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明朝的历史依据皇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明朝的历史依据皇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皇帝是不是都是朱棣那一脉?
很奇怪的论点,天子守所谓的国门,就是有骨气?真是可笑至极,那时候的国跟老百姓有多大关系?除了收税之外,那时候的国家可曾给过平民百姓什么待遇?国是老朱家的,他守守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至于是不是一脉,好像是吧,不过没有仔细确认过。这个不重要,作为帝王,重要的是他除了留下个亡陵之外,还给这个民族留下了什么?可惜大明一朝,除了明十三陵之外,似乎没有太多的东西。闭关锁国,禁海好像就是从这个所谓大明朝开始的。
朱棣虽然与朱元璋并称明朝二祖(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但由于他不是明朝开国之祖朱元璋属意的皇位继承人,而是通过靖难夺取皇位,所以在他之前的皇帝朱允炆不属于他这一脉。之后他登基为帝后,一直到明朝灭亡所传的13位皇帝都是他这一脉,简言之明朝16位皇帝有13位皇帝是他这一脉,若是再加上他的话,则一共有14位皇帝。
我们常讲一脉相承,即从同一血脉、同一派别所流传下来的思想或者学说亦或是继承关系,对于明朝皇帝而言,他们的开国之祖是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皇帝的源头,所以询问明朝皇帝是否都是朱元璋一脉更贴合实际,当然题主点出了朱棣,自然要对朱棣有着重的介绍,朱棣本是朱元璋第四子,虽然被朱元璋器重,但在皇位传承上朱元璋更重视的是他的嫡长子朱标,奈何朱标早朱元璋一步去世,为了避免后世朱家子孙为了皇位展开血腥争夺,朱元璋决定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如此嫡长孙朱允炆被朱元璋选为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去世后,身为亲王的朱棣不服朱元璋的决定,趁着朱允炆削藩之际发动靖难,结果取得成功,自此皇位易主,皇位传承由朱允炆一脉转移到朱棣一脉,之后明朝的皇帝都由朱棣的后代在传承。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是嘴上喊口号,而是用实际行动做了诠释。从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到1644年朱由检吊死煤山,明朝国祚276年,历十六帝。
朱元璋死后,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后(公元1403年)攻入南京,夺得帝位,是为明太宗。那么,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都是朱棣这一脉的吗?
继朱棣位的是其太子朱高炽,从朱高炽开始到朱由检十三位皇帝都是朱棣的后代。当然,这期间也出现过两起皇帝死后继位的非其子的事例,如朱武宗朱厚照死后因无子嗣,继位的是其堂弟朱厚璁,朱厚璁其父为兴献王朱佑杬,朱佑杬是明宪宗第四子,是朱棣的后代。明熹宗朱由校死后也因其无子继位的是其弟朱由检,他们都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因此也都是朱棣的后代。
由上可见,自1424年8月朱棣去世,朱高炽继帝位,一直到1644年明朝灭亡,所历十三帝均是朱棣的那一脉的。
另外,也可以通过明朝历代皇帝的名字与朱元璋的命名规则来验证。
朱元璋为了避免后世名字重复,他要求后世按照“辈行”法则起名字,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
赐给燕王朱棣一系的“辈行”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我们再来看一下朱高炽以来的十三位皇帝的名字: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景帝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璁、明穆宗朱载垢、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完全与此相符,这也验证了明仁宗以来的明朝历代皇帝均是朱棣的那一脉。
当然,以上文中提到的明朝仅限于大一统的明朝,不包括南明王朝。
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一共出了16位皇帝。而这16位皇帝,却是两大血脉。
太祖朱元璋在登基后,册封嫡长子朱标为太子,谁料朱标壮年早逝,朱元璋悲痛之余,就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长孙,待到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登基,乃建文帝。如果不发生意外,那么明朝将由朱标这一脉继续当皇帝执政,可老天偏偏就不让朱标这一脉太平,朱元璋的四子,也就是朱标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谋反,世成“靖难之役”。最终朱棣登上了皇位,乃明成祖。
自此,明朝便由朱棣这一脉执政,虽然中间出现了几次皇帝没有继承人的意外情况,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暴毙而亡,没有留下子嗣,于是由他的堂兄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也就是明世宗嘉靖帝,还有就是天启和崇祯两朝,也是这种情况,均是按照“兄终弟及”的这个原则,所以,皇位继承人的血脉,一直还是在朱棣这一脉中。
包括明太祖朱元璋曾为后世子孙排字立号,为朱棣这一脉的“辈行”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而在朱棣之后,登基的皇帝分别是: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景帝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璁、明穆宗朱载垢、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由此可见,自朱棣之后,剩余的十三位皇帝,全部都是朱棣这一脉的。这是经过历史以及相关史料确认的。
大明朝皇帝们取名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啊呀,很好记的。从朱元璋开始,五行背就行了。金木水火土这样循环来的。话说老朱是泥腿子出身,其实打心眼里不愿意相信甚至说瞧不起书生。他老觉得这帮人在忽悠他。
所以当国子监的人给皇子皇孙们起各种各样酷炫的名字时,老朱就是觉得不舒服。求人不如求己,他们起的那些个名字我也听不懂,干脆就照我自己的意思来。咱们开始论辈儿!唉,一辈人中间都有一个一样的字,这样好认!怎么论呢,大明得千秋万代啊,要是将来整歪了那就笑话了。唉,对了,我就照着五行来。五辈人一个轮回,生生不息,福运绵长!
但这主意立马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开玩笑,你这千秋万代之后,得有多少龙子龙孙?带金木水火土的字就那么多,还能不能分的过来?民间还得避天家的讳,那我们以后还看不看书,写不写字?整不好哪天随便写了点就挨到你老朱家了,那不得打板子?要是整个文字狱,那大家还活不活?
要说老朱不信读书人那是真的!你们不是反对嘛?那就对了,你越反对我越来劲。我高兴了我让全国都这么搞!所以您记好了,我们现在爸爸妈妈讲的辈分,就是这位明太祖强行推广的!
不过,题外话,老朱家不信任读书人好像是祖传的。难得出了两个愿意相信书生的,一个朱允炆,一个朱由检。好像命都不好。。而且也全是让书生给坑了。。。
我们仔细观察,真的不难发现明朝皇帝取名的特点和规律,并且这一规律并不出现在其它任何朝代的皇帝上,为明一代所特有。
纵观明朝历史,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王朝,也是最后一个由***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同时还是一个拥有276年绵长国祚的王朝。
乍看之下它好像和别的大一统王朝没什么区别,但细看之下我们不难发现明朝的皇帝取名有着不同于其它王朝的规律和特点。
从朱元璋的儿子辈开始的朱棣、孙子辈的朱允炆、朱高炽、然后便是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等等。
我们提取这些皇帝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棣、炆/炽、基、镇/钰、深、樘、钧、洛、校/检。这样子观察便很明显了。
明朝皇帝们的名字都带有一个五行元素为偏旁,并却依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为原则,一代代传承下去,寓意大明王朝生生不息、万世长存。而这不仅仅只是皇帝们是这样子的取名方式,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都必须用带有五行偏旁的字来取名。
以致于到了明后期,这些字不够用了,他们就得自己造字。结果呢便弄的现在很多字大家都不认识,而电脑也打不出来。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白手起家的皇帝,也是很多人钦佩的偶像。曾经流落街头的乞丐,寺庙里的和尚而今是庙堂上的领导者,一统天下的英雄。但是朱元璋原来有一个不是很有内涵的名字叫朱重八,就是,他是八月初八所生说的取名叫重八。对于朱元璋来说,挺苦的,人生并没有给他一个很好的名字他的父辈们的名字也基本都是朱五四,朱初一这样按照出生月份来取名字的。所以朱元璋在登基以后就将自己的名字和父亲的名字都改了父亲的名字改成了朱世珍,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朱元璋似乎对名字有着特别的执意,所以他不仅改了自己和父亲的,连后代的名字也规定了。
朱元璋亲自为的后代们编订了一个庞大的名字系统。他将自己的每一个儿子的每一个后代都分派了一个字,每一个儿子一个体系,每一个体系派20个字,这20个字代表着每一个儿子的后代的第二个字与其一一对应。我们以皇太子朱标和通过“靖难之役”登基的燕王朱棣为例子来说一说,朱元璋这个庞大取名系统:
太子朱标一代的20个字分别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永乐大帝朱棣一代的20个字分别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这20个字就是以后每一代一一对应的字,第2个字确定了以后,朱元璋又帮着他们确定了第三字。朱元璋翻开了汉代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找到了这么一段话
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董仲舒以五行描绘父子关系,一统天下的道理与朱元璋起名和一统天下的经历不谋而合,于是朱元璋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确定了子孙的第3个字,就以含有“木火土金水”这5个汉字为主。所以朱元璋给自己所有的儿子取名都是木字旁。那么我们最后就以明朝皇帝姓名来看看这个规律:
朱棣(木)——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镇、朱祁钰(金)——朱见深(水)——朱祐樘(木)——朱厚照、朱厚熜(火)——朱载垕(土)——朱翊钧(金)——朱常洛(水)——朱由校、朱由检(木,明亡)
朱元璋后代较多,人口多了用的字也多了,所以明朝除了皇帝外,一些皇子的名字包含了铬,铁,钾这样的字眼,活像元素周期表,所以有很多人说明朝皇子的名字和元素周期表有联系,也是来自这里就是不小心相似了而已。
文/红雨说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明朝的历史依据皇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明朝的历史依据皇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