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背景

kodinid 23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苏姓的族谱有多长!快!急?
  2. 始于明朝的族谱可信度如何?

苏姓的族谱有多长!快!急?

修谱 北宋时期确实有苏谱的编修,其中有苏轼为本谱题写的“苏氏族谱”;有苏洵为本谱完成的《谱例》、《苏氏族谱序》、《族谱后录上下篇》、《大宗谱法》、《苏氏族谱亭记》等;从收集到的苏洵五世孙苏继芳于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所写的《眉山苏氏重修族谱说》等资料看”仅眉山苏氏的族谱在宋代曾多次编修。

另外,从苏颂三世孙苏砒、五世孙苏汉为苏谱写序的情况分析,在宋代,苏氏家谱的编修已十分普及。到了明代,谱书的编写更加普及,传世的苏谱并不多,仅见有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编辑的《新安苏氏族谱》 15卷。

始于明朝的族谱可信度如何?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背景-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也不说太多关于族谱的起源和含义了。简单归纳一下,族谱,就是记录一个家庭历代成员、历代居住地和相关一下文化风俗的载体。这在我国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也是古代家学传承的重要依据。

我觉得始于明朝的族谱可信度还是挺大的,因为明朝的户籍制度已经非常完善,距离我们现在也不是太过遥不可及的那种,许多资料都有详细的记载。同时,族谱作为家学的一种,跟政治没有太大的挂钩,篡改及捏造虚***的族谱没有什么必要和价值

(图:族谱)

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背景-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我爷爷手上有我们家族的族谱,所以我有幸看过真正的族谱长什么样的。我们的姓氏为“贺”,族谱上面的首篇记载了我们家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到了广西玉林,然后在这里生根发芽,族谱上第一代有兄弟三人,我的老祖先就是其中一人,另外两人的后代我现在也不知道在哪了。我翻到最一页,记载的名字就是和我同辈的,之后就没有,具体我也没数我们从山西迁过来后经历了几代人,但是,绝对超过18代了。

由于我见过一手的史料—自家族谱,刚好我家的族谱又是从明朝开始的,所以,我坚信明代的族谱是非常可信的。

(图:洪洞大槐树

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背景-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见到山西人,经常称老乡,我的大学也是在山西念完的,这个缘分也是挺奇妙的,我相信很多人也是从洪洞县迁出来的,因为洪武年间在山西有一次大移民,或许几百年前,我们可能是邻居、又或是亲人。

从我爷爷去世之后,就没见过那本族谱了,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还在记录下去,可能没有了吧,因为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上都有完善的信息登记。

只是,族谱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就这样消失了,我觉得太可惜了。我们应该以一种方式把族谱文化再传承下去,毕竟,血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是一个贯穿几千年的文化情怀。

始于明朝的族谱,年代久远,兵荒马乱,水旱灾荒,或遗失,或残缺,再所难免。而现存族谱,无论世传,还是续修,都无法经历且考证困难,只要世系明晰,纲目分明,传承有据,且迁徙分支有文字上的表述说明者,我们都应该认为其真实性是可信的。如《太原王氏总谱》所载祁县、晋阳两大世系17支系206分系,经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总谱局十多年的编辑考证,其成果还是完全可信的。其中125条分系待定的家族世系,更说明了编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们开州(濮阳)乜堌太原王氏,始祖是元末至正乙未年进士,任山西河中府少卿,于明初的1368年避乱东迁到开州乜堌,家谱已经七修。始祖子孙中4人为明朝进士,《濮阳县志》皆有据可查。始祖孙勉之碑文载:“其宗派旧出宛平,以儒业鸣家,五世而上为官族”,与《元史-王倚传》和《大元故正议大夫礼部尚书王公神道碑铭》上的内容基本相符。《开州乜堌太原王氏谱》材料详实,有据可查,是完全可信的。

我们“开州乜堌太原王氏”,于2015年加入了“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家谱载入《中华王氏太原总谱》第十册的“上系待定”篇,祁县世系?晋阳世系?还是其它世系,有待我们与总会的共同努力。

至于有些妄自攀附历史名人的家谱,也可能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要么怎么会有“闵子骞遥遥华胄”和“郭崇韬拜汾阳墓”的历史笑话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民间修谱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族谱 明朝 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