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上唐朝李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上唐朝李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武则天与李牧的关系?
历史上是有李牧这个人,但却不是在唐朝,而是在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人(今邢台隆尧),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 所以在唐朝根本没有李牧这个人的存在,更加不可能会与武则天扯上什么关系,在《武媚娘传奇》中的李牧仅仅只是个虚构的人物而已。
“李牧”是唐代大诗人谁和谁的并称?
李商隐和杜牧。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是李白、杜甫。
《武媚娘***》中李牧是谁的儿子呀?
战国末期赵国有位名将叫李牧。唐代没有出名的,此为电视剧所杜撰的人物。 历史上李世民没有一个叫李牧的儿子,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是早在隋唐英雄传里就已经出现了。传说是李世民和北漠人欧阳飞燕之子,被封为甘王,隋唐传中最后被杨妃毒死。
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取得过哪些成就?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国最后的支柱,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唐朝列为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朝列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那么备受历代推崇的李牧到底有多大能耐呢?
李牧一生两大敌人:匈奴和秦国,前半生几乎都在北方边境与匈奴斗智斗勇,后半生则是在邯郸周围疲于奔命应对秦国如潮的攻势。
赵国北方边境与匈奴接壤,一直面临着外族入侵的威胁,所以赵国一直在北方雁门等地屯有重兵,李牧就是其中一员。
李牧的出现在史书上的时候已经是赵国北方边军的最高长官,他应对匈奴的计策很简单,做好防御工事,然后擦亮眼睛,一旦看到匈奴来攻,马上全员躲进防御工事,持续了好几年,匈奴人都懵了,每次兴师动众来,然后在李牧面前举行一场“阅兵式”后空手而归,抢不到***的匈奴人也开始过起了苦日子。
感到疑惑的还有赵王,他不满李牧缩头乌龟式的做法,认为有损赵国面子,便撤换了李牧,新任将领了解赵王的需求,到任不久后便主动出击匈奴,大败而归。这位赵王就是把坚守的廉颇撤换为激进的赵括导致长平战败的赵孝成王,看来还是没有吸取教训。
赵王无奈请回李牧,这次李牧改变了策略,一方面他加强训练,另一方面让人到处放牧吸引匈奴人,每次一接触就***装失败。匈奴人膨胀了,赵军在他们眼中已经不值一提,于是率大军入侵,哪知李牧已经埋伏好大军,一战击杀匈奴大军,从此十余年内匈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公元前233年,赵王紧急把李牧从北方边境召回,此时赵国的局势已经非常危险。
廉颇因为不满赵王夺了自己大将军的位置,已经投奔魏国,赵奢、蔺相如等名臣也都逝去,朝中无大将,恰恰此时秦军来攻,在武城等地已经击杀10万赵军,兵锋直指邯郸。
一、示敌以弱,诱敌深入,两翼包抄,大破匈奴,杀十余万,破东胡,降林胡。
二、出使秦国,签立盟约,并迎回质子。在赵奢蔺相如死后,廉颇奔魏,李牧成为朝中重臣,而后攻燕,取武遂、方城。
三、公元前233年,败秦将桓齮,全歼秦军,取得肥之战的胜利。
四、公元前232年,秦军两路攻赵,李牧率主力北上,在番吾附近打败秦军,随后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力击退秦军。之后南却韩魏联军。
五、公元前229年,王翦率灭赵,李牧和司马尚抵挡。秦军不能下,施反间计,收买赵王近臣郭开,李牧死,司马尚被废弃。
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人,和白起、王翦、廉颇称为战国四名将,李牧最大的功绩就是北部抗击匈奴和西部抵御秦国。
1.北抗匈奴
李牧在驻守雁门郡的时候,匈奴经常前来骚扰,李牧就下令在匈奴来袭的时候,任何人不得与匈奴交战,就这样匈奴多次来袭都没有收获,雁门郡也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胆小,就连李牧的手下也认为主帅懦弱。
有一次匈奴又来袭击雁门郡,俘获了大量的牛羊,匈奴单于闻讯大喜,于是率领大部队来袭击雁门郡,结果却大败而归。此役共击毙匈奴十多万人马,依附匈奴的襜褴、东胡和林胡等游牧民族,或者被灭或者降服,匈奴从此十多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没错,之前的小规模袭击正是李牧用来引诱敌人的计谋。将士们遇到匈奴袭击就赶紧躲起来,本来就窝了一肚子气,又因此而受到奖赏,就更想打一仗了。李牧趁机利用将士们的气势勤加训练,设下埋伏,果然取得了巨大战果。
2.西却强秦
秦国在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之后,在公元前234年再次派桓齮进攻赵国,秦军很快就攻下了赵国四座城池,赵王急忙派李牧从北边雁门郡南下攻击秦军,李牧率军到达宜安之后,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正盛,如果此时与秦军交战胜负很难预料,于是在宜安坚守不出。
秦军桓齮认为赵军是用坚守的方法让秦军不得前进,秦军远道而来不能打持久战,于是率军攻打肥累,引诱赵军来救,然后在运动中消灭赵军。李牧认为敌军进攻而我军救援,这样会受制于人,犯了兵家大忌,而此时秦军大营空虚,因此趁机快速出兵占领了秦军大营。李牧认为秦军桓齮必定率军来救,于是设下埋伏大破秦军,十万秦军全部被歼,秦将桓齮畏罪逃往燕国,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李牧和同时期的其他三大名将一样,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定置敌于死无葬身之地,可能这就是大将风范。
李牧,战国时期名将,赵国最后之长城。以守备赵国北部边境,匈奴十多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而名扬天下。李牧初到边城,赵国给了他充分的权力,可以在边境安排官吏,每年边城的税负就作为军队的军饷和军务开支。李牧每天就是杀牛宰羊,犒劳士兵,与士兵一起训练骑术、射术、刀术,安排人小心守护烽火台,派很多谍报人员深入匈奴,在士兵待遇上也毫无含糊,绝不吝惜钱财。而且严令各处守将和士兵,“若是匈奴来进犯,不管来人多少,赶紧回到城里紧闭城门防守,有主动追击捕杀的就以死罪论斩。”匈奴每次带兵来,烽火传信,各处就按照李牧之前的严令执行。就这样数年,匈奴无所得,赵国也无所失,竟然相安无事。但是,匈奴认为李牧怯懦,就连手下的士兵也觉得自己的将军胆怯。赵王听说后,就写信责怪李牧,可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大怒,把他召回,另派将军代替。这回变了,只要匈奴兵来,就带兵出战,战便多不利,人口牲畜被掠走不少,严重的是边境不再能安稳种地放牧了。赵王又重新启用李牧,但李牧说,“大王如果用我,我还如以前,才敢承命。”赵王答应了。李牧回来后依然如故。匈奴多年仍然毫无所获,还是以为李牧怯懦。战士们每天都得赏赐犒劳却不让出战,都纷纷找李牧愿意一战。于是李牧选战车一千三百辆,选骑一万三千匹,战士五万人,射手10万人。让众人赶着成群的牛羊,让其满山遍野。匈奴派小部队来,就逃跑,只是以数千人抵挡。匈奴单于听闻,率大军一并进发。李牧张开两翼大破匈奴,斩杀十余万骑,单于奔走,之后的十多年里,匈奴都不敢再靠近赵国的边境了。养精蓄锐,骄敌放纵,千古良将。
李牧后攻败燕国,在秦击斩赵将士十万余人后临危受命,打破秦军,秦攻赵三年,李牧必击败之,西拒秦,南拒韩魏。秦使王翦攻赵,因李牧拒而无功。便行反间计,言李牧反,赵王就派赵葱来替代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竟然杀了李牧。不到三个月,王翦打破赵军,斩杀赵葱,灭赵。
读文至此,慨叹不已,赵之长城自毁。后事却又不断的故事重演。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唐朝李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唐朝李牧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