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昏君历史,明朝四大昏君历史排名

kodinid 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四大昏君历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四大昏君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首辅魏藻德为何会污蔑崇祯帝是无道昏君?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2.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功臣赶尽杀绝,有人说他是一个昏君,为什么明朝没有亡在他手里?

明朝首辅魏藻德为何会污蔑崇祯帝是无道昏君?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清朝大儒颜元曾用“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这句话,来形容明朝的文人士大夫平时只知夸夸其谈,但面对国家危局却毫无应对之策,只会在江山易主之际通过***的方式,来报答君王的“恩养”。虽然此说有失偏颇,但从晚明文臣们的表现来看,也颇有一番道理。

其实就晚明士大夫的表现来看,能做到“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还算是有良心之人,尚有不少身居高位的大臣非但做不到这一点,反而还会在投靠新朝的同时,恬不知耻地攻击旧朝,而崇祯朝最后一任首辅魏藻德,正是其中的典型。那么,魏藻德是何许人也?他都有哪些为人不齿的举动?

明朝四大昏君历史,明朝四大昏君历史排名-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魏藻德字师令(一作恩令),号清躬,直隶通州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考取状元,被授予翰林修撰职务。魏藻德为人擅长辞令、极有辩才(“藻德有口才”见《明史·卷二百五十三》),而且深谙帝王心术,在奏事时每每能迎合皇帝的心意,由此深受崇祯帝的器重。

在成为状元两年后,魏藻德便因奏对称旨,被超拔为少詹事兼东阁大学士,开始入阁辅政。崇祯十七年(1644年),魏藻德晋升兵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不久便代替陈演成为内阁首辅。魏藻德从考取状元到出任首辅,前后只用了4年时间而已,真可谓神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功臣赶尽杀绝,有人说他是一个昏君,为什么明朝没有亡在他手里?

他只是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和刘邦一样,国家稳定以后就开始大肆虐杀功臣,都是出身贫寒家庭,但不是昏君,不会为了一己私欲而罔顾别人的性命,他很会为百姓着想,明朝自然不会亡在他手里

明朝四大昏君历史,明朝四大昏君历史排名-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杀一人而救万人,杀一贪而天下清。是为昏乎?实为明君也。令臣子畏惧,为万民敬仰,何来亡国之理?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安徽凤阳人,生于元朝末年,长于平民百姓之家,世代务农为生,但元朝末年贪官当道,时年朱元璋家乡逢大旱之年,次年开春又遇瘟疫、蝗灾;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思发粮赈灾、救助灾民、恢复农业生产,反而变本加厉,为达元朝廷奢侈享受、穷兵黩武之目的增收赋税。一时间,天灾人祸并行,官兵土匪无异,人畜生灵病死饿死着十有八九。朱元璋的双亲兄弟也命归西天。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二哥尚存人世,早早下葬父母后二人依依惜别,分头各自逃生去了。

成年后的朱元璋历经磨难,带领淮西子弟攻城掠地,长驱北元至长城之北,鄱阳湖大破陈友谅,南擒张士诚,歼灭方国珍,智杀小明王。终于来到了权力的巅峰。

明朝四大昏君历史,明朝四大昏君历史排名-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登上大宝的朱元璋并没有忘本。忘记农民乃立国之本。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轻徭薄赋修养生息,***取了和他的偶像汉高祖刘邦一样的治理政策。同时澄清吏治,鼓励农业,兴修水利。一时间天下焕然一新。

晚年的朱元璋丧失了大明王朝的储君——太子朱标。朱元璋权衡再三后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储,称皇太孙。在朱元璋眼里,皇储年幼且性格温顺,将来一定是个守土兴国的好皇帝。但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淮西勋贵,仰仗自己曾经立下的军功,日益张扬跋扈横行街里。朱元璋一方面为了自己的皇储能够平稳的坐稳江山,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百年之后淮西勋贵无人能够管束,加之这些骄兵悍将沙场多年,放浪不羁惯了,多有不检点的地方。扰乱地方百姓甚者圈占田地,更不乏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者,因此朱元璋痛下杀手,为自己的子孙后代、为天下黎明百姓扫清障碍。虽看似残忍,但可使天下再次免于战火。实为杀一人而救万人。杀贪官而得万民心。

而这一切又跟七十年前国家成立之后所做的一切,何其的相似!兴修水利,恢复农业,严惩贪官。可见,立国之本,在于民心所向,而非功勋旧将。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所谓的大杀功臣,主要就是明初“四大案”。“四大案”中,的确有很多人是冤枉而死的,但因此就得出朱元璋是昏君的结论确实错误的。因为朱元璋的这些杀戮都有明确政治目的的,而且朱元璋大部分的预期目标都达到了。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朱元璋时期的“四大案”就会明白,朱元璋到底是昏君,还是稍微有点残暴的明君了。

“四大案”分别是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这四大案,牵连人员数十万,因案而亡者十万有余,可见影响的规模之大。而朱元璋时期还有另外一件大案,南北榜案,虽然因此案而死的人不多,但是很多名仕受到了牵连。

“空印案”,就是每年各地官府要上缴赋税钱粮等入京城,因为路途的远近不同,加上天气等意外因素,途中的损耗不可避免,也很难估算。所以,各地进京的官员就带着盖好官印的空白文件进京,到达后依照实际所剩填写。负责此事的户部知道因由,也并未多加干涉。但是朱元璋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行***欺君之实,所以,一道令下诛杀了很多相关的官员。这个案子,刑法的确过重了,很多清廉尽职的官员都被冤杀了。但是,朱元璋此举,并没有动到百姓的利益,民心依旧稳定。

“胡惟庸案”,这个牵连的比较广泛,而且多为实权的大吏。胡惟庸到底是不是造反了,可能存疑,但是朱元璋通过此举废除了宰相的职位,将宰相的权利分散到各个部,各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帝中央集权的力度,这是有利于国家统治的。

“郭桓案”,这个案件是朱元璋查办的***、***受贿的大案。朱元璋通过此案整饬了明朝的吏治,也让普通百姓有冤有怨,可以直接扭送贪官污吏到上级官府惩办,可见此案并未伤及最底层百姓。但是,此案还是伤及了无辜百姓,就是那些纳粮的地主富商大户,他们交的粮食除了被贪官贪没的之外,应该交给国家的一点没少,却被朱元璋直接按协从查办,很多都被抄家,朱元璋这点的确做得有点过分了。

“蓝玉案”,这个主要是太子朱标突然去世,而朱元璋为了让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开始收外姓大臣的兵权。所以,蓝玉极大可能是被冤枉的。但是,朱元璋通过此案,的确收回了兵权,但是朱元璋还是棋错一招,他让他的儿子们帮他的孙子守四方,结果他却没料到,他的儿子篡了他孙子的位。不过,皇位总算还是朱氏的,朱元璋的大目的达到了。

衡量一个皇帝是否是昏君,并不是要看其杀了多少人或杀了什么人,而是看到对百姓的福祉和自己的造化。

历史中的任何一代开国君王,哪一个不是踩着老兄弟的鲜血上位的,又不是只有这位洪武皇帝朱元璋才这么做。

朱元璋之所以“滥杀”,是因为这帮人都不是等闲之辈,谁的战功越大,谁的威胁就越大,因为战功越大,证明这个人会带兵、会打仗、而且敢***。这种人如今封爵封侯,表面上享受着荣华富贵,但是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威胁或者也想坐坐皇帝位子时,只要联络一处,召集兵马,再打上诛杀“昏君”的口号,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威胁皇帝。

当年朱元璋还是个和尚的时候,这伙人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义军首领,他们可都是***不眨眼的人物,这些人大都文化程度不高,属于莽夫,那个时候跟自己称兄道弟,如今自己成了天子,他们是否真的服气?这都是未知数。

再者,自己心目中的储君太子朱标是个性格温善之人,如果不为他拔掉身边的“刺”,这个儿子在登基皇位后,极有可能被那些曾经跟随父亲一起打天下的叔叔伯父们从皇位上赶下去,是生是死还很难说。

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些莫须有的罪名杀绝这些人,不但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借此培养自己的新兴力量,让那些年轻将领来到自己身边,真心惧怕自己,为自己和自己的后人效忠。不杀他们,那些青年才俊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挤责难,就没法上位。而培养新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让自己所建立的王朝更加欣欣向荣。这些仗着自己功高劳苦耀武扬威,而且自视位高权重的老家伙们只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并不会带动王朝的发展

杀了他们,一干二净,扫除自己和儿子的威胁,发展新势力,壮大王朝,这并不是昏君所能想到的,恰恰是个有心机有欲望的君王所持有的。在朱元璋的孩子们中,只有一个跟他一样有欲望有心机而且手段毒辣,甚至不择手段,那就是朱棣。事实证明,朱棣在任何方面都不逊色朱元璋。只有这样人才能建立旷世伟业,往往一个朝代的没落都是心地仁慈的帝王开始走下坡路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四大昏君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四大昏君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朱元璋 明朝 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