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外国人讲解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外国人讲解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外国人来访明朝与清朝,对明朝评价较高?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被合称为“明清”。
明朝总体来说优于清朝,军事强大,科技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哲学思想文化上出类拔萃,书法、诗文、绘画等领域名家辈出。
清朝开疆拓土方面优于明朝,但是清军入关造成了中国历史大幅度倒退,开始闭关自守,苛捐杂税繁多,制度黑暗***,民不聊生,在军事上任由外国侵略者宰割。
【国情和风俗等许多希奇古怪的事。他对我们的回答十分惊骇,因为中国是那样傲慢,他们认为他们在全世界上数第一。他们的国家,除非上贡。他们的傲慢是因为无知。他们不懂几何与算术,一个连自己国家的地理都搞不太清楚的国民怎么了解世界? 他们不虔敬不真诚,总是从事一些愚蠢的迷信活动,“他们经常赌咒、许愿和献祭”,典礼仪式荒唐可笑,还有许多蠢事。中国人是异***,正“遭受不信上帝者的苦难”。】 这是16世纪西班牙传教士对中国明朝的评价。中国人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在自欺中自我满足,我们也发现,几百年来,中国人的心态基本没有任何变化,还是一样的傲慢,狂妄,无知,反智。最大的错觉就是我们以为我们“开化”了,而实际上并没有。傲慢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这个结论明显是错的,著名历史学者(美)唐德刚曾经对此有过论述,可以引为一见。
西方开始全方面了解中国,是从明朝开始。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几乎都是孤立的。在此之后,大多可以互相印证。
题主说外国人对明朝的评价比清朝高,是不对的。因为外国人(最早为葡萄牙人及其支持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建立交流的时候,差不多是在1580年之后。
想一下,1580年是什么时候?是明朝著名的混子皇帝万历,明朝已经进入了一塌糊涂的境地。整个明王朝一片落日景象,从上到下的社会风气都非常非常差(封建王朝的国运直接在社会风气上体现)。这个时候,外国人对明朝的印象是什么呢?
一个较为开化的民族,文化教育相对发达。还有其他的值得称赞?没有!
军事、科技极度落后,除了医学(当时西方在这上面也是牛鬼蛇神),几乎叫的出名的学科水平完全不在一条线上。最可怕的是,人家在艺术上都鄙视你。音乐缺少变化,绘画不写实。你还一点都没法反驳,很多今天我们以为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多是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对西洋文化的吸收、改良。
一片王朝末向的明朝很快走向了终结,清初的前几个皇帝,当真是狠人。整个王朝的态势就是欣欣向荣。这个时期外国人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我们来看一看(美)唐德刚的结论:
有句话叫做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要放在明朝,那就是明朝的月亮比外国圆,而放在清朝,则要改为外国的月亮比清朝圆,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是综合国力决定一切,明朝时,欧美国家刚刚崛起,那时的明朝可称为头号世界强国,在西方人眼里,明朝那都是遍地黄金,富的流油的国家,而且明朝***的教训过这些西方入侵者,佩服强者,这是西方国家的准则,自然评价颇高。
而到了清朝,尤其是1840年后的清朝,国势每况愈下,此时西方经历了工业革命后,实力蒸蒸日上,清朝被西方的船坚利炮教训了一顿,强迫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各地赔款,此时的东方大国不再是那么高高在上了,反而是西方列强们开始认为清朝***无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海岸线架几门大炮就能打赢中国,这样的天朝上国,还值得西方列强的尊重吗,当然不会,只会深深的蔑视。
话说回到了大明,除了国力强盛令西方折服,还有就是大明一朝无割地赔款,对于外来民族入侵大明,明朝都是强势反击,一一击退,这是满清***无法比拟的。
很多人都以为只有清朝受到了西方列强等外来民族的入侵,其实在明朝中晚期后,也同样存在着西方殖民者的袭扰,16世纪的时候,西方殖民者已经逐渐把他们的势力延伸到东南亚一带,并把爪牙伸向了明朝的东南沿海。
当时西方殖民者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都是当时欧洲一流的强国(那时英国只能算欧洲二流国家),他们对明朝一次次的武装侵犯,都被明军一次次的粉碎,讨不到半点便宜,尤其是当时的世界霸主荷兰,曾在福建叫嚣,大明***严令福建地方***惩办荷兰人,福建巡抚调集水师和地方官兵把荷兰人打的落荒而逃,再也不敢和明朝叫板。
还有一个近邻对我们国家也是虎视端端,那就是日本,在明朝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日本发动了一场侵华战争,当时的日本实际领导人丰臣秀吉在完成统一后,就把目光放在中国身上,他首先是先征服朝鲜,最终目标是中国。
1592年,日本出兵14万征伐朝鲜,面对日本的猛烈攻势,朝鲜很快溃败,战争很快推向了中朝边境,朝鲜国王向大明皇帝请求支援,万历帝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援助朝鲜,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率兵四万余人于当年12月26日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抗击日军,在大明军队和朝鲜军队联合反攻下,日本遭到严重挫败,被迫退兵,这一仗使得日本老实了将近300年。
为什么有人说清朝史料美化明朝?
第一,为了统治合法化,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而满清入关打着“追剿闯贼,为崇祯报仇”的口号入关,证明自己是顺应天命,作为继承者和继任者而言,为明朝编纂史书,当然要对前朝的皇帝多写正面。
第二,可能清朝皇帝三观比较正,为了宣传正能量,只记载明朝好的一面,忽略阴暗的一面,并没有特意去美化明朝。而且康熙本就是朱元璋的粉丝。但是如今明朝很有一部分黑粉,为了证明存在感,证明自己观点的与众不同,清新脱俗,就千方百计的去挖掘明朝的黑暗面,证明明朝皇帝的昏庸,但是再回头翻看明史,却发现记录的与心里想的明朝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又不肯承认自己心理阴暗,就会说清朝编写史书美化了明朝。在有些人眼里,诸葛亮,打仗不行啊,关羽,吹出来的战神。岳飞,拥兵自重的军阀而已。赵构,一代明君,治国有方。甚至还有给秦桧***的。他们去看书,就会觉得书上都在美化诸葛亮,关羽,岳飞,黑赵构,秦桧。。都是一个道理。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当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上吊***,明朝灭亡,清军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入中原王朝的。
清军主要是满洲人,八旗军队加起来只有10W多人,全国人口也不过百万,连千万都没,试想一下这样一个名族怎么可能统zhidao治拥有上亿人口的汉民族呢?
所以清入关之后,再跟李自成作战提出的口号就是“为大明王朝报仇”,而这个政治口号也非常奏效,李自成是直接灭亡明朝的人,这就导致忠于明朝的汉人就站在清这边(人家帮忙报仇呢),而处于中立的***也因为内李自成的“荒唐”而被逼到清这边(清给活路),所以当时清就成了“顺天意,顺民心”的政治代表,清入关没多久,很快就接手了明朝的所有政治机构,通过这些政治机构,清朝仅有10万人的八旗军队先后灭了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众多小朝廷,建立了大清王朝。不过建国没多久的清朝并没有像元朝那样区别对待***,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要想统治汉容人,就必须要将满族人跟汉族人统一对待,也就是所谓的“满汉一家”(虽然很多满族看不起汉族,但至少在台面上清朝还是做的很足)。
同时为了安抚汉族人,清朝也就承认明朝,把他视为正统,每年都会举行高规格的仪式来祭奠朱元璋就是一个表现。
这确实是一个颠覆我们认知的现象,清代明,作为异族入主中原,应该是丑化明朝以强化清朝的统治合法性,但实际上虽有丑化部分,美化部分也很多,为什么?
个人认为,首先,清朝并没有直接推翻明朝,明朝是李自成推翻的,清朝甚至以代崇祯复仇的名义入关追杀李自成。
其次,作为异族入主,美化明朝可以安抚民心,康熙下江南甚至亲祭明孝陵。
总之,清承明制,其实其一直以明朝合法继承人自居,并非以讨伐不义的名义颠覆明朝。因此对明朝部分美化也属合理。
清朝的历史美化明朝,是为了说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和合理性。满人本为关外的蛮夷,倡眀自己进入中原的理由,就是消灭叛贼,为崇祯报仇,恢复以儒教治国的王权,这样做也是为了笼络人心,不引起所有人的反对。
历史上明朝跟李氏朝鲜的关系如何?
好到没话说,是穿一条裤子的父子。
太祖赐号,永不加征
[_a***_]23年(1392年),朝鲜权臣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王氏高丽,独立建国,并拟了“朝鲜”、“和宁”等几个国号,上书大明皇帝朱元璋请求御手裁定。朱元璋感其诚恳,以“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为由下诏书于李成桂,命其以“朝鲜”号之。并在《皇明祖训》中将“朝鲜”列为永不征之夷国,以示照顾。次年,李成桂正式登基,称国主,国号“朝鲜”,为感大明恩德与寻求庇佑,国内不设年号,而从大明年号,终明一世。年年上供,岁岁来朝,从未缺漏。极尽臣子之本分。
抗日援朝,再造国恩。
万历16年(1588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并制定大陆政策,妄图称霸东亚,上书朝鲜国主命其投降日本、倒戈攻明,遭到朝鲜拒绝。丰臣秀吉大怒,随即,于万历20年(1592年),率领14万大军入侵朝鲜。朝鲜史称“壬辰倭乱”。日军一路喊杀,士气旺盛,朝鲜渐渐不敌,不到一个月,便攻占了平壤,朝鲜灭亡。朝鲜不甘,上书求援于大明。大明由于张居正变法后,国库丰盈,军力强大。随即派宋应昌、李如松等部率援兵4万,火速奔往朝鲜,与日本作战。得到明军援助后,朝鲜士气上来了,纷纷以死护国。
不久,天朝军队重创日本,日本撤军平壤,朝鲜复国,明日二国签订合议,以朝鲜公主入日本和亲告终。谁知日本贼心不死,于万历25年(15***年)又入侵朝鲜,朝鲜又亡国,再次求援。大明于是又派援军4万来助,后期更是倾国之力再续援兵,前后共计7万多人。大破日本,日本惮于大明之威,不敢盲攻。后期丰臣秀吉死,日本群龙无首,便撤军朝鲜。朝鲜之围遂解。大明的两次援朝,对朝鲜来说实在是莫大的恩德,此后,朝鲜对大明更加的忠心了。以至于在后来后金军逼迫降金时,朝鲜国王还感激涕零的念叨着天朝的大恩,涕泪悲泣地说“壬辰之役,唯天朝则不能复国,至今君臣上下,相保而不为鱼者,其谁之力也?今虽不幸而大祸迫至,犹当有陨而无二也。不然,将何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可见,其对于大明的忠诚已经到了***准则的地步。
明亡不止,永续明宗。
崇祯9年(1636年),皇太极想要在盛京称帝建立大清,并派使者知会朝鲜人参与劝进。这就意味着朝鲜要断绝与大明关系,奉后金(大清)为宗主了。朝鲜人多年来深受大明恩德,不肯如此。据《李朝实录》载: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实不愿忘恩负义,弃明投清。
然而而今又受到女真人的欺压与讹诈,一时情绪高涨,拒不接见,并将使者囚禁。皇太极大怒,率领十万大军亲征朝鲜,朝鲜史称“丙子胡乱”。当时,毛文龙、袁崇焕已死,登莱巡抚袁可立经营数年的登莱防务也已经土崩瓦解,对金兵南侵已经不起任何作用。金兵骁勇善战,一路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地。所至处,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
随后金兵过关斩将,所向披靡,不日便深入朝鲜腹地,逼得朝鲜仁宗大王不得不灰溜溜的逃到南汉山城这个不毛之地,等待各路勤王大军的到来。朝鲜素有“唯望父母邦之来救矣”的念想,深念大明朝的大恩,企求父母之国天兵神降来挽救子国朝鲜于水火。但明朝此时内忧外患交加,已是处于山雨已来,大厦将倾的境地了,还有什么能力来救朝鲜呢?后来终于由于粮食匮乏,难以为继,又加金兵围城,人心涣散,饿殍遍野。仁宗不得不投降于后金,奉大清为宗主,为清兵歌功颂德了。
综上所说,可见朝鲜与大明的关系已经深到可以用父子来形容了。大明是君父之国,朝鲜则是子臣之邦。以至于虽然后来降了清国,却也是貌合神离。故虽然明朝灭亡,但朝鲜民间仍奉崇祯年号,在史书中也多称呼金(清)为“胡”、“虏”。表面上阿谀奉承,心里实则是万万的不愿意称臣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外国人讲解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外国人讲解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