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李治后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李治后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贞观之治“之后,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史称什么?
永徽之治 贞观之治下个年代是永徽之治。
永徽(650年正月—655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
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六年。
“永徽之治”指的是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
李世民之后谁继承了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由李治继位。 唐朝皇位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正常情况下应由嫡长子继位。但是,因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互相争夺皇位,李承乾皇储之位被废,李泰被隔离、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嫡三子李治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李治继位,次年改元永徽,是为唐高宗。 李治本性仁慈、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却也无大志。所以,他不是个事事称职的好皇帝,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他后期的治世,有赖武则天执掌朝政。
唐太宗之后是哪位皇帝?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拓展资料
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大帝。
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使“贞观之治”出现危机,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
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唐太宗冷落。
参考资料:
为什么唐太宗之后是李治继位?
唐太宗李世民总共有14个儿子,其中嫡子有三人,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为何只说这三个嫡子呢?因为从奴隶社会的周开始到明朝(清朝***取秘密建储制),皇位接班人都是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李世民有机会做接班人的儿子里只有以上三位,***如三位都被废或者死亡,才轮到其他儿子。
太子李承乾从小被立为太子,本来地位杠杠的,不想李世民却非常宠爱李泰,任由李泰留在身边,不催他去封地上任。这样一来,李泰就渐渐有了非分之想,还常常以伯父李建成和父亲李世民来对照李承乾和自己。李承乾知道后感到了危机,决定先发制人,谋反逼父亲李世民退位。李承乾虽然不是李建成,但李世民也不是李渊,李承乾哪里是李世民的对手呢?于是谋反被镇压,李承乾被李世民处死了。
本来这样就轮到李泰名正言顺的上位了,奈何李泰也是个不安分的主。首先李泰还以李世民第二自居而沾沾自喜,而且言语中还流露出对李治除之而后快的想法。李世民见此,更担心自己步李渊后尘,再加上朝中众多大臣看到李泰如此骄横跋扈,也担心以后没好果子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李泰的好运也就到头了——给李世民废了。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仁慈而不争(ruan ruo)的李治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最后反而得到了皇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李治后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李治后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