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是谁

kodinid 16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任氏家族辉煌历史?
  2. 在明代,如果官员犯了罪,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3. 明朝刘台是怎样的一个官员?

任氏家族辉煌历史?

清朝初期的刑部侍郎任克溥,他的家族在东昌古城历史上,可以说是位列第一的名门望族。 

任氏一门,从明朝的平山卫军籍世家开始,任义、任宏、任嵩、任铎、任昂、任邦杰、任宗皋、任怀忠等,均为世袭平山卫指挥佥事。

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是谁-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后期,任氏子弟习文读书,任氏家族又逐步形成为书香门第。

任氏家族有600年的辉煌历史。

明朝时期,任家是军籍世家,在清朝是书香门第。这在东昌古城,可以说是排名第一位的世家。

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是谁-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东昌古城,原"城隍街"有两座牌坊:一座是为任克溥建立的"兰省正堂坊";第二座是为任克溥之父任怀茂建立的"恩纶重褒坊"。

清朝时期的城隍街,就是现在古城的红星街中段,任克溥故宅已开发为任克溥纪念馆。

任克溥生于1618年,1703年过世。清朝顺治二年中举人。顺治六年进士。初授南阳推官。顺治十七年任翰林院提督四驿馆太常寺少卿。康熙六年任右通政。康熙十一年任通政使。

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是谁-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后,任克溥一直做到刑部尚书衔。

任克溥生前著有《任克溥奏议》、《占鳌蓑奄诗集》等著作,一直被后人所敬仰。

明代如果官员犯了罪,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在明代,如果官员犯罪,百姓并不是非要去拦着所谓的“八府巡按”(即明朝时候的监察御史)的轿子告状。百姓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百姓直接向上级的主管部门“举报”。另一种则是去击打皇宫门前的“登闻鼓”来告状,只是这种方式对告状的类型有限制。另外,还可以制造舆论,引起特殊机构的注意。同时,匿名告状一般不被受理。

一、明代的“***”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行政诉讼”制度,普通百姓告发官员,朝廷原则上是不鼓励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依靠的是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来维持秩序。“民告官”等同于“子弑父”。所以在明代之前,百姓检举官吏,先要吃个几十大板!

朱元璋刚登基的时候,为了澄清吏治,对“民告官”放宽了条件。如果遇到官吏贪赃枉法,百姓可以向“监察御史”投递状纸检举。御史接到状纸后,会把案件发回“被告官吏”所属的上一级官府,或者同级的监察部门(按察使司等)进行审理。

另外,洪武年间还规定了,百姓可以直接进京投递状纸,官员们不能阻挡,否则杀无赦。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一条基本就作废了。

二、击鼓鸣冤

民间如果想告状,还可以通过“登闻鼓”,直接向皇帝提***讼。明代的皇宫门前设有“登闻鼓”,告状的人可以自行前去击打,有负责的鼓官来问询,并接受状纸。初期时,百姓通过“登闻鼓”告状,朝廷一般第二天就会给出答复。但是成化以后,朝廷吏治败坏,贪官污吏多不胜数,“登闻鼓”告状就没那么容易了!

值得一提的是,敲“登闻鼓”告状有几个限制条件:

明代官员犯罪可由以下途径来检举

第一种是自举,就是官员检举自己的犯罪行为。就像现在的自首一样。在明代,只要犯罪的行为太恶劣,又能积极第处理后事,一般情况下,自举的官员都免除处罚。

第二种是告发。

1 通过法定机关监察御史,巡抚,按察司,给事中等部门官员的告发。这些法定机关都有监督检举的职能,所以这也是明代主要检举官员的途径。

2 任何官员只要发现他人有犯罪行为都可以检举,可以上级检举下级,也可以同级相互检举,也可以下级检举上级。

3 皇权控制之下的特务机关东厂,锦衣卫,西厂,内行厂也负责监督官员不法行为。

4 普通百姓有权利告发官员不法行为。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举报十分重视,他赋予民众将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的权利。

明代的这些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法定机关在监督官员不法行为中能发挥主要作用,那么必定吏治清明,社会安定,反之,则会导致贪腐盛行,政治秩序失衡.


在明代,如果官员犯了罪,都有些什么检举的途径?

 

在中国古代的司法体系中,对于官员的犯罪,实际上主要依靠在官僚集团内的“纠举”行为。

在明代,具备这一司法职能的机构是都察院,又被称为“风宪衙门”。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以及御史,他们都负有纠察百官的责任。实际上,这一监察机构可以上述到汉代,汉代御史的最大特点是位卑权重,权重,保障了这些人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司法程序受到干扰,位卑,则保障了御史有充足的进取心以纠察百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小监大”、“以卑督尊”。此外,明朝的通政司之下,还设有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事务,同样对行政体系内的职务犯罪发挥纠察作用。

另外一方面,明代的法律也允许百姓“告奸”。实际上,从明代的律法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禁止民告官的律条。当然,属官告上司的司法程序肯定是特殊的,比如诉状需要上奏给皇帝。同样,民告官的话,也可以向巡按御史上诉,这就是所谓拦轿鸣冤了。不过,洪武朝,由于朱元璋主张“重典治吏”,因此对“民告官”的行为还进行鼓励:

前者《大诰》一出,民有从吾命者。惟常熟县陈寿六为县吏顾英所害,非止害己,害民甚众。其陈寿六率弟与甥三人擒 其吏,执《大语》赴京面奏。朕嘉其能,赏钞二十锭,三人衣 各二件。更敕都察院榜谕市村。其陈寿六与免杂役三年。敢有 罗织生事扰害者,族诛。

看起来,他不仅仅同意“民告官”,还支持“民捕官”,他还曾经下令:

 十二部政使及府、州、县,肤尝禁止官吏、皂隶,不许下 乡扰民,其禁止已有年矣。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 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 精壮拿赴京来。

今后敢有仍前夺民取***虾鱼器具者,许民人拿赴有司。有 司不理,拿赴京来,议罪枭令,以快吾良民之心。

不过,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仅仅能出现在洪武一朝。朱元璋一死,人亡政息,这样的法律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很难得到贯彻。

明朝刘台是怎样的一个官员?

刘台,字子畏,安福人,即现在的河北永兴。穆宗隆庆五年考中进士。当时的朝廷政局,正处在张居正专权之下,但刘台不畏权势,勇敢上奏劾其罪过。

奏疏中列举了张居正种种违背祖制礼法的做法,以及营私舞弊之事:一,张居正在朝中位高权重,大权独揽,俨然以丞相自居,肆意作威作福,破坏祖宗法制;二,张居正持权威胁众臣,先后排挤高拱,王大臣等人,使朝廷丧失对官员的礼遇;三,张居正凭借手中重权,随意进行封赏丶惩罚,导致贿赂成风;四,张居正引荐人才,选用官吏,多存在私心,安插亲信;五、张居正巧言惑上,等等。奏疏中还提到,朝中百官,无不愤怒感慨于张居正的行为,但是张居正位高权重,没有人敢对陛下直言进谏。我虽师承张居正,受其恩惠,而如今却敢于公开指责他,是因为君臣情谊更加重于个人恩惠,所以就不能顾及了。希望陛下明察,亲揽朝政,不要过于信任张居正,导致败事误国。

奏章呈上,张居正十分生气恼怒,于朝堂上辩解说刘台是因为以前曾被自己治罪而怀恨,才这样中伤他的,并以辞职相威胁。明神宗派司礼太监带上亲笔书写的诏书前去劝慰,张居正才同意出来参与政务。不久,神宗逮捕了刘台,在朝堂上杖打一百,发配戍边。然而,张居正仍旧愤恨不已。下属官吏为了迎合张居正,就诬陷刘台曾私吞犯人上交赎罪的银钱。于是刘台又被发配戍守广西,刘台的父亲、弟弟也都因此获罪。刘台到浔州之后没多久就去世了,非常巧的是,张居正也在同一天病重而死。

刘台,字子畏,湖广兴国州(今黄石市阳新县)人,出生于四川巴县,隆庆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万历初,改御史。巡按辽东,坐误奏捷,奉旨谯责。父规,其兄刘春是历仕明代四朝的礼部尚书,仕途与孝宗、正德二帝相始终。元末,先祖为了避陈友谅之乱携三个儿子举家外迁。刘台以小人之心猜测张居正的深远用心他只觉得自己很委屈,他只觉得张老师是小题大做,想不开,刘台这个人啊很聪明也很能干,但就是心眼小,想来想去啊念头突然一动,难道难道张老师要舍我这小卒了?自己就天天瞎琢磨,正在在想不清楚的时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法社会,一般不会发生学生告老师的事情。但是在明朝后期,却发生了这样一件奇闻,学生竟然告起了万历首辅张居正。逼的张居正向皇帝递辞呈,准备辞官回家,要不是皇帝和太后的挽留,张居正的改革大计只能是无疾而终了,他本人也只有“告老还乡”。那么是谁有这么大本事,让堂堂的首辅大人如此这般呢?

说起来,这个人还是张居正的学生——刘台。两个人的关系起初都还不错,主要是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的牵线。要知道张居正在当宰相之前,家里也就基本上是一个小康状态,可是等张居正当了首辅大人之后,张家早已是富贵荆襄。对于张家的富贵,刘台是出了大力气的。他起初是江陵的地方官,张居正虽然是自己的老师,可是远在千里。但是张老师的父亲却近在眼前,于是他将江陵的土里圈了了一大片,然后以***价卖给了张文明。这一来二去,张文明在给儿子张居正的信中说了很多刘台的好话。

于是张居正看到刘台的表现还是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就把他提拔到了辽东当巡按御史。此时,作为学生的刘台也十分高兴,原来张老师还是记得我的。对张居正也十分的感激,准备到了辽东大干一番,一定要对得起张老师的提拔。可能是上台被刘台感动了,果然没过多久,辽东大捷。刘台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这是大好事啊,一定要报给张老师,让他好好高兴一下。于是马上写了奏章,准备快马送京城。这是旁边的人说:“大人,是不是斟酌一下,这个奏折好像我们不能上样!”高兴的刘台压根没有把这当回事:“我这是报好消息,不碍事。”

辽东大捷的捷豹传到京城后,臣民和皇帝都很高兴,但是有一个人不高兴。一个刘台最希望高兴的张老师,此刻阴沉着脸向皇帝上奏:“皇上,封疆大吏在外做事,不容掣肘。”皇帝陛下此时只有十三岁,随意张老师的意思就是皇帝的意思,于是准备等待张老师写信夸奖一番的刘台不仅没等来,反而等来了皇帝圣旨的一顿申饬。这让刘台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我这不久好好的报个捷吗?有什么错?张老师竟然如此对待我。等着吧张老师,我一定会做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证明我自己的。”

这件石破天惊的事情不是踏实肯干,而是上表弹劾张居正。这一下,大明王朝掀起了轩然***,一时间舆论直指刘台和张居正。张居正此时悲愤到了极点。“大明王朝开国两百余年,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丑闻。就连人所共知的大奸臣严嵩,还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丑闻。难道我张居正连严嵩都不如吗?”张居正找到了万历:“皇上,前面是因为报捷的缘故,刘台对臣怀恨在心,故而有今日之故。不过我朝开国两百余年,从未有学生弹劾老师,请允许臣告老还乡。”

万历看到张老师这般,只能亲自下去将他扶起:“先生不必如此,朕一定***的责罚刘台,还请先生留下辅佐我大明江山社稷。”万历有激动的说道:“先生的功过,别人说了都不算,只有朕说了算,不要轻信别人。”张居正还是恳求回家,万历还是不许,如此三番两次,张居正只有出来继续工作。对于刘台,万历是不会客气的,打他一百廷杖,并且永世不得为官。但刘台毕竟是张居正的学生,张居正毕竟是张居正,向万历求了几次情。终于刘台免了这一百挺杖,然后削职为民。

刘台案毕竟是明朝第一例学生弹劾老师的案例,也可以说是张居正改革初期遇到最棘手的一个难题,巡按御史刘台违制奏捷,而张居正出于保护刘台和自己改革的目的就想大事化小,可刘台居然直接上疏弹劾张居正。如果不是张居正背后有皇帝、太后和冯保的支持,他的改革很可能因此次事件而被葬送。

幸亏当时是张居正改革的初期,大明上下出于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都一致支持张居正,并且刘台违制在先的情况下还要反咬张居正一口的行为也为人不齿,所以才没有对张居正改革造成更多不利的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重新研究明朝历史的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张居正 明朝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