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杀伐果断的明朝历史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杀伐果断的明朝历史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崇祯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大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只知道头痛医头,空有杀伐决断的魄力可惜用错了地方。他所有的大政方针都找错了方向,如果反过来使,反倒能使大明捱过最困难的时光,对农民军抚,对满洲守,对贪官杀,对宗室削,缓和国内矛盾,安内之后攘外
谁跟你说他接手的大明是一副好牌?
他接手的大明和慈禧接手的满清一样,都是一副烂牌,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
他上台后,被逼杀了魏忠贤,身边无人可用,朝堂更是无人可用了,国库空虚,国内民变四起,北方女真崛起,你说哪里好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老牌帝国都会遇到的问题,大明276年,差不多也是一个王朝的寿命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里,比明朝长的,也就唐朝的289年了,
帝国的灭亡,跟皇帝的能力,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不然像拿破仑这些人,你说他有能力还是没能力?没能力怎么加冕的?有能力怎么失败了?
我们在马哲课上学过,历史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崇祯皇帝没能跳出历史局限看清大明存在的问题,也无法拿出完美的方案来解决大明面临的困境,最后只能以天子守社稷的口号,吊死在北京的煤山上,为大明殉葬,成为大明朝最后一个正统皇帝。
崇祯皇帝
他即位前是信王而不是太子,从未接受正统的皇帝这个职业的培训(东宫教育)。崇祯皇帝仅仅因为天启皇帝23岁英年早逝,膝下无子,才被天启皇帝选为接班人。
正常的皇太子从小就要在东宫接受文臣的教育。父子关系和睦的,也会由当皇帝的父亲直接对当太子的皇子言传身教。这样等到太子成年后,基本上能够成为一个拥有合格职业技能的皇帝。
可惜,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因为自己的父辈忽视***教育,导致他们一个没有皇帝的职业道德,天天做木工不顾国家大事,导致宦官干政,阉党横行;一个没有皇帝的职业技能,天天为国家大事操劳,却不能知人善用,明刑正典,导致民不聊生,朝局崩坏。
崇祯皇帝继位后通过提前布置,一举铲除了魏忠贤及其阉党党羽。崇祯皇帝按魏忠贤被检举的罪责将其发配到凤阳皇陵让其为朱元璋的祖宗看守皇陵。但是被发配的魏忠贤却仍然十分嚣张,他装了四十箱珍宝,还带领这豢养的几百个家丁,一路护送前往凤阳,根本不像一个被发配的犯人,而向是一个搬家的富豪。得知消息之后的崇祯皇帝愈发的震怒,于是又下旨将魏忠贤捉拿回京。
魏忠贤
魏忠贤已经得到密报,知道崇祯皇帝已经派人前来捉拿他,知道自己无处可逃的魏忠贤只得选择上吊***。虽说魏忠贤有过分的地方,但毕竟在拥立信王朱由检上位这件事上对崇祯皇帝是有功的,不然以当时的政治形势,魏忠贤稍有野心只是信王的朱由检就可能死于非命,而真正形成太后“垂帘听政”魏忠贤仍掌大权的结局。对于魏忠贤着种太监来说,就是***的奴才,既然已经把他的势力连根拔起了,也发配他去凤阳守皇陵了,何苦在出尔反尔的要逼死魏忠贤,给文臣们留下一个兔死狐悲的感触呢?
崇祯小的时候并不被家族看中,甚至遭到岐视。明末几代皇帝都不务正业,为了***需要搞起炼丹术,大权旁落,宦官执政,多为早亡,祟祯父輩(熹宗)之后,实在找不出人来,才轮到他。崇祯(朱由检)接位时,明朝已处于千疮百孔,虽然在他维政16年(1628一1644),克俭自律,厉精啚治,也杀了不少人,明朝气数已尽,无力回天!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和李定国谁更强?
论军事才能,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史可法无法与李定国相提并论。
在崇祯时期,史可法曾带兵平定农民起义,结果参将潘可大与副将程龙全部阵亡,史可法因为长时间没有平定叛乱而获罪,朝廷令他戴罪立功。
崇祯上吊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南明此时处在清朝、李自成两方面压力之下,史可法提出的策略是"联虏平寇",有点像当年老蒋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想先利用满清的力量剿灭李自成,再谋求后续打算 ,这种充斥着“汉奸”味的论调,真的不敢让人恭维。
在与清军作战时,不知是大势所趋,还是训练有问题,史可法指挥的军队士气低落,大多数都是不战而降,等于给清军训练了军队。
在扬州守卫战中,史可法用兵失策,一味严防死守,最终被清军屠城。
南明时期,史可法就是气节没输,其他方面输得一塌糊涂。
江阴有个小吏,阎应元对抗清兵八十余天。打死打伤满清军队八王十三将,就单个的战绩而言,这个阎应元才是杀伤满清军队的第一人。史可法?守杨洲才几天而已,完全没有机会和阎应元相比较。李定国在永历皇帝死后还能坚持抗清,他的战绩也要高于史可法。史可法就是文臣而已,武力对抗?压根就不是他的强项。所以扬州陷落仅仅只是几天而已。
首先,史可法你可以说他是抗清名臣,但不能说他是抗清名将,因为他压根就不是武将。再说,史可法的功绩,也根本无法与李定国相提并论!
过去,我们总是歌颂史可法的忠节,赞扬他不屈的气节。但却不曾深究,他其实对南明来说是帮了倒忙的。因为,他不懂军事却统帅大军,致使明军一败涂地;他虽刚直爱国,却孤高偏执,没能稳定南明抗清的统一战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史可法实则是一个误国误民的忠臣!
当年,扬州城之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被清军攻陷,数万军民惨遭屠戮,史可法是需要负首要责任的。正是史可法一连串的军事失误,最终导致让南明失去了扬州这个重要的战略要冲。
当年在左良玉部东下、清军南下的紧急情况下,作为大明督师的史可法,倘若能权衡利弊,放下自己的孤傲,有效平衡各方,那么江北形势断然不会如此快速的恶化。
身为大明的督师,史可法并没有表现出如袁崇焕、孙传庭等那般杀伐果断,临危不乱。而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情况下,军令不明,朝令夕改,造成明军指挥系统的混乱和防线的松散。
举个简单的例子:扬州之战前,有一部明军驻屯于高邮,结果史可法居然一天之内连发三令,上午令应廷吉“督一应军器钱粮至浦口会剿左良玉部叛军”;到中午则令“诸军不必赴泗,速回扬州听调”;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诸军至天长接应”......使得本就恶劣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而明军也 因此无法在清军主力抵达前,构筑起稳固的防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杀伐果断的明朝历史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杀伐果断的明朝历史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