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中的诈降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中的诈降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挡谅是什么故事?
太平歌词《挡谅》全名应该是康茂才挡陈友谅。这是《明英烈》里面的故事,但是单田方老师的评书里我记不起来有这个故事。康茂才在元末明初众多英雄豪杰当中排不上名次,不仅史书上记载甚少,就连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中似乎都没有提到。就是这么一个人,却成为这段太平歌词的主人公。
康茂才赌头要去擒王
吩咐声三军把土台上
转回头,又来了惊慌失措的北汉王
北汉王皱双眉
扑簌簌珠泪往下垂
想起三国兵对垒
战赤壁烧得曹操丧了神威
曹孟德要走华容道
关云长要擒老奸贼
挡谅康茂才结局?
洪武元年(1368年),康茂才随徐达北伐,攻取汴梁,留守陕州。三年(1370年),夺取兴元,回师途中病死,追封蕲国公。
康茂才(1313年-1370年),字寿卿,蕲县(今湖北蕲春)人,明朝初期名将。
康茂才早年聚兵保乡里,被元朝封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后率部投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军元帅,镇守龙湾,又任都水营田使,率士兵行屯田之策。
陈友谅攻打应天府,康茂才行诈降计,诱使其躁进急行,在龙湾将其击败。后随朱元璋破江州,攻占蕲、黄,战鄱阳湖,因功升为大都督府副使,又从灭张士诚,同知大都督府事。
洪武元年(1368年),康茂才随徐达北伐,攻取汴梁,留守陕州。三年(1370年),夺取兴元,回师途中病死,追封蕲国公。
明初将领康茂才的大锤有多重?
康茂才(1313-1369),蕲县(今安徽今安徽宿州南蕲县镇,秦统一六国时于本地置蕲县)人,字寿卿。明朝开国大将。
元末明初,他联结义兵保卫家乡,并以功授都元帅。朱元璋克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后,他率部起义,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今江苏省南京市境内),后为都水营田使,督修水利,迁将士屯田,兼帐前副总亲兵左副指挥使。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后,并谋取应天(今江苏省南京市),他奉朱元璋之命诈降,约以“老康”为号命,诱陈友谅轻进,结果陈友谅大败于龙湾。
此后,追随朱元璋破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并攻占蕲(蕲春县)、黄(黄岗县),战鄱阳湖,因功进大都督府副使,又从灭张士诚,迁同知大都督府事。1368年(太祖洪武元年),从徐达经略中原,攻取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后留守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二年,继续从征定西(今甘肃省定西县,位兰州市东南),进取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后病死于归途中,追封蕲国公。
洪武,铁八面锤(中央门外康茂才墓出土),这当然是男人的挚爱。
至于题主问的大锤有多重,其实很难考证,因为这铁八面锤目前只出现过一次展览,在2012年7月,中国航海日活动,南京市博物馆举办了“郑和时代特别展”,其中展示了康茂才墓的部分出土文物,其中就有这个铁八面锤。估摸着只是50斤起步
最后来一幅康茂才的画像
康茂才是朱元璋36位开国功臣之一。《明英烈》书上说他坐下一匹乌骓马,手中一对铁棱八面亮釉锤,每个重36斤,两个共重72斤,这和秦琼的瓦面金装锏一般重,当然这是评书上说的,真实的康茂才的铁锤我没见过,所以不敢妄言推断。
康茂才最早是元朝的官吏,后被朱元璋俘获,当时康说“现在正是英雄有用武之地之时,难道你要杀英雄吗?”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英雄惜英雄,吾岂能杀英雄乎?”康茂才从此跟定了朱元璋。
这件事是这样的: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上千艘战船来战朱元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龙湾之战”。
当时朱元璋的手下纷纷提出放弃南京北逃,因为陈友谅的水师太厉害了,可以说是“无敌战舰”,陈友谅有超级“巨轮”。朱元璋的强势在陆地,水上不占优势,战船少而且破烂不堪。根本无法和陈友谅抗衡。
当时朱元璋问计于军师刘伯温,“如之奈何?”刘伯温说,“只能把陈友谅引到陆地才能打败他。”朱说,陈友谅就那么听话啊!他肯弃船上岸吗?
刘伯温说“我听说康茂才与陈友谅有旧交,何不让他写封信给陈友谅——【诈为内应,诱其轻进】。
康茂才一听这计策很妙,于是依刘伯温所言写了封信,告诉陈友谅自己守“江东木桥”,我在此接应你。
陈友谅根本没想到老朋友会骗他,于是放心大胆率水军东下,等到达江东桥,却发现是石桥,陈友谅连呼几声“老康”,不见回应,陈友谅这才知道中计了,急忙率军撤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中的诈降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中的诈降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