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的可信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的可信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司马迁写的《史记》可信度是不是二十四史中最高的?
唐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私人修史,官方后来认可,确定为正史。其实写每一段历史的人不只是一个,前期的史书也是竞争上岗,谁写得更好,官方便***用哪个。只要是人写的东西,必然会有立场,掺杂个人情感,所以说这个可信度的对比,也不好说。
司马迁自己都说: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
本来每个人对历史的看法都有不同,一家之言是非常客观的说法,但是史记成为正史之后,很多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其实不只是史记,其他的正史也是如此,所谓可信度,只能通过现***古来判断了。
在司马迁之后,写《汉书》的班固评价司马迁写的《史记》掺杂个人情感太多。班固的父亲肯定了司马迁把历史记录流传下来的功绩,但是也指出,司马迁过于追求多闻广载,有些史料是不真实的。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从刘邦到汉武帝,这些内容是和《史记》有重合部分的,班固也是批判地继承了,认可的地方甚至就是照抄,一个字都不改动。对于不认可的地方,自有另一番议论了。
后世有些评价更是直接说,小说家祖庭,应该归于司马迁。司马迁的《史记》绝对是可读性最高的,文笔那是没得说,故事性极强,但也正因如此,司马迁的《史记》太像***了。有些鬼神的记载,司马迁也是都写的。
大家觉得唐朝从建国到统一天下的过程艰难吗?
李唐具备了几个其他势力所不具备的优势:
- 战略目标明确。李渊自起兵之日起就听从了刘文静的建议,将目标定在关中。在尽取关中与巴蜀之地以后,雄视天下之势已成。当年即便以项羽之能也无法阻挡汉军席卷天下之势,更何况尚处于四分五裂的群雄。仅凭这一点,战略短视亦或偏安一隅的王世充,杜伏威,萧铣就无法与之相比。
- 具备足够的军政实力以及号召力。作为门阀家世之后,也是地方实力派,手中掌握一支精干的职业军队,和一个经营多年的后方基地——太原。相较而言,同为门阀世家后代的李密,窦建德等人,虽然也一早就认识到关中对于争天下的重要性,但他们手上的山东农民义军,整体对关中在争夺天下中的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尤其李密,虽然表面势力最大,牌面最好,但一方面他的上位方式让他在义军中的威信大受影响,另一方面始终被王世充,宇文化及所牵制,让他始终无法有个稳定的后方来保证对关中的争夺。
- 在与关陇六镇集团合流后(李唐自称陇西李氏之后,但可信度要打问号),有了强大的人才基础,也有了号令天下的民意基础,这为以后大唐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李唐夺取天下虽有难度,但相较于刘邦,朱元璋却要容易一些。中国历来皇权衰落,群雄逐鹿,只会有两种实力派,一是农民军,一是贵族军阀,如刘邦与项羽,李渊与李密,窦建德,朱元璋与扩廓帖木儿,太祖与凯申。李唐的兴起也正是因为站在了魏晋南北朝的门阀社会这个大势之上。
当然艰难!没有一个朝代的建立是容易的,尤其是像唐朝这样的大一统朝代更是艰难无比。
有人说王莽代汉通过禅让制成为新朝的皇帝就比较容易,真的是这样吗?王莽为了能够成为众人心目中的圣人完全放弃了亲情,儿子也被他杀死,皇太后的姑姑也与他恩断义绝,这是常人可以忍受的吗?唐朝从建国开始到统一天下不仅仅需要进行与群雄征战的军事行动,还需要更深刻的政权建设,获得更多人的拥护,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才能在统一全国的作战中获胜,这样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也是政治上的。
618年,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定都长安。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
620年,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
622年,李世民击溃王世充与窦建德的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
623年,岭南地区冯盎接受李靖的檄文,率领部属归顺唐朝;虔州林士弘战败投降李孝恭;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第二年被李孝恭、李靖俘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的可信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的可信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