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kodinid 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谁写的?
  2. 莫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中体会到了什么?
  3. 《从军行七首》这篇古诗讲了什么?
  4. 仅用2万军队就能统治广大西域,大唐王朝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谁写的?

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是铁血郡王,郭昕写的!

 唐宪宗元和三年,即公元808年暴雪漫天的冬天,是***王朝西域戍边史上,最为悲壮的时刻:安西都护府最后一支残兵,孤守在龟兹的军堡上,早已在吐蕃的围困下弹尽粮绝。

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和意义-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元618年,***帝国建立,公元640年***帝国军队正式进入西域,在西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控制了西域,整整近两百年的时间。但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安西军被调往内地,平定安禄山叛乱。由于安西军的主力被调回长安,导致了西域空虚。吐蕃趁机攻占了河西走廊,切断了内地和西域的联系。当时的郭昕将军,率领着一只五六千人的孤军,苦苦的坚守西域五十多年,最终他未能等到援军,直到城破身死,他都一直在坚守!

莫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两句诗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向我们展现了恢弘壮观的行军场面,大漠风沙漫卷,天色昏暗,将士们隐蔽前行,红旗半卷,减轻了风的阻力,加快了行军速度,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让我们体会到***军队训练有素,大军出征,气势恢宏的场面,油然而生大丈夫建功立业之豪情。

体会到士兵奋勇杀 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和意义-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 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 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七首》这篇古诗讲了什么?

前四首,第一首描述士兵思乡之情,第二首描述边疆军事听乐观舞时引起的边愁,第三首描述将帅爱惜军士,上表埋葬战死士兵,第四首描述唐代边塞青海与玉门关遥遥相望,边关将士身历百战,铠甲磨穿,仍壮志雄心,不退外敌誓死不返家乡。

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和意义-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军行七首一一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搂,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一首抒发的是戍卒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其二冫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商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反映了边塞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感情悲壮。

(其四)

青海龙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川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描写戍守孤城的将士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战斗到底,视死如归的坚强品格。

《从军行七首》是唐王昌龄的作品。第一首写了边疆战士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看舞蹈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悲凉,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上级对下级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这是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该组诗共有七首,显示出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仅用2万军队就能统治广大西域,***王朝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现在世界各地都流行着“唐人街”的集中建筑群,有的地方仍然是称呼我们“唐人”。之所以会有这个现象,完全是因为当时唐朝之强大,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最强。然而强的是综合能力,不仅是经济,军事能力也不容忽视。

根据《旧唐书》记载安西都护府,镇兵两万四千人。而安西都护府是何官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为了统治西域而特别建立,管辖了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下设四镇以屯兵。然而凭借着两万军队如何统治西域?

精兵政策

虽然只有区区两万人,但是个顶个的一对多,这些驻守的兵士,不仅身经百战,而且武装到了牙齿。除此之外,设立诸如陌刀兵等诸多精尖兵力。陌刀兵专门用来对战骑兵,一刀下去人马具裂。当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紧急调用了安西军回防,为战乱的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勤保障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然安西军只有两万人,但是另外的仆从就有上万人。军队只负责行兵打仗,其它的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都交给仆从来做,如此一来大大提高了效率。再加上西域都是小国,一趟军队过去甚至都能灭国。

文化入侵

唐朝之所以特别强大,还要归结到他的包容开放之上。只要百姓吃的饱,哪还有想造反的事情,西域诸国也不例外。只要稍微一点小小的利益,就已经很满足了。再加上唐朝开通了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更有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作为贸易桥梁。

然而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唐朝不断地向这些周边小国进行文化输出。唐朝向他们展示了强大的国力,因此有太多的西域人向往的着唐朝。因此一大批亲唐人士的存在,哪还有想反抗的人。

安西都护府辖安西四镇,仅以2万之众,领千里西域之广,尚能管控得力,进退有据。实在令世人称奇。***帝国是如何在强国环祠之中,做到这种精巧的”四两拨千斤”的对西域的军政之控呢?原因有四点。

一,秉承“民族一体”的汉胡融合政策

唐朝的伟大,一半应归功于“民族一体”的汉胡融合政策之上。唐太宗李世民有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这种跳出汉族自骄的务实态度,并没有折损***君王俯瞰天地、王顾西域之威。多民族的聚居或接缘最怕什么?民族冲突。而民族冲突的核心是主流民族文化与少民文化的冲突。小至吃饭睡觉、行路做事,大至外交战争、冶国理念。番汉之别先别于生养之地,再别于风俗民情,大别至邦交冶国。各秉各法,各有各理。太宗以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官爵擢之、城傍附之,羁縻州之,各番国可汗岂不皆以“***”之尊膜拜太宗;众部落胡人,岂不皆以父母之礼侍奉李唐?冲突难萌,战争不起。争相仆从,仇隙湮灭。一进一出,倍之增益。这本民族之帐算得是高瞻远瞩、雍容优裕。太宗此策,以“汉胡一体”代驻汹汹骁骑,当抵十万之众。赞!





二,经济上的轻税薄赋政策

对西域各番胡、各部落,除坚持给对抗***的番国实施坚决打击外。在太宗拓西域时,设伊、西、定直属州始,到高宗、武周、玄宗朝在州城及军镇城外广置城榜,安置离土归附的胡人部落。此等部落称“夷落”,当时城傍有突厥、朱邪、昭武九姓胡人等部落;在不愿离土却归附***的胡人部落直置羁縻州,首领、酋长世袭为都督、刺史。并以汉官押领。押领制既保持以汉为主的原则,又充分灵活给予胡酋之尊重。“城傍、羁縻”分而冶之后,经济上以“城傍、羁縻”之胡人无汉人编户入口即无户籍和游牧本性之因,不予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赐以轻税薄赋以别汉民。有理有据、有情有义。“汉胡别制”的实施,上国汉民欢喜,下番胡人高兴。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此策又值十万之陌刀军。再赞!



三,军政施府兵制、城傍兵制的政策

凡有户籍之汉民均着府兵制征之,不提。对无户籍的胡人部落则以城榜兵制束之,常令教习,每年秋集本军,春则放散,若有征行,免当年输羊(实物交赋形式)。若有战争,满三十日,免年税。此策实施全靠***财政富庶,薄收胡民税赋聊胜于无。城傍子弟与蕃将,本就善骑射,稍加教习,即为滚滾铁骑。加之对***国制、抚策殊为满意,无低人一头之感。不管城傍、羁縻之众,自然欣然仆从。兵源之口倏开,汉民兵役负担大轻。此策又当得十万之骁骑。三赞!

四,施中华文化既兼收并蓄,又卓立潮头政策

***统冶阶级凭着对中华文化之汉文化的强烈自信和傲娇。保持着面对世界的最为开放的姿态。来者高低不拒,中华自有让外族文化乖乖臣服之地。***表露在外的,是一种雍容大气的文化自信,细察,却分别折射出汉文化内生的君临傲娇的本质。***聪明的不以表面的傲娇态度,来折射对汉文化的内在自信。其文化开放方式为***与域外各国的文化引进和输出,及中原与域内各胡人的交化交叉和嫁接。此举全凭中华文化(对外)或汉文化(对域内胡人)源远流长所成内核之铁骨铮铮。任你化外之国、域内外族的文化如何妖娆狐媚、变化万端,我自岿然如山、淡而化之。不仅能容你贤雅,也能度你俗恶。最终都会收了你。此略当兼百万雄师。膜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军旅诗的历史影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西域 *** 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