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明朝历史三千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三千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想找一些关于明代的历史?
瓦刺本与明朝有朝贡贸易关系,但每***朝贡名义大肆讹诈明朝物品。按照定制,瓦刺每年的贡使不得超过五十人,而正统四年(1439年)以后,瓦刺每年派到北京的贡使多到二千人以上。明朝供应瓦刺贡使的费用十分浩大,如仅大同地方每年的供应费即达三十余万两。而且瓦刺来使又虚报名额,每每冒领尝赐,又沿途抢掠财物,私买弓箭等违禁物品运出塞外。明朝镇守大同太监郭敬是王振的亲信,此人贪暴纳贿,每年私这大量钢铁箭头,用王振名义送给瓦刺,瓦刺则遣人赠送王振良马。这种走私通敌的活动,严重破坏了明朝的边防。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也先遣使二千人到北京贡马,而诈称三千人,要求按虚报名额给予尝品。王振平时勾结瓦刺,这次又轻心戏弄,一定要按照实际人数给尝,而且又大减其马价。也先闻报大怒,遂于这年七月分兵四路,大举南下,也先亲白领兵进攻大同。王振不作充分准备,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群臣皆言不能轻易出兵,但王振不听。大军离京之后,北出居庸关,过宣府(河北宣化),向大同进发。一路上王振专制横行。成国公朱勇等人向王振白事,皆膝行而前。兵部尚书郎野和户部尚书王佐请帝回兵,被王振罚跪草中,至晚方释。大军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饥寒交迫,死者满路。月初,大军抵达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军屡败,因而惧不敢战,又立即折回。而途中王震非要挟英宗回老家土木堡,光耀门庭,以至耽误行程。当明军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境),被瓦刺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大臣英国公张辅等五十余人皆阵亡,英宗突围不出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锤打死,此即所谓“土木之变”。宁可错杀三千典故?
公元1421年,因为太医治死了王贵妃,明朝皇帝朱棣不仅杀死了主治太医,灭了他的三族几百余人,又杀死涉嫌下毒的妃子、宫女、太监、官员及其家属3000多人。也就是说,太医治死了王贵妃,造成了3000多人的死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二吕惨案。是的,太医出了医疗事故就要人头落地,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明朝的二吕惨案***最多。我们学习中国历史的人应当知道:“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这句话就是出自二吕惨案。这是后人咒骂朱棣的***疯狂。
1927年8月8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了***中央紧急扩大会议,放弃了和平分共的政策,通过了“武力分共”决议案。在武汉开始了大肆逮捕处死***人,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在此次会议上汪精卫说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这句话(也有另一版本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
司马迁是明代史学家吗?
不是,司马迁是汉朝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字子长,司马谈之子,左冯诩夏阳(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另说今山西河津)人,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他家学渊博,三十八岁时,正式做太史令。后因为李陵辩护遭受腐刑。他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巨大折磨,为完成他父亲的遗愿撰写《史记》,并于公元前91年完成全书。
不是。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明朝历史三千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明朝历史三千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