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倭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上的倭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什么时候有倭寇?
明成祖晚年,由于陆上北方威胁为除,南方郑和下西洋以后,激增的海陆来往也带来了渐盛的倭寇侵扰,遂实行海禁政策,只开放勘合贸易(官方贸易),但后来到了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爆发了宁波之乱,加上稍早时,葡萄牙人入侵发生了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此后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明朝遂宣布中断一切贸易,期望以围堵的政策来减轻倭寇的威胁,但也断绝许多自唐朝以来整个贸易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鱼业、手工业、造船业、贸易)的生计,致使贸易地下化,商业***无从解决,遂转成武力报复,倭寇之乱不减反增,造成了嘉靖倭乱。
早在洪武年(朱元璋)倭寇就已经开始小规模骚扰我大明了,嘉靖年(朱厚璁)规模最大,因为当时是日本战国时期,很多日本浪人加入海盗行列。楼主可以看看嘉靖年我大明戚家军什么怎么痛扁倭寇的,基本每场战斗都是30:1的底损伤
倭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3世纪到16世纪
倭寇,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
早在十三世纪的时候,倭寇就已出现袭扰我东南沿海。
在明朝时期,东南沿海的倭寇一直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从明初到明末都搅扰不断,让明王朝伤透了脑筋,而这些倭寇,在元朝的时候,就已开始趁乱侵扰中土。
不过,相对于其他朝代,明朝时期的倭寇问题最为突出也十分严重,日本方面将倭寇称作是十三世纪开始,前往东亚大陆进行和平贸易与掠夺的武士。
倭寇是什么意思?
倭寇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
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其相对应的西方入侵者是维京人和海上民族(en:Sea Peoples).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及至后期,由于日本国内政治形势转变,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已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商与海盗,他们依从著过去倭寇抢掠的方式继续为祸于东海,也被归于倭寇之列。
抗倭名将戚继光,生前战功赫赫,死后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一首在我国东南沿海带广为流传的民谣,歌词中的“戚爷”指的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戚家军威震敌胆,很快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戚继光平倭之后调任蓟州总兵,在他督师蓟辽之前,这里是饱受蒙古骑兵袭击的重灾区,明***17年间,撤换了10员大将,还增设昌平镇,派大将镇守,以便和蓟州遥相呼应,形成战略掎角之势,但依然于事无补。直到戚继光上任,这种局面才根本改变。结果戚继光在蓟州总兵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6年,这16年,是他人生最为得意的16年,也是他的靠山加搭档张居正最为得势的16年,张居正不仅前后委派戚继光的好友谭纶、自己的得意***刘应节、梁梦龙先后和他搭班子,还把一切不听从戚继光管教的官员全部调走,使得戚继光得以安心军务,尽心为国效命。
这固然是张居正知人善用的原因,但戚继光能够跟历任文官老大相处和谐,他的交际手腕可见一斑。在一个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里,军人和文官要并驾齐驱是绝对办不到的。要知道明朝文官地位在武将之上,所以两者的关系一般都是极其紧张的,正所谓“文视武如奴婢,武视文如寇仇”。所以从这十六年的相安无事中,也可以看出来与其说是张居正罩着戚继光,倒不如说戚继光熟谙为官之道,八面玲珑,四处逢迎,才使得自己的才干不至于在官场争斗中内耗掉。戚继光值得我们钦佩的是他把八面玲珑的为官之道,用在保卫国家和守护边疆的事业上,而不是用在为自己谋取私利。经过戚继光的苦心经营,长城内外稳如磐石,边塞一片太平景象,京城的安全得到保证。他被加官“太子太保”,后又加官“少保”。这是明朝武将的最高荣誉,后世的“戚少保”称谓就是由此而来。
戚继光在征在之余用自己毕生的经验与心血写成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这两本书近四十万字,主要内容包括练兵、练卒、练将三大部分。这两部奇书在20多年后的朝鲜战场上对李如松战胜丰臣秀吉手下的虎狼之兵帮助极大,不仅如此,特别是其超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对后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中国以外,朝鲜奉为国宝,日本一印再印,至今在军事界依然有众多专家在专研其中所蕴含的戚继光带兵之道。
戚继光不仅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将领,还是一位诗人。他一共写了两百多首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其中的名句,诗言志,这些诗体现了他不为追求个人名利,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爱国情怀。
但是,戚继光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坠入了寂寞和凄凉。张居正死后的七个月,他被调任广东总兵。万历十年(1582),明***以一种让人莫名其妙理由将戚继光调到了广东。这时的广东,倭患早除,局势平静,虽然养兵数万,其实只需要几千兵力就足以维持局面。让曾经防守两千里边境线、统率十几万大军的戚继光到这里来,实在是糟践人才。所以,戚继光心情之坏可想而知。由于这些原因,到广东之后不久,戚继光就上书请求引退,但未被批准。万历十三年(1585)春,戚继光旧病复发,便再次上书求退,朝中有人竟然据此对他进行弹劾。不过,明***到底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 这年冬天,戚继光怀着一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登州。从此,他虽然过着安居林下的闲适生活,但却无法忘怀昔日的事业和塞上的朋友。百无聊赖之际,他只好用修庙、教子、整理函牍和捐款修葺蓬莱阁等琐事,来排遣自己的寂寞。 万历十五年(1587)冬,戚继光突然发病。由于病情很急很重,他一躺下就不省人事。家里人求他嘱托后事,他竟一句话也没能说出来。
在戚继光死去之前,他的妻子已经遗弃了他。据说是因为他偷偷取了三个妾,生了五个儿子。可是直到他的儿子长大成人,他泼悍的夫人王氏竟不知将门有子,后来王氏听说此事抽了一把刀,要杀戚继光,虽然没有杀成,后来王氏还是携带家产回了娘家,休夫而去。
鸡叫三遍天色将明时,这位转战南北、出生入死、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不朽功勋的一代将星,就这样在孤独寂寞中与世长辞了,终年才59岁。
戚继光,一代名将,一生在东南的浙闽,北方的蓟州,都留下了诸多传奇事迹,抗击倭寇,抵御蒙古,可谓是大明朝得以延续的栋梁支柱。但就是这样一位功勋赫赫的良将,结局却无比悲惨。戚继光晚年,接连遭遇了弹劾,官职被一贬再贬,最终被彻底罢免职务,凄惨死于故乡,享年不到六十。
戚继光一生的兴衰荣辱,和当时明朝的一位名臣休戚相关,此人就是一代改革者——张居正。
明朝与宋朝一样,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在明朝,武将实际上没有太大权力,在军队中往往受到作为文官的监军的节制;在朝堂上,武将的话语权也从来不被文官所重视。如果一位武将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那么他便不得不依附于朝中的重臣。戚继光所依靠的这位重臣,便是张居正。
戚继光在和张居正接上线之时,张居正尚不是大明朝的内阁首辅,而仅仅是内阁成员之一。但大人物,必然有异于常人的地方,戚继光作为大人物,他深知这一点,他没有选择当时权倾一时的首辅徐玠——也许徐玠根本看不上他,也没有选择作为最大潜力股的高拱,而是选择了张居正。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在东南的抗倭事业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不再遭到任何人的掣肘,这是戚继光腾飞的开始。
张居正取得内阁首辅之位后,更是对戚继光委以重任。当时张居正锐意推行改革,自然是需要一定的军事力量的支持,于是张居正派遣自己的亲信李成梁,戚继光,谭纶等人镇守于明朝的宣大蓟辽等边境重镇,他本人坐镇中央,如此一来,整个大明朝的局势,便都处在张阁老的掌控之中。
戚继光虽然说因为张居正的关系,调往蓟州重镇镇守,且在张居正面前毕恭毕敬,自称张居正门下小狗,但他在蓟州,的确多次击败蒙古人的来犯,保卫了大明朝的安危,可以说是真正的劳苦功高。戚继光此时在军队中,不再需要接受文官的掣肘,在军队中可以说是一言九鼎,这也是他一生中仕途最为辉煌的时刻。
但,正所谓欧阳修所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高峰与低谷,往往能在电光石火之间发生转换。
万历十年,权倾朝野的张居正因病去世。
张居正的倒塌,以及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死后的态度,也预示了戚继光的结局。万历在张居正死后,立即下令,对张居正抄家,流放其后人,推翻张居正改革的一切措施,对被认为是张居正党羽之人,一律严加惩处,彻底清算。自然而然,戚继光成为了最大的目标之一。
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上的倭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上的倭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