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明朝藩王有感,有关明朝藩王的书籍

kodinid 1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读历史明朝藩王有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读历史明朝藩王有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分封藩王多封在河南、湖广吗?为什么?
  2. 如何评价明朝特有现象——天子守国门?
  3. 燕王朱棣“清君侧”获胜后建文旧臣的命运如何?

明朝分封藩王多封在河南湖广吗?为什么?

明太祖朱元璋取得天下后,为了更好的拱卫朝廷,效仿周王室分封宗室,把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和唯一的侄子分封到全国各地,明朝皇帝在朱元璋之后也多次进行了分封藩王。在分封这些藩王中除了护卫边疆的塞王,其余的藩王大部分在河南和湖广(湖南、湖北)两个行省,对于这种藩王方式,笔者认为朱元璋及明朝其他帝王是基于当时的内外环境做出的比较正确的选择。

首先,地理位置原因。明朝的一级行政区域虽然叫承宣布政使,但在民间还是称作省,包括南七北六十三省和南北二京。最重要的自然是南北二京,北京明成祖夺位后确立的新国都,但并没有放弃经营南京,一直实行的两京制。河南和湖广两个行省恰好位于天下之中,且分别于南直隶和北直隶相连,两个行省相连,四通八达。因此,从地理位置上看,维护两个行省的安全和畅通对于大明王朝的非常重要,且河南行省临近防御蒙古各部的重要阵地山西行省,对于保证山西粮食供应起到一定作用。湖广则临近云贵土司控制区域,对于支援和维护西南发挥很大作用。

读历史明朝藩王有感,有关明朝藩王的书籍-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次,河南行省和湖广行省是明朝粮仓。河南是中原腹地,土地肥沃,是小麦的主产区,从古至今都是大粮仓。而湖广熟天下足更说明湖广的粮食产量对于朝廷的重要性。湖南洞庭湖平原和湖北江汉平原到今天都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把握住粮食安全,对于维系大明王朝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明朝把多数藩王分封在两地,有强化对粮食管理的想法。

再者,各种原因形成的改封。明朝分封的藩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地方。如明成祖夺取侄子皇位后,把弟弟辽王朱植从辽东改封到湖广荆州府。明仁宗朱高炽的次子朱瞻埈最初就藩陕西凤翔府,后改封河南怀庆府。

明朝共封亲王62人,就藩的亲王有50人,在河南就藩的亲王12人,在湖广就藩的亲王19人,占藩王总数的一半以上。足见河南和湖广两地的主要性,同时作为产粮行省,明王朝也要加强控制,强化以藩治地,以藩生民的策略,使得出身平民的朱明皇室可以皇祚200余年。

读历史明朝藩王有感,有关明朝藩王的书籍-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数据说话。明朝末年,分封在河南的亲王有,开封府的周王,河南府的福王,彰德府的赵王,卫辉府的潞王,怀庆府的郑王,南阳府的唐王,汝宁府的崇王,还有开封府禹州的徽王,当时河南除了汝州直隶州和归德府外,每个府都至少有一个亲王,这其中还包括各王府郡王,至于将军、中尉这些爵位的宗室就更多了。

河南为中原之地,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华夏的中心地带,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因此成为朝廷建藩封王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另一个就是湖广,武昌府的楚王,黄州府蕲州的荆王,襄阳府的襄王,荆州府的惠王,长沙府的吉王,常德府的荣王,宝庆府武冈州的岷王,德安府的景王,衡州府的桂王。湖广为何成为大明王朝分封藩王的首选,用一句话总结,“湖广熟天下足。”

读历史明朝藩王有感,有关明朝藩王的书籍-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朱元璋时期,并没有将藩王安插在河南和湖广地区。

朱元璋分封儿子,主要是为了巩固政权,防范北元进攻。所以,朱元璋的儿子,多分在北方边疆地区。

(靖难之役前,藩王分封图)

北方诸王,也是佣兵最多的藩王。例如:宁王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就拥有8万士兵。秦王、晋王、燕王,等人,也都是佣兵2万以上的主。

削藩以后,藩王没了兵权,也就不用驻守边境了。同时,朱棣是抢了侄子的皇位,为了安抚各地藩王,他给各位(有封地)藩王安排的封地都比较富庶。这也符合朱元璋“富养子孙”的愿望。

当时湖广的指的事两湖(湖北、湖南)。民间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于是,产量大省湖广,就成了首选。分封到此地的藩王,有21位。

其次是朱元璋老家河南和山东。河南有14位藩王,山东有8位藩王。

这些藩王的封地多的吓人,少则四五千顷地,多则数万顷地。这些封地都是藩王“私产”,收入都归藩王。这对朝廷来说,是很大的损失。

例如,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阳的时候,一次给了两万顷地。本来,明神宗是要给4万顷地的,在百官劝说下,才给打了5折。有钱了,这个福王后来长成了猪---三百多斤。就这么有钱,当农民军攻打洛阳时,福王也不肯出钱助军。

后来,福王被李自成大顺军剔去毛发,拔掉指甲,加上几只鹿,一锅烩了。

导语;在明朝的河南,由于地处中原地区腹地,在万历年间,就有潞王、福王、周王、赵王、唐王、伊王、郑王、崇王、徽王9位明朝的宗室藩王于此开府建藩。而有明一朝,自洪武中期到天启七年,就藩湖广地区的明代藩王就有19人之多.

那么,“明朝分封藩王多封在河南、湖广吗?为什么?”

一,明代的藩王为什么就藩河南的人数这么多

中国古代的河南之地,正是处在华夏文明的中心位置上。

我国古代有8大古都,地处在河南的就有4个,其中洛阳被称之为13朝古都。而华夏民族一直是以农耕文明为主体,河南一带地处平原,自然条件上就属于农耕的宝地,中华文明正是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伊水、洛水在这里交汇,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正是从洛阳、郑州、开封一带流过,一直以来,河南以其自身优越的条件,成为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天下粮仓,据有河南者,可以得天下。

于是,河南成了明朝藩王蟠据的集中之地。在有明一朝,其藩王共计有34系,这其中有12系的藩王就藩在河南一地,这里面有名的“大藩”就有开封的周王,南阳的唐王,洛阳的福王,卫辉的潞王,安阳的赵王,沁阳的郑王、汝南的崇王、禹州的徽王。

二,明代的藩王为什么就藩湖广的人更多?

毋庸置疑,湖广地区是明代藩王分布最多的地区,史称这种现象为“宗藩棋布”

朱元璋建立明朝伊始,他有感于宋朝因为没有外援,以至于失落江山,所以,他决意分封建藩,以达到“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作用。

如何评价明朝特有现象——天子守国门?

一说明朝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唉!

朱棣迁北京,这是他的大本营。

二来,地理重要。宋时燕云十二州阿!

大将守、蕃镇、安史之乱

蕃王守、他本人原是燕王。

迁都是最好的方案。

三来,迁都时并非国门,后代造成的。

实际上,北京与汉唐长安差不多。

匈奴多次打到长安边,后来汉武帝把匈奴打到漠北。

吐蕃攻下过长安,唐也多次收复。

天子守国门是个形象的说法。是说明朝永乐皇帝把首都迁到距离敌人最近的北京城,以此作为根基来对抗蒙古人的侵袭,并不是说就是皇帝率兵亲自打仗去了。事实上,明朝的皇帝,除了片头的洪武和永乐,后边的基本就没有出去过,就是出去了也是被大臣们骂的狗血喷头(比如正德

而且这句话对于永乐皇帝来说或许是正确的,因为他有能力,有技术,传说中征服了[_a***_]的蒙古骑兵在他手下也就是被撵成丧家犬的命,这位永乐大帝一生都在砍人,连死也是死在砍人的路上,但自从他把首都迁到了北京以后,对后世子孙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

明朝的时候其实中国财富的中心其实是在南方,所谓湖北熟,天下足,北边军民的所需便全赖江南供给,国都迁到北京使漕运钱粮的一半,要浪费在费用加损耗上。也就是说,江南百姓要承担比现在重一倍的赋税。

而其次,为了支持偏在一隅的北京城,必须在幽燕一带牵置大量人口,进行大量投入,这就等于把举国的财富搬到国门口!国力强盛时还好说,一旦国力衰退,就成了把个大保险箱放到蒙古,后金这些强盗团伙的面前,虽然说保险箱坚固吧,但有句话叫没有打不开的保险箱,那么好吃的肉,狼怎么能不想吃呢?

最后就是迁都北京把国家的政治中心迁到了第一道防线,自此,国家没有了战略纵深,保卫都成为边防第一要务,破坏了北防系统的均衡。大明耗尽国力,全面翻修长城,增筑从晋北到山海关的‘九边’来拱卫北京。而依赖的钱粮供给只能靠漕运千里迢迢运送而来,为了巩固九边,保护北京,大明不得不将北防系统退缩内守。先是废撤了西线——由哈密卫撤退到嘉峪关,再缩到河套,以后又放弃河套,退守到晋北。给蒙古各部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机会。而后又在东北大踏步后退——从鸭绿江畔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南,继而放弃了能同时威慑蒙满的开平卫,向南退守至居庸关至山海关一线。给女真的兴起留下了空间。正是这一国策失误,使大明日后长期处于鞑靼瓦剌部的进逼肆虐之下。更埋下了日后满清崛起亡国灭种的巨祸。


这是一种魄力体现,也是形势需要

自古以来,中原大患,一直在北方,而中原***,也正凭借幽州屏障抵御北方民族一次次入侵。一直到石敬瑭卖了燕云十六州,北方民族才有机会崛起发展去南望中原

失去了燕云防御,北宋无奈之下有了澶渊之盟,但这个盟约,也是建立在大辽守信前提,人家可攻可守,掌握主动权。后期金国不去理会什么盟约起兵,不就两年灭了北宋嘛。没有反制或者抵御手段,什么友好条约,都是空的……

和平,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

从两晋衣冠南渡,到南宋建立,中原***在逐步加大南方开发力度,经济文化重心也在不断向南方迁移。而北方,无论金辽战,还是蒙金战,都是屠戮杀伐生灵涂炭,蒙元建立,北方更是差一点整体成为牧场……没有人口,没有稳定发展时间,北方谈什么经济文化?到了洪武朝,平定元朝稳定之后开科,13***丁丑会试,榜单52人,全为南方士子……

南北经济文化严重不对等,要出大问题的

朱棣靖难后,就得处理这么种局面,怎么弄?史书现成反面案例,魏文帝迁都中原,二十年后,北边疆六镇叛乱,生生弄死了北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仍然以南京为都,那北方怎么办?人才匮乏,钱粮匮乏,游牧敌手到有不少……只能在北方建立军政中心,向北输血……

综上,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功德无量

其实也不全是所谓“天子守国门”:自石敬塘甘做儿皇帝,把幽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人(辽国)后,此地汉人便逐渐与主体离心了!先后为辽金效力,讨伐南方。尤其是金国初期出力很多!

其后蒙古人一统四海后,此地与南方遗族仍是离心离德,民族认同混乱。(崖山海战,是灭宋的最后一战便是汉将张宏范主打的)…

对于这样一个现实,明初皇帝们是有认识的!否则朱元璋也不会分封塞王,在科考中设南北榜了。而朱棣在元旧都为王,更深知这一点,为延揽人心,加强认同感。必须把都城移到北方重地~~~北平!这是从政治方面考量的;

军事方面讲大敌在北!残元虽瓦解了,但蒙古各部却利用游击战术不断地攻击、骚扰明朝北境。东北还有未成气候的女真各部,需要抚镇结合。为了反应迅速,应变及时。把都城设在北平(北京)也是上策……

其不利处在于粮食不足自给,必须漕运粮食,南粮北运;都城过于靠近边境,纵深回旋余地小。致使瓦刺与后金都包围过都城。李自成更是一举攻破北京!(明后期未重视南京做为备份的重要性,是一大失策之处!把进可攻,退可守。变成了进退失据,最终败亡)。🕵️

燕王朱棣“清君侧”获胜后建文旧臣的命运如何?

朱棣在处理建文帝的旧臣还是挺狠的。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成祖本纪》记载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并没有说灭十族。但是也是很惨了。刺杀朱棣的景清也被灭族。《明史》记载是:“成祖怒,磔死,族之。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就是说还***了景清的家乡,叫“瓜蔓抄”。

卓敬,灭三族;暴昭,被处以磔刑;练子宁,磔尸,练子宁的家乡四百八十户人家惨遭横祸,无一幸免,仅幼孙练珍被侍婢救出,藏匿于民间,练氏才幸免被杀绝。被杀的还有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人。

《明史》说:“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如果改朝换代不是和平交接,而是涉及到流血斗争,那么胜利者肯定会对失败者进行清算。

首先,怂恿建文帝削藩的齐泰、黄子澄在朱棣靖难成功后被凌迟处死,抄家灭族。而坚守济南城,阻止朱棣南下靖难的铁铉下场也比较惨,当初朱棣攻打济南城,铁铉把朱元璋老爷子的牌位和神像请出来,害的朱棣不敢打不敢骂,恨得牙痒痒。靖难成功后,铁铉也被凌迟处死,灭族。

其中最惨的一个应该是被灭十族的方孝儒。当初朱棣靖难成功后,他让素有名望的大儒方孝儒写即位诏书,但方孝儒有感建文帝的厚恩,拒绝听命。后朱棣威胁他说,不写就灭你九族,没想到方孝儒也硬气,说灭十族也不写。没想到朱棣也听话,真的就灭了方孝儒十族。

还值得一提的是朱棣的大小舅子。大舅子徐辉祖从朱棣靖难开始就坚定支持建文帝,当初建文帝打算放朱棣的几个儿子,也就是他的亲外甥回去的时候,徐辉祖就反对。后朱棣靖难成功,虽然对大舅子很恨,但考虑到徐皇后的面子,还是只是将他幽禁,最后徐辉祖郁郁而终。而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一直是支持朱棣的,甚至为他充当内应,后被建文帝发现而被杀。朱棣成功后,对他进行了追封,并厚赏了他的后代。

用三个字来表明建文帝旧臣的下场,那就是惨!惨!惨!

齐泰、黄子澄被凌迟处死,诛灭九族,妻女入教坊司为***,方孝孺车裂于街市,诛灭十族,兵部尚书铁铉、礼部右侍郎黄观、监察御史高翔等皆被虐杀并诛族。

对于建文帝的子女家人,朱棣当然也不会放过。建文帝的皇后马氏在靖难之役中死于宫中大火,他的长子朱文奎在靖难之役中与父亲一起失踪,有说死于宫中大火。

建文帝的兄弟们皆都暴卒,姐妹们抑郁而终。

值得一提的事,建文帝的小儿子,被囚禁了50多年。知道明英宗复位,才把他放出来。可是他又不适应放不来的生活,没过多久就过世了。

朱棣本是一个藩王,最后靠靖难之役坐上皇位,朱允炆也不知所踪 ,至于他的旧臣,有的投降,有的被杀。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

我们常常听说把某某人诛灭三族,最狠的也只有诛九族,但明朝时期的方孝孺却被灭了十族。方孝孺本来是建文帝时期的大儒,他对建文帝是非常忠心的,后来朱棣打进南京后,要利用方孝孺大儒的身份来笼络天下读书人。让方孝孺书写登基诏书,可是却被他一口回绝。于是朱棣愤怒之下,直接灭了方孝孺十族共873人,所以方孝孺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

铁铉被凌迟

兵部尚书铁铉曾经在朱棣靖难起兵后,在济南给其制造了很大的麻烦,还差点要了朱棣的命。所以朱棣判了他个凌迟处死 ,并且在杀他之前还割下了他的耳朵、鼻子,煮熟后塞入他的口中。他的父母也被发配,长子被罚充军,次子被虐待至死,他的妻子和女儿被发配当了***,可以想象这是多么的残忍。

齐泰、黄子澄被诛

还有大臣齐泰和黄子澄他们都是力挺朱允炆削藩的,同时也是他们两个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所以他们自然也逃不了。最后都被朱棣凌迟处死,并且株连九族,妻女一律充当***。

夏元吉受重用

当然了,还有很多反对朱棣的都被杀了。但是也有受到重用的,比如夏元吉,夏元吉在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最后在朱棣的永乐朝任户部尚书。每次朱棣北征时所需要的粮草都是他想的办法,他为官政治清明,百姓心悦诚服。后来又***明仁宗、明宣宗二帝,在宣德五年逝世,时年六十五岁,获赠太师,谥号“忠靖”

所以在当时反对朱棣的基本上都被杀了,而且手段都及其残忍,站在朱棣一边的大都保留了官位,而且有的人还受到重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读历史明朝藩王有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读历史明朝藩王有感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藩王 湖广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