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军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军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有哪些武将职务?是要从士兵到兵部尚书的。分京官、地方官、地方官下属?
五军都督府最***是左都督和右都督,正一品,这是京官。
地方官是各省设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一卫5600人,分五个千户所,千户所又分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卫指挥使正三品,千户所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百户所有总旗二,各辖五十人,小旗十,各辖十人。兵士称“军”,世袭当兵,另编军籍。
在作战时,兵部会任命作战将领,有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这些都是任务差遣,没有品级。
明朝的军队谁来统领?
明代五军都督府,创设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起初为大都督府(第一个担任大都督就是朱元璋的侄子,一代名将朱文正)。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为由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自此之后成为定制直到明亡,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
大都督府作为最高军事机构,节制内外诸军,“凡天下将士兵马大数,荫授迁除与征讨进止机宜皆属之”。洪武十三年(1380),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明太祖下令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和在外各都司卫所。
明朝的外戚除了徐达之外,还有谁执掌过兵权?有何功绩呢?
严格意义上来说,徐达并非外戚,因为他的长女徐氏嫁给朱棣时,朱棣还不是皇帝。
明代的外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催的存在。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鉴于前代外戚之祸,对于外戚的防范很是严密,除开国之初,需要与功臣联姻,来稳固大明天下,继而出现外戚掌握军权的情况外,自朱棣之后,在朱元璋所定的“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之民间”的祖制下,就甚少再出现外戚掌军权的情况,哪怕是皇后的亲戚,无论有才与否,也都只能是做一个混吃等死的爵爷!没有任何的权力,只有一个虚爵和虚衔。
比如明孝宗皇后张氏,她的父亲张峦本是一个颇有才能的官员,如无意外,他最不济也能成为地方上的一个要员,但是在他的女儿做了皇后之后,他的仕途也就只能是提前宣布结束,虽被授予寿宁侯爵,及特进光禄大夫衔,但是全为虚衔,是空有地位却无实权。
终明一代,能以外戚身份掌握军权的,可谓是凤毛麟角,且多集中在明代初期,中后期几乎再也没出现。
宁妃郭氏(朱元璋妃嫔)兄长,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朱元璋起义时,郭兴就跟随其左右,为其南征北战,战功卓越。至正十七年,曾跟随徐达围攻常州,七个月不解战甲,终攻克常州;至正二十三年,潘阳湖之战,初朱元璋的水军船只因大多都是小船,而陈友谅的水军多是大船,且两者实力悬殊,所以是连战连败,此时郭兴向朱元璋建议火攻,继而帮助朱元璋击溃陈友谅水军。
洪武元年,郭兴奉命率军镇守潼关,镇守潼关期间,郭兴接***溃攻打潼关的北元军队。洪武四年,郭兴独自领军攻伐蜀地,攻克汉州、成都;洪武六年,郭兴随徐达镇守北平,而后同陈德一道在答剌海口击败元军。
宁妃郭氏(朱元璋妃嫔)兄弟,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朱元璋起义后,郭英与郭兴同日投靠他,初为朱元璋的宿卫,贴身保护其安全。史书说郭英身长七尺,擅长骑射,且勇猛无比,潘阳湖之战时,郭英身负重伤,但始终是死战不退,在他的英勇带领下,朱元璋麾下的将士是越战越勇,最终在泾江口大败陈友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军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军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