嗅探明廷动向,以图逐步蚕食辽东。当明朝在辽东的军事主官是有识之士时,努尔哈赤多谨慎行事,按兵不动,等待时机。而一旦明廷内部风吹草动,辽东地方军事主官更迭时,尤其是遇到一些外行指挥内行之人时,后金军队就伺机而动,攻城掠地。这一点很好理解,杨镐任辽东经略时,明军各自为战,最终溃于萨尔浒;而等熟知边事、善于用兵的熊廷弼上任后,短短数月就扭转了颓势,辽东“守备大固”,努尔哈赤得不到好处,就停止进攻。仅仅过了一年,熊廷弼就被罢官,袁应泰又走马上任,结果指挥失策,努尔哈赤瞅准机会卷土重来,连下辽阳、沈阳,破广宁。其后,孙承宗又开始主持辽东防务,收效显著,当时明军是“军声颇振”,一度拓地四百里,可以说明军翻盘的机会很大。好景不长,孙承宗又被弹劾罢官,改换高第主事辽东,努尔哈赤又嗅到了明朝内部的政治变化,再次兴边进犯。此后,袁崇焕的宁锦防线一度阻挡了后金军队进攻步伐。
2.指挥系统不畅。明朝皇帝为加强专治,对武将是处处掣肘,生怕尾大不掉。地方有经略、巡抚、总兵、太监,中央有内阁、兵部、言官,可见在明朝军事主官要想开展工作多不容易,营伍复杂,事权掣肘,边务大事除了军事主官以外,中官负责监军,期间这股势力虽有反复,但是直到崇祯年间,太监依然活跃在军事一线。天启年间,时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就因对后金作战的方案不同而发生了“经抚之争”,直接影响了辽东局势。
清代赵翼的《廿二史劄记》曾这样引述熊廷弼当时的感触,熊廷弼当时曾经上疏,“朝堂议论全不知兵,敌缓则哄然催战,及败,愀然不敢言,及臣收拾甫定,则愀然者又哄然矣!”,也就是说明朝的这些朝堂言路有时已经成了严重干预前方指挥体系的祸患了。军事主官只能一味趋炎附势,或与阉党屈膝,或与东林党人交好,以求自保。晚明三杰中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两人被杀,一人告老还乡。
3.贪腐制度榨干了自身的战斗力。
贪腐是个老话题,不止晚明辽东,其实明朝皇帝何尝不是如此,万历皇帝怠政,居深宫不出,矿监税监却是遍布各地,为其聚敛钱财。为了辽东边事,甚至不惜加重百姓负担征辽饷,但是这些粮饷架不住中间层层***克扣,侵吞物资,索贿成风,更不用说买官卖官了。这些贪官一方面向上虚报兵额、战果,一方面剥削士兵,克扣粮饷。就这样,除了***严重,经不住克扣、盘剥、压榨的基层军士也是逃亡严重,***制度下的军备设施建设、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即便有再多钱买再多大炮也难以有效发挥退敌作用。
4.火器与骑兵间的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架空历史如果明朝打败清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架空历史如果明朝打败清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