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重读明朝历史的人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重读明朝历史的人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后来怎么样了?
今日清晨,翻动书本。
重读《项脊轩志》,甚觉感人肺腑。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著名古文家。他与王慎中、唐顺之合成为“嘉靖三大家”,他也是唐宋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文中这样说: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
这句话也道出了我们常有的情绪,每当我们在某个地方居住已久,有了感情和记忆,好的坏的,都留在那里。
有哪些理学***或儒学***的日记推荐?
提一个明代理学家吴与弼(1391-1469)的《康斋日录》。
吴与弼是国子监司业吴溥之子,年轻时曾师从后来的阁臣杨溥。吴与弼也曾尝试科举之路,但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一生以布衣之身在家乡务农、讲学。他坚持每天记日记,当时称为“日录”。日录的原本早已不存,现在流传的是一个摘录的版本。时间跨越从洪熙元年(1425)到成化戊子(1468)间四十多年,但只有主要是吴与弼的日常行动与所思所想,行动以读书、写字、务农、教学为主。虽然未必是吴与弼当时所记的全貌,但也可看到理学家们认为日记中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吴与弼所读之书,一则常见的经史之书,二则朱熹文集、《朱子语类》、《近思录》等理学家作品。吴与弼成年后困处家乡,书籍并不易得,见到用于科举的《分门近思录》也要赞叹一番。其父仕途不畅,为官清廉,吴与弼更要经常“亲农”耕种。有时闲卧田埂,有时在路上“与野花相值,幽草自生,而水声琅然,延停久之,意思潇洒”,亦自得其乐。
吴与弼成年后“疾病相因”,又“贫乏无药调护”,生活中充满了苦恼。宣德二年,他跑去和邻居借粮,旧债未清,又添新债。只能以“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自勉:
有时,吴与弼会感叹自己蹉跎岁月,学问未成:
理学学者的日记很多,但是不一定好看。
现存最早的理学大家的日记,大概可以算司马光的《温公日录》,性质相当于司马光的日记。这个文献在宋代非常有名,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机会看到真容,只能通过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引用的情况,了解只言片语。后来董康等学者已经注意到,日本藏有《增广司马温公全集》里面收录了《温公日录》,到1990年代初,李裕民先生对此书进行了校注,后来出版了《司马光日记校注》,看起来很方便。但是不得不说,这个日记内容太简单了,只是记了一些当时官员任免的情况,还有一些政务上的琐事,“平凡无奇出真理”云云是谈不上了,不是研究宋史专业的朋友恐怕真是看不下去。
司马光作为理学家和官员,日记里面没有多少理学的内容,都是政治琐事。那么非官员的理学家日记又如何呢?
另一类型的日记可以参考清末杨葆光的《订顽日程》。“订顽”就是典型的理学家口吻,所以日记内容分为严格的七类:天时、人事、自修、酬酢、著作、函牍、出纳,当然其中保存了不少当时的重要史料,可是内容也不是很有趣味。
简单来说,日记这个东西,从古到今,内容上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如果想了解作者的高深思想,那就去看看这个作者的专著,日记能提供给我们的都是生活性的信息。历史研究者会更喜欢日记,因为里面能挖掘出比较多的八卦。如果喜欢的是思想而不是生活上的鸡零狗碎,那还是别看日记比较好。
有没有哪个作家,让你发自内心的敬佩?
若问哪个作家的作品写得最好,让我真正发自内心的佩服?我可以脱口而出,作者网名——当年明月(本名石悦),书名——《明朝那些事儿》。
十年前的一天,老婆向我郑重其事地推荐了这套书,我没有上心。几天后,同事向我再次推荐该书,这回我将信将疑。然而随手翻看其中一本,从此爱不释手,至今一套七本的书已是第六遍看完。
作者以网络写手的方式,立足明朝正史,用谐谑的文字,加上自己的历史观,尽可能公正地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小说一改以往说史必板脸的套路,笔触跳转自如,真爱分明,让人耳目一新,顶礼膜拜。这让我联想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书,轻松读史是两者的共性。作者当年明月也因此书一炮走红于网络,接连斩获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殊荣。据悉,之后他的才华被上级发觉,现在已是一***部门的处长。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毛佩琦也认为,《明朝那些事儿》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甚至连朱元璋的家谱后人也感慨说“能够看到这样的好文章真是三生有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重读明朝历史的人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重读明朝历史的人有哪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