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是什么

kodinid 39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
  2. 西晋的八王之乱,与贾南风有关系吗?
  3. 历史已经证明同姓王也是不可靠的汉朝七国之乱,晋朝八王之乱,朱元璋还要封王?

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七国之乱是中央本身权威不足以镇压地方,而且那些都是有实权的有军队的,靖难前建文帝已经削藩,干掉一批叔叔了,中央***权威威服海内,要不是建文帝脑子不好或者说底下人太蠢,成祖早就死在战场上了,其他的想响应的要么没实力要么已经死了

西晋的八王之乱,与贾南风有关系吗?

西晋全图

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是什么-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马氏累三世之力,弑君夺位建立西晋。然而短短数十年就天下大乱,究其原因在于分封制度与贾南风乱政!

西晋初年,司马炎分封宗亲数十人,镇守天下。西晋初年司马炎有感于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的经历,为了保证司马氏的万世江山,他陆陆续续分封二十多名宗室为王。

他分封的王侯权利十分巨大,不同于之前的分封。首先诸王在自己的封地中,可以置军守卫,其次可以自行选拔封地内的官员,最后可以在封地内自行收筑钱粮。可以说这三点将封地完全打造成了一个小王国。

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是什么-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司马炎又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用来保卫皇权可惜他没有想到自己死后这反而成为司马氏的催命符!

史书记载:司马氏诸王辖下民户数 封国等级 置军人数 2万户 大国 上、中、下三军5000人 ,1万户 次国 上、下二军3000人 ,5000户以下 小国 1500人。


西晋分封全图

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是什么-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说司马炎分封宗亲是给西晋王朝埋下了一颗***桶的话,那么贾南风乱政就是点燃这颗***的导火线!

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乱政。司马炎去世后,晋惠帝痴傻不能处理政务。顾命大臣阳骏把持朝政,司马氏诸人敢怒不敢言。皇后贾南风也与杨骏不和。

于是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两人里应外合将杨骏杀死,最后夷灭杨骏三族!如果说在这里还是皇室与权臣之间的斗争,那么贾南风杀死太子司马遹就正式点燃了八王之乱的星火。

贾南风背黑锅了。事实上贾南风也挺不容易的。

老公弱智,一群如狼似虎,手握重兵的小叔子虎视眈眈,又有外戚杨家把持朝政。

在这种情况下,贾南风以雷霆手段,***压制住这些藩王,直到赵王司马论杀贾南风之前,在十年的时间里,西晋王朝还是很稳固的。

贾南风根本不是罪人,反而是把八王之乱推迟了十年的功臣

我来回答一下,欢迎拍砖。

首先八王之乱,与贾南风肯定有关系的,是她引起的这场祸乱,但是她只是一个引子而已,这里面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下现我详细说一下。

晋武帝司马炎在夺得***后,为了保住司马氏的天下,曾经将自己的侄子兄弟封侯为王,当时分封的王有二十七个之多。这种分封制,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另外一点就是晋武帝逼迫死了本来应该继承皇位的弟弟司马悠,而是选择让自己的***儿子来继位。这更是为以后的八王之乱雪上加霜。

晋惠帝司马衷是个***,不会管理国家大事,外戚杨俊用阴谋手段、排挤了汝南王司马亮,取得了单独辅政的地位,这使一些诸侯王心生不满。 皇后贾南风性情泼辣,渴望独揽大权,她当然不甘心让杨家的掌权。公元 291 年,她命令司马玮带兵入朝,杀了杨俊。

杨俊死后,贾皇后请汝南王司马亮来辅政。司马亮不愿意做贾皇后的傀儡,于是贾皇后让晋惠帝派司马玮去杀司马亮。杀了司马亮以后,贾皇后又叫惠帝否认下过命令,反而说司马玮***传圣旨,把司马玮也杀了。

这样贾皇后把八个王除掉了两个,自己夺得了全部大权。贾皇后怕大权落榜,就***装怀孕,暗地里把妹妹的儿子抱来,当作自己生的儿子。后来又派人把太子毒死,把抱来的儿子立了太子。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西晋宗室群情激奋,都说贾皇后想篡夺司马氏的天下,于是纷纷起来反对她。赵王司马伦借口贾皇后废杀太子,带兵入朝,杀死贾皇后。接着,他又废掉晋惠帝,自己做了皇帝

作为直接导致西晋亡国,间接造成“五胡乱华”局面的“八王之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说到这场***,可以说是司马炎的分封藩王和贾南风的专权乱政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司马炎分封宗室、削弱府州给“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而贾南风的专权乱政则是导火索

司马炎作为西晋开国皇帝,他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主要源于对宗室削弱太过厉害,导致皇帝失去外援这才导致被司马家篡位,而东汉灭亡则是由于地方势力过强,进而引发了东汉末年以来的乱局,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这才决定重启分封制。

宗室在古代的确是皇帝极为重要的外援,但同时宗室势力过大往往也会成为皇位的威胁,这也是历朝历代总会出现藩王和削藩的重要原因,同时外戚被重用常常也于此有关,毕竟外戚不但可以引为皇室外援,而且威胁也不会像藩王那么大。

曹丕继位之后,曾严厉限制宗族权力,不仅时常变更藩王封地,而且削去了藩王的治权和兵权,并在各封国设立防辅,监国谒者,负责监视藩王,简直行动圈禁。曹丕此举可谓极大削弱了宗室权力,减少了他们对皇位的威胁,但同时也使得司马家崛起之后,曹氏宗族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之对抗。

司马炎在汲取了这个教训之后,便重启分封制度,先后分封了大大小小27个王,而且全部是掌握数量不等军队的实权诸侯,从而以这些宗室诸侯呼应朝廷,维护司马家族统治。对于诸侯王的军队,司马炎规定“邑二万户为大国,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兵千五百人”。

而在汲取了东汉以来混乱局面的教训后,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做大,司马炎在大封宗室的同时,又不断削弱地方势力,他下令“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也就是说不仅裁撤了地方军队,而且就连武将数量也进行了大肆裁撤,大郡只保留一百人,小郡则只保留五十人。

历史已经证明同姓王也是不可靠的汉朝七国之乱,晋朝八王之乱,朱元璋还要封王?

在古代封建朝廷中,皇帝为了稳固皇室的地位,从而大封皇室宗亲为诸侯藩王,希望以此作为朝廷的屏藩,指望在朝廷有难的时候,这些同姓藩王可以勤王就驾。如此朝廷是藩王的依靠,而藩王则是朝廷的屏藩,本来这个想法是不错,朝廷和藩王之间也是有互相***的作用。

然而事事总有两面性,当藩王的实力过大时,就会形成尾大不掉的现象,从而给朝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他们实力过大了,随着地位、权利的增加,从而也有了骄横不法的行为,最终造成了乱世。

比如西汉时,刘邦在除去异姓诸侯王后,就大封刘氏之人为诸侯王,以及晋朝的时候也大封司马氏家族的人为王,从而汉朝和晋朝后来分别发生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的局面,这给当时的朝廷和天下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虽然有了这样的例子,但是在后来的明朝时,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他还是又大封朱氏族人为王,从而后来导致了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朱棣从他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帝位。

那历史上已经有了同姓王也不可靠,比如汉朝的七国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那明朝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大肆封王呢?

因为,大明朝虽然是朱元璋所建立,但这并非只靠他一人之力,还有就是他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勇将和计谋过人之士,特别是那些将领都是勇猛的悍将。本来朱元璋虽然对他们有猜忌之心,但那时还不是特别严重。

直到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非常悲痛,后他又立了朱允炆为继承人,但是朱允炆性格仁厚,朱元璋再世还好,他担心一旦他驾崩,仁厚的朱允炆不能震的住那些功臣宿将,若震不住的话,那对朱允炆是非常不利的,功臣手里有兵,从而位高权重,如此更加对大明朱家天下不利。

朱元璋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道路,所以就以各种理由而屠戮功臣,从而导致曾跟随他的功臣名将被他杀的所剩无几。

而朱元璋做了这些,他觉得还不保险,为了让朱允炆的帝位更加稳固没有威胁,于是又大封朱氏族人为王,希望他能作为朝廷的屏藩,将来若朝廷有难,这些藩王可以勤王救驾。

然而事与愿违,后来藩王不仅没有起到救驾的作用,反而还夺走了朱允炆的帝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的八王之乱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南风 藩王 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