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莱州雄崖所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莱州雄崖所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灵山卫古城开建时间?
灵山卫古城位于黄岛西部,小珠山南麓。灵山卫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洪武5年右丞相魏国公徐达,派遣指挥佥事朱兴来此建造土城,灵山卫下辖三个千户所,以防倭寇。
灵山卫是明代开始的海防工程,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当初是为了抵御倭寇袭扰而修建的沿海军事重镇。
它起源于明代特有的军民合一的管理体制。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设计,“跨府设卫,连县设所”,灵山卫由当时的莱州府管辖,浮山所、雄崖所属于鳌山卫,灵山卫下辖后所在胶州,前所位于现琅邪镇夏河所,左所在灵山卫城内。
往南就是青州府所辖的安东卫,下辖左所石臼所、后所涛雒所,右所安东卫本所。
沿着中国东部沿海,东到鸭绿江口的丹东卫,南到广东的番禹卫,最盛时有58卫、89所,绵延4000余公里,构成了东南沿海的防御链条。
这些卫均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由都指挥使司直接指挥。
沿海各地残留的卫所仍有很多,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仍有许多遗址存世。
青岛地域文化?
青岛民俗
青岛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也在向世界展示着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地方民俗勾勒并凸显了青岛一地文化中的城市特色,而青岛能够为世界留下深刻记忆的,也正是囊括了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城市特色人文风貌。能够反映青岛一地人文风貌的,远不止于五花八门的传统民间工艺与民间小吃,还有近百年来青岛民间居住形式的里院建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剧茂腔、柳腔;以妈祖为代表的沿海民间民俗信仰及各种民族文化节等。
琅琊台有着怎样的历史?为何历史上很多国君出巡都喜欢来这里?
“三山环绕,两河中流”的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的重要城邑,皂户河和夏河一东一西,千百年来川流不息。期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设立郡县制,琅琊郡为其中之一。西汉时期,才在此设立了琅琊国。
距琅琊镇夏河城遗址东南五公里处,便是冠绝群山的琅琊台。春秋战国时期琅琊镇曾是越国的国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琅琊山上初筑此台,并同秦、晋、齐、楚等国君主在台上歃血盟誓,共同辅佐周室,这便是后来的琅琊台。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有八神,其中“四时主”就建祠在琅琊山上。“四时”,顾名思义便是四季的意思,而“四时主神”便是掌管着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神主。琅琊台因四时主神祠的设立,声名鹊起。对普通民众来说,四时主神是季节之神,尤其在农业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宰地位,被人们赋予了吉祥、安定、丰收、富足的祈福含义。
而在历代帝王眼中,“四时主神”则成为巩固霸主地位,展现宏图伟业的“宣誓地”。历代帝王们频繁来此祭礼,使得无数文臣武将和达官贵人纷至沓来。齐恒公、齐景公游琅琊数月不归。秦始皇初登琅琊便“大乐之,留三月”。他一生五次巡查天下,其中有三次登临琅琊台。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再筑之,在台上立石刻、颂秦功、明得意。如今琅琊台上古迹犹存:秦始皇筑台的夯土层清晰可辨,秦砖汉瓦俯拾即是,琅琊刻石(真品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更是堪称国宝。
此外,让琅琊山名声显赫的,还有一个关于长生不老的故事。方士徐福中两次在琅琊台上书说,海上有长生不老药,故而两次受遣入海求药,带领数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就是在这儿出发的,但最终未能找到仙药,徐福也一去不返了。可是琅琊台却成为有文字记载的中日关系的源头,并以“秦之胜地”驰名中外,从那以后琅琊台便成为历代帝王们膜拜之地,古今中外到此游玩的人也络绎不绝,秦二世、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等都有登游琅琊台的记载。苏轼、高凤翰、刘翼明等文人学士游历琅琊台后,留下了珍贵墨迹。
登上琅琊台,可以看到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的群雕,气势恢宏,中间头戴***、巍然耸立的是秦始皇,其后依次跟随的有胡亥、李斯、赵高、文官、武官、武士、侍女和手执华盖的侍从。前边弯腰打躬、恭敬地呈上竹简的是徐福,而秦始皇面带威严,手指向了东海的虚无缥缈处。站在台上,北望大珠山苍龙入海,南瞰琅琊湾渔舟静泊,西眺青山葱茏、沃野千里,东览黄海浩渺、碧波万顷。可以说,带有原始风格的景色是美妙绝伦的,我是今年夏天去看的,也欢迎朋友们去欣赏一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莱州雄崖所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莱州雄崖所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