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皇室分封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皇室分封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除了周朝,还有哪些朝代有分封制?
唐虞夏商周,先秦五代都是分封制!而周朝却是集大成者!
张楚时期,陈胜被迫分封诸王!
义楚时期,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
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异性诸侯与宗室诸侯,后来用六年时间逐次消灭异性诸侯,但同姓诸侯却保留下来!
西晋时期,大肆分封同姓诸侯,导致八王之乱!
夏,商时期这时候就是部落向农耕转变时期,所以这时候就是分封制,地方权力非常大,老大管理不到地方。
秦以后的分封制跟以前就有区别了,汉,晋时期都爆发了封王叛乱,推恩令就是为了分裂封王的权力。唐,南北朝时期的总管府和军镇制度也类似分封制,不过在封王的基础上,权力再度被压缩,还有明初也是有分封的,不过朱棣上台后名存实亡。
所以秦以前的分封制是真分封制,拥有合法性以及制度来保障他们。
秦以后,分封制就开始走下坡路,权力限制,还要提防中央,哪天不高兴,就要干他。
分封制作为中国古代朝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在当时起到了很多的作用,固然在封建社会里的很多朝代都选择了分封制。
(1)西汉
西汉王朝的开国者刘邦在秦末乱世中看到了秦王朝在受到内乱时,没有皇氏宗族的相助,于是在得天下后先后封了7个异性王,后来轮流把异性王都消灭,把自己的七个儿子封了王。
(2)西晋
司马家族统一了三国后,也开始大肆分封皇室子弟为藩王,想用来拱卫皇室,限制当时的世族,因为当时世族实力已经到了可以影响政局的时候。
(3)明朝
作为布衣起家当皇帝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也开始给他的26个儿子分封,在全国各地就藩。虽有大臣劝诫,但从小吃苦长大朱皇帝小农思想深厚,认为江山得来不易,只有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各地守护大明,才能使江山永固。
虽说分封的初心基本上都是为了江山永固,但是时间长了都引起了皇室内斗,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以及明朝的“靖难之役”。甚至像西晋的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西晋王朝的倒塌。
在商代的时候就有了分封诸侯的制度了。周朝建立后,同样***取了分封制,把封地连同居民一起赏赐给了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地里有很大的自治权,也有维护周王室的责任。这种制度在前期可以加强王室对疆域的控制,有利于版图的扩展。但是却也导致了各诸侯国壮大,越来越不好控制。
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看到这种制度的弊端,取消了分封制,强力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到了汉代,刘邦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一起。封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 、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韩王信七位异姓诸侯王。
到了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后,也是大量分封宗室子弟,以郡为国,封了二十七个同姓诸侯王。
其实每当新朝建立,都会给功臣进行分封,不然人家为什么给你拼命。为了牵制他们,再分封一些自家人。等国家稳定下来了,慢慢再把权利收回来。成功了,就会建立一个繁荣的王朝,比如汉代的“七国之乱”,很快就平复了。但晋朝的“八王之乱”就直接导致了国家的分裂。
明朝的藩王比起汉唐的藩王,有什么不同?
汉朝:汉承秦制,西汉藩王包括楚、荆、吴、燕、齐、赵、济北、胶西、胶东等先后置立的数十个藩国之王。在位年数长短不一。造成了当时地区争端等大小问题,比如七国之乱。到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唐朝:唐初各位亲王因为太宗取消封国制,还会到各州任刺史,但到后来, 皆为遥领, 并不出阁,都居于京师十王宅,百孙院,使得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唐宗室无力反击,子孙多次遭杀戮。中后期藩镇叛乱基本都是节度使领军作乱。唐朝的藩王是没有封地的,只是一个爵位,有史为证,唐朝藩镇割据中多是地方节度使而不是藩王,因此李世民封王不是分封制的重现。
明朝:明朝的藩王制最早由明朝朱元璋制定,作为一个军事集团卫戍九边,抵御侵略、拱卫王室的目的分封诸王,不过朱元璋也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危险性,故规定诸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只对王府属官有自治权,基本与地方***军政分离。虽说明朝藩王制较之汉唐的有很大的改进,但是先有靖难之役,后有汉王夺权。其藩王权重且位高,地方郡守全无制约之能。
汉朝的藩王可以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百官,自己的税收,还有自己的军队,嫣然同一个国中之国,唐朝和明朝的藩王只有名义的爵位和朝廷供养,被关在养在王府中,做什么活动都要请示朝廷不能离开王府,想造反都难
明朝的藩王制度比起汉、唐的诸侯王制度、藩镇制度来说,要先进得多,其主要区别在于权力的管控。
无论是明朝,汉朝,还是唐朝,藩王(镇)制度都是一种封赏制度,这三个朝代对于国家的安全和政权的稳固都想了很多的办法。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确保天下稳定,承袭了战国时期的诸侯王制度,把一些在开朝建国中起了很大作用的军阀进行了分封为王,比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他们是纯粹的军阀,算是刘邦集团的小股东。
要安抚和安排这群股东,刘邦只好启用了分封诸侯的制度,把他们安置到某个地区为王,几乎处于完全自治的状态,这样的分封好处是诸侯王得了实惠,暂时不闹腾,弊端却是极大,这些拥有极度自治权的诸侯王们只要实力允许,说反就反了。刘邦分封的那些诸侯王几乎都反了。
唐朝时期的藩镇制度比汉朝初期的诸侯王制度要严谨得多,不再给予藩镇节度使王的封王,权力也还是归属中央朝廷管辖,但是随着节度使实力的扩张,中央朝廷控制不住节度使了,让藩镇节度使不但逐步坐大,甚至一度威胁皇权,唐朝的灭亡就源于藩镇制度。
唐朝的藩镇节度使能够势力越来越大的根源在于唐朝启用了“雇兵”制度,节度使可以自行招兵,朝廷的本意是想坑节度使一把,反正把镇守边界的责任给你,钱也拨给你,你养多少兵我不管,我只管边境安宁。节度使们钻了政策的空子,既然朝廷让我招兵,那我就使劲的招,至于钱,那么大一块地盘,盘剥盘剥百姓总是会的。
到了明朝,朱元璋是真正的把分封诸王当做了一种赏赐,而且这些王爵只分封给朱氏子孙,藩王制度是朱氏皇室对子孙的一种***待遇。
实藩就是受封的藩王有一定的实权,特别是卫所统兵权,他们的封地往往是在大明朝的重要边境地区,比如辽东的宁王朱权,比如燕蓟的燕王朱棣等等,他们被朱元璋封在该地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异族。
其实,明朝、汉朝和唐朝的藩王都是不一样的。
汉朝的藩王有异姓藩王和宗亲藩王之分。在西汉立国之初,汉高祖刘邦一开始是册封了诸如楚王韩信、燕王臧荼、赵王张敖、梁王彭越等一些异姓藩王。这些异姓藩王名义上汉臣,实际上则是不受汉廷管控的独立小王国。他们在各自的封国内享有相对独立的行***,并且拥有自己的军队。不过,这些对汉廷构成威胁的异姓藩王,没过多久就被刘邦逐一消灭了。
之后,刘邦与群臣以杀白马方式定立盟约,即所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以此确保只有刘氏宗亲才可封王。
汉初的异姓王被消灭后,汉朝又分封了多个刘氏宗亲藩王。而这些宗亲藩王的性质与之前那些异性藩王实际上并没多少区别。他们也同样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独立的行***,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且这些宗亲藩王对汉廷的威胁实际上比异姓藩王还要大。因为,他们还会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历史著名的七王之乱便是如此!
这种威胁直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这些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才最终将宗亲藩王的势力削弱下去。
在把控宗藩分封方面,唐朝是做得最到位的。唐朝自唐太宗时起,就取消封国制。唐朝的王爵大致分为亲王、嗣王、郡王***,其中只有最高一级的亲王,才能在王府内拥有相应的官属和机构。但唐朝的藩王都没有封国,而且既然不治民,也不治军。
不过在唐朝初年,有些藩王会被皇帝派到各州任刺史等官职,比如著名的滕王阁,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在地方任官时修建的。但之后,藩王就基本上不出京师,所任命的官职也基本上是遥领,无需到任。
虽然,唐朝彻底取消封国制的宗藩政策,确实是有效的避免了藩王造乱,但也使得唐朝宗藩势力过于薄弱,一定程度上也为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以及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埋下了伏笔。
明朝的宗藩政策,应该说是介于汉朝与唐朝之间的,既非汉朝的完全封国制,也并非唐朝那样完全的封而不建。明朝的宗藩政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
明太祖朱元璋当初出于拱卫中央的需要,将自己的十几个儿子分封到各地,让他们统领军队,守备一方。当中尤其以分封到北境,防卫残元势力的九大塞王,兵力最为雄厚,这九大塞王从东到西,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皇室分封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皇室分封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