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介绍唐朝历史的古籍书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介绍唐朝历史的古籍书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信又称为雁书 鸿霖典故?
人与人之间除了言语沟通外,书信的往来也是一种方式。书信让人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体会,不管多远都能得知彼此的近况。在古代,官府的书信传递大都是由信差骑马,透过驿站来接力传送;军队间的情报传递,就利用信鸽传递;而一般平民百姓则靠口信或亲友传递信件,如唐朝诗人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么,为什么书信又称为“鸿雁”呢?
鸿雁,是一种群居水边的大型候鸟,俗称大雁。鸿雁是随着季节变更而迁移,每年来去都有定时的候鸟,它们信守时间,有组织的群聚活动。因此,古代通信不便,就希望能透过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候鸟来传递书信。
据《汉书.卷五十四.苏建传》记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胁迫他投降,苏武不愿屈服。后来,单于给他一群公羊,再把他流放到北海无人的地方牧羊,并告诉他羊群生下小羊时,才让他回国。
汉昭帝初年,汉朝与匈奴和亲,汉朝廷趁机要求释放苏武,匈奴却谎称苏武已经死亡。不久,汉使者又再次到匈奴,与苏武随行出使匈奴的常惠,就去密见汉使者,告知苏武并没有死。常惠要汉使者向单于说,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中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帛书,上面说明苏武还在某个大泽中。汉使者就按照常惠所教前去责问单于,单于大吃一惊,只好向汉使者认错,并释放了苏武。苏武出使到匈奴,十九年后才得以回到汉朝。
后来,因为这个典故,“鸿雁”就被用来作为书信代称了。“鸿雁传书”则是比喻书信的往来。
古代的信纸信封有尺寸要求吗?
应该是没有。信封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当时,文书和书信大都刻写在木板或竹简上,为了保护书信完整无损,就用两块刻成鲤鱼形状的木板,夹在文节简牍的外面。木板上还刻有三道线槽,用绳索捆绕三圈,然后再穿过一个方孔将其缚住。在线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上黏土并加盖印章,以防私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信封。 历史总在前进,到魏晋以后至南北朝时期,书信材料逐渐由木质演化为纸质。信封改为两片厚蓝纸制成,但两边还画有鲤鱼图,自然不再用泥封了。直到盛唐时期,中国人仍在仿制鲤鱼形信封。所以,中国古代又把信封称为“双鲤”、“鳞鸿”。 古代的信封都是直书,到了当代则有直书和横书两种,大小尚无规定。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邮政部颁布了普通信封的统一尺寸,并开始使用邮政编码。主要是便于机械检索分类,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古代的信纸信封确实有尺寸要求。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信纸信封的尺寸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会有一定的规范。
例如,在唐代,牛皮纸宽约17-20厘米,高约27-30厘米,折叠后成四层,大小为8.5-10厘米,与木板信封相配;而在明代,笺纸尺寸约为30cm x 18cm,信封尺寸约为15cm x 9cm。不仅如此,古代的信纸信封还会根据不同的收信人身份和场合进行定制,以确保其合适性和尊贵体面。总之,古代的信纸信封虽然没有现代那么精确的标准,但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介绍唐朝历史的古籍书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介绍唐朝历史的古籍书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