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的书

kodinid 3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时的日本国力如何?
  2. 为啥日本认为继承了大唐文化,韩国认为继承了大明文化?
  3. 明清之际的宗藩体制下,朝鲜为何更偏爱奉明朝当老大?
  4. 16世纪的日本为何能威胁到明朝?

明朝时的日本国力如何?

明朝时代的日本,与明朝这样的中原大国确实是无法相比,然而这并不代表当时的日本是个弱小的国家。相反,当时的日本在世界上属于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

日本的面积大约37万平方公里,虽然不算很大,但是与当时的欧洲各国相比,是非常巨大的了。15世纪,日本的人口大约2000万左右,相当于中亚帖木儿帝国的一半,明帝国的四分之一。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意味着充足的农业基础与兵源,也是一个强国的标志。

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的书-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另一方面,深受中土文化影响的日本,拥有非常完善的商业体系,当时的日本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中心。

虽然如今说到日本,都会说日本***匮乏,但是古代的日本,被誉为“金银群岛”。这并非马可波罗的胡说八道,在美洲银矿被发现之前,日本的黄金与白银产量占据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生产铜矿。

尤其岛国生存危机,倭人向来崇尚武力,这也是古代的日本一直对朝鲜半岛等地虎视眈眈的原因之一,以日本的国力能够与明朝僵持那么多年,其国力如何可见一斑。

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的书-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时代的日本正处于所谓的战国时代,室町幕府势力大衰,日本并没有一个统一政权,各大名之间互相征伐,而幕府无力制止。

然而在这个时期日本,实力是在稳步上升的,日本虽处于战国时代,人口确在增加,不像中国在战乱时期人口大量锐减。

战争磨炼了日本士兵的战斗技艺,随着第一支火枪从***岛传入日本,并掌握了火***作工艺。

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的书-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随着织田信长的统一脚步,战争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日本士兵对于大兵团作战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织田家对于火器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取得的一系列辉煌胜利,迅速使日本的大名竞相效仿,这也使得日本军队的火器化程度相当高。丰臣氏侵朝时,日本军队的火器化程度就要高于明军。

为啥日本认为继承了大唐文化,韩国认为继承了大明文化?

确实如此。有两个历史名词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第一个“遣唐使”,日本在唐朝时排了大量使者从唐朝带回了文化典籍和一个佛家得道高僧到日本传道讲学。这些使者历史上称为遣唐使。也有传言杨贵妃都是被遣唐使所救,后来流落日本。

第二个“不争之国”,朱元璋赶走蒙元在蒙古大草原以南的势力后有感于朝鲜的臣服,封其为不争之国。

只要对东亚历史与现状以及各民族的传统略有了解,就能明白,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其文化本质上区别于中原文化。

于朝鲜来说,明朝在的时候,和明朝没了的时候,朝鲜都是一个披着程朱理学外皮、***装是国王统治国家其实是两班贵族统治国家的小国。李氏朝鲜的国君首先是臣从于中原天子的诸侯,其次才是朝鲜臣民的君父。换言之,李氏朝鲜的特殊性在于,两班贵族才是国家的实际控制人,国君只是联系诸侯国(朝鲜)与宗主国(明、清)的一个象征纽带。

在这种政治框架下,朝鲜文化更多的是为两班贵族的享受而服务,因此朝鲜的文化内容,歌舞文学等往往带有朝鲜民族本身的色彩,而非中原色彩。

对日本而言,就更容易理解。圣德太子所主持的大化改新纵然使步入封建社会的日本变得很像唐帝国,连都城建造也cos得有模有样,但是其文化内核还是十分的“日本”。

譬如说,在政治框架上,自圣德太子以来多数时候掌握实权的都是幕府将军,而在战国时代则是完全割据分裂状态,这种政治框架的根基正是日本的公家/武家二元框架所导致,而这种二元框架则来源于日本的本土特色文化,从这一点上看,日本从没有改变过,直到明治维新。

又譬如说,宗教思想上看,始终是以神道教为底色,添加浓厚的佛教色彩(即使同样信仰佛教,其内容也和中原相去甚远),再加上一两笔儒家理论,构成了日本的古今思想内核,这与唐宋明清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吻合,只能认为日本在宗教思想和哲学文化领域始终保持着独特性。

就算以表面现象来说,食物,腌制、风干制品和海产居多,必然与唐朝食谱不同;文学作品,和歌、俳句、各类<<物语>>,和中原文学也截然不同,如果您强行以建筑样式和服装款式来断定日本继承了唐代文化,那我真没什么好说了…

综上,我认为东亚地区的每一片地区,中原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台湾越南、港澳、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各自的互补性也极强。在旧的王朝时代,东亚的各地都以不同角色在封贡体系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除日本之外,日本从没有向中原天子称臣朝贡,但依然认同了这套体系),直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主动摧毁了这套体系。时至今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各地,依然保持了巨大的文化差异。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的一个巅峰,是日本景仰的一个朝代。使日本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并全盘仿照唐朝,甚至日本当时的都城平城京也完全按照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建造。在唐代,鉴真东渡把唐朝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带到日本,使日本迅速完成封建化。

鉴真东渡的故事几乎耳闻可闻,六次到东瀛,不遗余力地传播唐朝各方面的文化成就,并带来了大量的图书文物。那么,今天我们在日本旅游时,为什么有些神社寺院的建筑看起来就像是唐朝的建筑设计结构,而且中日两国的文化又很相似。

中国到了明朝,当时的朝鲜半岛还是高丽王朝。高丽因为连年打仗,高丽在明朝的帮助下顺利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享国五百余年的李氏王朝。朝鲜国名,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李氏朝鲜时期,从明朝全面学习文化、宗教、服饰、建筑、政治制度等,全是明朝的翻版。

韩国还是比较喜欢中国人的,在2018年韩国的涉外婚姻中,中国新郎的人数达到1.3万余人,占涉外婚姻的9.4%,成为韩国涉外婚姻中新郎人数最多的国家。

关于文化,日本深刻清楚且承认自己的文化是源于中国的。但是韩国人就从来不会承认自己的文化源于中国

如今韩国开口闭口什么都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什么都可以算作他们的历史遗产!

你问我来答,我是良人

早在汉代,日本人就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汉书》对日本有详尽的描述。

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余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
无牛、马、虎、豹、羊、鹊。其兵(兵器)有矛、盾、木弓、竹矢,或以骨为镞。
男子皆黥面(脸上刺字)纹身,以其文(花纹)左右大小别尊卑之差。其男衣皆横幅,结束( 扎缚)相连。
父母兄弟异处(各自居住),唯会同(聚会)男女无别。
饮食以手,而用笾豆(竹木制作的食器)。俗皆徒跣(光着脚走路),以蹲踞(跪坐在小腿上)为恭敬。人性嗜(好)酒。多寿考(长寿),至百余岁者甚众。

当时日本的发展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半原始状态,没有学习的兴趣

之后想学习了,中国却进入了混乱的时代,[_a***_]两晋南北朝

连大汉的皇室刘氏子孙都远距日本躲避灾祸。

直到隋唐时期,中国再次繁荣,日本得知这个消息,屁颠屁颠的跑来奉上贺礼,称臣纳贡。

排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鉴真东渡又系统的传授了唐代文化。

因此日本自诩继承了唐代文化。

明清之际的宗藩体制下,朝鲜为何更偏爱奉明朝当老大?

关于这个问题有如下两点

第一,朝鲜深受中国儒家体制影响,明朝是汉族***,儒学正统。因儒家讲究气节、忠义,故而朝鲜对明朝的覆灭有家国大义气节的义含!同时由于清朝统治者是异族,而与朝鲜效法汉族的礼制、服饰、束发等格格不入、多有差异。所以朝鲜自然以汉家天下的明朝为正统。

第二,当年朝鲜被日本侵略,明朝几乎倾国之力援助朝鲜,与日本在朝鲜战场殊死争斗,光复了朝鲜大陆,这血肉之谊、复国之义,是作为信奉儒家传统的朝鲜,所当然注重的!而明朝也正是因为援助朝鲜战争,导致后来的内忧外患,被清兵乘虚而入,以致亡国之憾!

16世纪的日本为何能威胁到明朝?

说到这个问题那就有的说了,首先纠正一点,日本不是威胁明朝,而是骚扰,因为从实力上讲,当时的日本不够格,尽管是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结束了日本所说的战国时代,但我认为,也就是顶多算是乡镇的打架,分裂,最后被统一的故事,当事人丰臣秀吉,又没出过国,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最多也就是听说的,听得和看的在这里真不是一个概念,听过没看过,只能靠自己脑补,看的那就不一样了,那是实实在在的知道什么是大什么是小。我个人就觉的此时的丰臣秀吉就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觉得统一了日本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么多所谓的国家都被他自己统一了,此时的他应该是觉得自己就是,天老大,他老二了,牛哄哄的,他虽然知道中国大,但他不知道到底怎么个大,他曾***以朝鲜为跳板,占领中国,自己坐镇浙江,其他的地方由他的儿子亲信管理,又玩起他在日本战国的想法,他不知道的是,在当时的一千多年前就是我们中国老祖宗玩剩下的。那么说到骚扰中国我想就是那个没见过世面丰臣秀吉自己的原因了,没见过世面,干了几件小有成就的事情,自己自然而然的就会膨胀,人膨胀了就自大,自大了就容易盲目。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就是他。

说日本战国是村长打架,那是不懂历史。

我就问一个,如果日本战国是村长打架,那蒙古二次入侵日本,是怎样被打败的?

别以为蒙古军队是输给了台风,其实两次遇到台风,都是因为在登陆战中失利,无法建立稳固的着陆点。不得不待在海上,于是拖到台风季节来临。

就不谈战斗力了,能在本土防御中动员20万以上兵力的,在欧洲可以横着走,在东亚也算是大国了。

日本真正对中国有威胁的时期是二战之时。

16世纪的日本正处于所谓的战国时期,织田信长、丰成秀吉、德川家康那个日本所谓的风起云涌的时代,而16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大明王朝中期,国家统一而强盛,经济非常发达,科技水平更是处于世界前列,日本又如何能对大明朝有威胁呢。

估计题主说的是16世纪大明王朝沿海倭寇横行,为祸沿海一带,给福建、江浙、山东一带的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但对于整个大明王朝来说,倭寇的沿海侵扰最多只能算是匪患,都不能算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存亡之争的,更何况在大明一贯的抗倭政策中,通过海禁军事打击,怀柔招安(很多倭寇其实是中国人为主的海盗),分化击破等手段,基本上是控制了倭寇为患的局面的。

在对倭作战中,大明朝始终是处于守势的,但这并说明大明的军事力量弱于倭寇,而且对于形式的需要,以及战术的需求而言。沿海广大地区以及漫长的海岸线便于倭寇活动,却对大明军民来说需要防御的防线又太长。

大明朝对于倭患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把倭寇是直接定义于海盗性质的,不是日本国主动挑衅大明朝,所以对日本国既没有国书质询,更没有军事行动。

其实在16世纪,中日之间还是有一战的,那就是在万历年间的三大征之援朝抗倭之战。此时日本国基本已经结束了战国时期,丰臣秀吉基本上统一了日本全境,自不量力想通过占领朝鲜进攻大明。

此时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正面交锋了,虽然在朝鲜的领地上进行的,不过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这样的战役就完全不同于沿海抗倭了,基本上是动用了部分主力部队的,经过几年的朝鲜之战,日本完败,匆匆逃离了朝鲜,至此到大清末年都没有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入侵之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本名家评价明朝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日本 明朝 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