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影响,明朝迁都北京的意义

kodinid 7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迁都北京历史影响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影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请简述永乐迁都的历史意义?
  2. 明朝什么时候迁都?
  3. 明朝为什么迁都北京?
  4. 迁都只为个人私欲?朱棣迁都北京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请简述永乐迁都的历史意义

永乐迁都是指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的事件。 永乐迁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政治军事

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影响,明朝迁都北京的意义-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都陷落、元朝灭亡约半个世纪后,全国的政治中心再度回到北方。自 石敬瑭向 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附近已有约500年不在汉族朝廷中央政权控制之下(若从 安史之乱河北藩镇兴起算起则更长);而靖康之变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成祖迁都后,北京及其周边成为明朝的核心统治地域,汉族***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成祖本人就曾以北京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北京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俱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

经济

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影响,明朝迁都北京的意义-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初期,华北相对于江南的贫困相当明显。北京的营建使北方的生产和人口迅速恢复。但是,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城市,京师对物资的大量需求无法就近解决,必须依赖于 大运河从江南转输。因此在明清两朝,漕运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地位。漕运的繁盛带动了运河沿线市镇的发展,如扬州、 临清和沧州等,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明朝什么时候迁都?

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后从北平发动“靖难之役”,攻占京师,夺取帝位,初时仍定都南京。1421年2月2日明朝迁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同时复原南京的名号。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明朝为什么迁都北京?

原因如下

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影响,明朝迁都北京的意义-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朱棣在发动政变之前就是燕王,驻地在北京,势力范围也在北京。

2、当时北方边患比较严重,受鞑靼和瓦剌的威胁,朱棣实行所谓“天子戍边”的政策,迁都北京,也表现其守卫边疆的决心。

3、南京偏于江南一带,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自秦开始,中国历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

4、明朝国力强盛,四方来朝,需要一座繁华的宫殿来彰显中华威仪,所以才迁都北京紫禁城

迁都只为个人私欲?朱棣迁都北京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首都,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历代王朝迁都的背后都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封建社会国家是***的,国家的利益就是***的利益。不存在私欲这种说法。

明成祖朱棣这个皇位是怎么来的?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的皇位。古人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朱棣登基初期,政局并不稳定。在当皇帝之前,被封为燕王,北京是他的属地,经营多年,政局稳定,迁都北京,可以消除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汉文化,主要的威胁是处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游牧民族,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控制农业、牧业、交通,进而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细观历史可以发现,自秦开始,中国历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而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谁不想自己的王朝可以长久不衰呢?

再历史对朱棣的评价:明成祖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神勇。郡县有遇到灾害的,就免租赈灾,荣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国受封之国多达三十余个,国势极盛!

受到如此评价,迁都北京,是对是错?一目了然。

导读:迁都是指明成祖祖地把大明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开门见山直接说个人的结论:个人觉得成祖迁都北京是利大于弊。使大明历代帝王时刻注意外来的危险,警示和鞭策自己的向上图强之心。真正践行了天子守国门的刚明传统。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攻入南京,登基称帝。此时,蒙古势力虽已退回草原,但时常南下侵扰,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才有诸位边塞分封王爷。说以书成祖需要多次北征,彻底削弱蒙古鞑靼和瓦剌的势力。才能确保北方安宁。因为此时,高产农作物还没有出现,所以明朝即使军事获得胜利也无法长时期占领做着彻底融合草原。筑城和移民、北伐都需要大量的粮食和补给。漫长的补给线会拖垮大明王朝。所以从永乐元年到永乐十八年,***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先把北平定位行在,然后迁徙富户;打通南北漕运;修建皇宫和陵墓最后完成迁都过程。北方蒙古始终是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所以迁都镇守是最合理的方式。

1、军事需要

总有人说如果没有定都北京就没有土木堡之变和后来的满清起义军的斩首行动。大明朝还可以多延续多少年。我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说法,这不是把事情的因果弄颠倒了吗?蒙古势力犹在,如果不是太祖和成祖多次北伐哪有大明的北部边界。

还有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原因是定都北京造成的吗?明显不是。那是因为从成祖以后,文官系统压制[_a***_]主动放弃扩张造成的恶果。如果坚持持续北伐,向北有庞大的战略纵深,瓦剌怎么敢突破宣大防线进入中原。正是明朝文官主动把边界限制在长城防线这才造成大明王朝的疆域逐渐缩水直到两京十三省的范围。甚至对庞大非常有战略意义的奴儿干都司都置之不理,最后成为满清的发家之地。成祖定都北京就是北伐以北京为基地,缩短补给线。第二以京城近距离观察塞外动向,即使保持必要的警惕,保持对蒙古的军事压力。最终压制蒙古势力的崛起。这才是天子守国门的终极奥义。但是成祖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没有延续成祖的方式。因为崇尚儒学,所以放权给了文官系统。这才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祸根。仅仅三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的孙子时期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所以说一饮一啄都是有原因的。 土木堡之变是个分水岭。不但使得明朝几十万精锐损失殆尽,而且很多前途远大的官员和武将勋贵被杀,朝廷人才出现断层。从此大明丢失了战略进攻的主动权变成以防守为主。浪费了太祖、成祖两代帝王耗费心血得来的局面,大明开始了衰落的过程。明朝把长城意外放手给了蒙古,然后掩耳盗铃一般关起门来过起了日子。

2、国防安全的需要

北京迁都完成后,从山海关往西到宣化、大同一带的成为京畿重镇。在加上宁夏陕西、哈密形成的九边重镇形成一道牢固的防线防御敌人于边境之外。北京位置绝佳,古人说“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由北京串起整个九边防线是最合适的。迁都有利于全国的政局的把控。同时对抗击蒙古入侵和经营东北也有很大的裨益。

否则如果还在南京的话,帝都倒是安全了。北方的九边如何统属?蒙古突破后,明朝能否及时响应?如果不能及时响应的话,依照瓦剌的强大会不会重演划江而治的南北对峙的局面?那我们的大明王朝可能就提前进入南明时间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影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影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迁都 北京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