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文官集团历史沿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文官集团历史沿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为什么文官当道?
首先这是有一个阶段性的,在明初,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一些列镇压,在最初的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皇权还是比较至上的,可是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宣宗时期,“票拟制度”的出现,代表着在明初比较鸡肋的内阁大学士开始掌握权力,到了弘治年间,皇帝的权力已经被文官集团更大的束缚住,皇帝已经不能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理解为,文官可以容许皇帝的荒唐,却不能容忍皇帝的圣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国家的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我们经常会说,明清时代,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进入的官场,八股取士有他负面的一面,同样也有其正面的一面,对于当时的文人气节在,这可能有极大的影响,明朝的官员以杖毙为荣,所以以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的言官队伍以及更为庞大的文官集团对皇权更大的束缚,甚至威胁皇权
明朝为什么文官总压武将一头?根据后来的历史就可以看出。左良玉父子就是粗人,不足以成大事。挟天子不成,投降夷狄,谋逆降夷狄,坏事做尽。汉奸吴三桂、李成栋同样是些纯粹的武人。
何止宋、明是文压武,汉唐同样如此。唐朝只有在建国初期和藩镇崛起后,武人才超越文人。即使如此,藩镇军阀也是武人中的文人,不是不知文的武人。
文官武将何时分开的?
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开始衰落,各诸侯国对军队的控制权越来越大,但这时的文官武将仍未分开。公元前718年,郑国和燕国的北制之战,郑庄公派大夫公子伯、子元等统兵御敌,这时的大夫便是文武一体。大夫虽然领兵打仗,然而,军队的最高统帅是国君,春秋时期,不少国君都亲自率军作战,例如泓水之战,宋襄公挂帅,大夫公孙固等***;除了宋襄公,晋文公、夫差、勾践等国君都统兵作过战。
同时也有不少文官率兵出征,楚成王时期成得臣、斗勃等;楚昭王时期的王麇、王尹寿曾作为楚军统帅。这种国君、官员没有固定职能统兵打仗的案例很多,可见,春秋时期,文武职能并没有分开。
进入战国后,周王室名存实亡,诸侯国为壮大实力,统一天下,频繁征战,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随之提高,军队的数量越来越大,地主阶级逐渐兴起,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地主阶级开始掌握国家***,为了避免君权旁落,统治阶级必须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分职能的卿、大夫等官位制度很容易让权力过于集中在贵族身上;韩、魏、赵三家分晋就是因为权力都集中在这三家的大夫身上,架空了王权,没有其它有实力的官位与之分权。
所以为了避免“三家分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就***取文武分职的办法,分散权力,以相、将为百官之首,相互制衡,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的明朝朱元璋权分六部。所以很大部分人认为战国时期是文武分职的时间,战国时期几乎没有文官统过兵作战,国君也不再带兵,文官只需要处理政事,负责一下军队后勤。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是君主控制国家的重要手段,历代朝代都***取了文武分职,朱元璋更是废除了丞相制度来加强王权。同时文武分职,也适应了政治和军事分工的需要,适应国家的发展,各显其能。这样,既能保证“家天下”不改姓,又可使文臣武将发挥自己的特长。
文武分职是封建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大变革,同时也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在后期的发展中,尤其是隋唐时期设立科举来选拔文官,设立武举来选拔将才,彻底将文官和武官的职能分开,促进了国家对人才的选拔机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文官集团历史沿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文官集团历史沿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