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的人

kodinid 1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大唐嫁突厥的是哪个公主?
  2. 历史上出现女女通婚的时代?
  3. 公主嫁到的昭阳公主也是唐朝公主吗?
  4. 中国古代,北方胡人为什么盛行收继婚?

大唐突厥的是哪个公主

宏化公主:宗室女。嫁吐谷浑王诸曷钵。

文成公主:宗室女。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的人-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兴公主:太宗李世民女。许嫁薛延陀王真珠,后绝婚,改嫁长孙曦。

金城公主:邠王李守礼女。嫁吐蕃赞普弃隶缩赞。

金山公主:宋王李成器女。嫁突厥可汗默啜。

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的人-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固安公主:辛氏。嫁奚王李大酾。

永乐公主:杨嗣昌女,杨嗣昌为东平王李续外孙。嫁契丹松漠郡王李失活。

燕郡公主:慕容嘉宾与余姚县主女。嫁契丹松漠郡王郁干。

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的人-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交河公主: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女。嫁突骑施可汗苏禄。

东光公主:驸马都尉韦捷与新平公主女。嫁奚可汗饶乐郡王李鲁苏。

历史上出现女女通婚的时代

唐朝

唐朝时期女子当时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女子离婚、再嫁更是享受更大的自由。王室公主、巨室千金再嫁,甚至蓄养男宠成为一时的流行。

但是自宋朝程朱理学流行之后,封建统治阶级开始坚持儒家思想,要求女子必须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至死不得改嫁,离婚,必须做男权社会的顺从者。即使女子坚持离婚也要在监狱里接收酷刑拷问长达九天才可受理。

公主嫁到的昭阳公主也是唐朝公主吗?

真正历史上没有昭阳公主这个人,昭阳公主这个人物香港拍摄的古装电视剧中的人物。按剧情介绍,昭阳公主为了不嫁入吐蕃和亲而嫁入金府。那么可以肯定为唐朝。因为只有在唐代,吐蕃才达到全盛时代,对中原产生威胁,中原王朝才会用和亲去牵制他。

唐之后吐蕃就衰弱了,没有威胁了,也没有与吐蕃的和亲了。

历史上并无昭阳公主,为虚构人物。

昭阳公主出现于热播电视剧《公主嫁到》,由佘诗曼饰演,在剧中的昭阳公主是一个刁蛮任性、侍宠而骄、敢作敢为的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儿。

这部剧讲的是昭阳与多禄不打不相识,为了不嫁到吐蕃,因缘际会下嫁入金家,与多禄成为斗气夫妻。昭阳之嚣张强横,令金家上下团结一致,激起对抗多禄更要振夫纲,闹上金銮大殿向太宗直谏昭阳的不是,昭阳不甘受气,与多禄及金家上下大斗法,但最后从与金家的相处之中,渐渐明白到亲情胜万金的道理。

中国古代北方胡人为什么盛行收继婚?

这种婚姻恶俗在北方的杂胡和鲜卑匈奴,乌桓人,等众多民族中延续,主要是因为草原民族生产力低下,逐草场而居,以牛羊马匹为产业币值,一但家中父兄突丧,为了保证家族利益和财物不被婶嫂改嫁而带走,多会兄终弟极以维护家族权益,最有明旳大汉王昭君在丈夫死后,有嫁给了呼寒邪单于的长子为妻,在汉家为有被人伦的大逆不道,但在匈奴是一种无尚的大智慧。向成吉思汗的娇滴滴的娇妻们也难免这一婚俗的诱惑。


其实汉族也存在收继婚现象,只是汉族传统上不鼓励收继婚,特别在儒家兴起之后,社会舆论更将收继婚视为一种***,并立法禁止。明朝法律规定,娶父、伯、叔寡妇者判斩首,娶寡兄嫂或弟媳者判绞死,清朝也有类似的法律。但在社会下层特别是贫困人家,收继婚现象仍然可见,例如:明成化年间,礼部问断记载,“窃见男女嫁娶,近年以来,有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妇者”;雍正年间《洪同县志》卷一记载“乡村恶俗,有弟嫂重亲者”;乾隆《武乡县志》卷二“更有兄收妻一条,其弟或利其兄资产之厚,其兄或利其弟妻素善持家,辙相匹偶”;《清稗类抄》第五册,提到汉中的转婚风俗,“以胞弟妻其孀嫂,谓之转房,弟若不可,则嫂可以吞房灭伦控之”;《清代名臣判犊》曾记载江苏常熟地方的转婚制:“苏乡旧俗,兄既娶妇,不幸而亡,遗妇与叔成婚,乡人称‘嫂接叔’”。

但在中国古代北方胡人社会,收继婚可是很普遍的现象了。同时,收继的男女关系可以是岳父与儿媳,儿子与继母,叔与嫂,侄子与伯母,外甥与姨母等等,亲族内只要不是自己的直系双亲和儿女,都可以收继婚。这确实让饱受礼数熏陶的汉人瞠目结舌,无法接受。

北方胡人社会收继婚现象如此普遍,归根到底是严酷、落后的游牧社会与经济所导致的社会必然现象。说简单点就是,胡人的地理气候太过恶劣,社会经济水平太过落后,迫使胡人不得不施行收继婚的婚俗。

第一、减少物质财富的流失。游牧社会的经济模式非常落后,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状态。劳苦放牧尚且不能满足温饱,还不时得对外掳掠,才能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这必然会导致普牧民家庭很难积累多少物质财富。所以对于胡人来说,每次婚嫁的嫁妆都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和负担。如果让失去丈夫的寡妇改嫁别的家族、氏族,势必要带走宝贵的嫁妆,这是每一个牧民家庭都无法承受的损失。

第二、促进人口繁衍。北方胡人社会的生存环境太过严酷,死亡率非常高了。首先,靠天吃饭的游牧经济,往往一场雪灾就会造成过半人畜冻饿而死。其次,之频繁的部族之间、胡汉之间的残酷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例如:唐玄宗时期,和唐朝鏖战的契丹,其人口一度从二十多万,萎缩到十万。历经残酷的各部统一战争,公元1206年的蒙古汗国虽拥有百万部众,可是成吉思汗麾下所能征集可供征战的壮丁,仅有区区十万人,大量的青壮年在战乱中损耗。再次,就是当时北方胡人社会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条件极其有限,人口的病死率也非常高。

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多生一个,少生一个,往往就决定了这个物种是否能够延续下去。对于氏族、部族、民族而言同样如此,人口的高死亡率,尤其青壮年男子的高死亡率将会迅速导致部族实力锐减,被其他民族吞并而消亡。故此,每一个能够生育的女人都会被视为宝贵的生育***,而被重新利用起来。所有育龄妇女都在拼命地生育孩子,用高生育率来抵消高死亡率。正是如此,北方胡人社会的寡妇是不会有***守寡,守贞操的传统和现象得,***的寡妇往往不再婚嫁,死后换个贞操牌坊。所有胡人的寡妇在失去丈夫后,随即就会再次成婚,继续开始不停地生育。例如:终结了蒙古西征的艾因·贾鲁战役中,被俘杀的蒙古军统帅怯的不花,在给旭烈兀大汗的信中说道,“希望可汗不要为损失一支蒙军而过度悲伤。就让他这样想:就当士兵的妻子们一年未曾怀孕,他们马群的母马一年未曾产驹”。确实,两万蒙古兵的死亡,让两万名蒙古妇女在一年内无法受孕了,但再她们改嫁的第二年,她们便又重新开始不停地生育蒙古小战士了。

第三、确保宗族延续的稳定。胡人社会在父系家长制确立后,要求男性血统的纯洁,不失种姓。而这也正是北方胡人婚姻中,生殖文化体系的一种集中体现。女子嫁入本氏族后,就意味着她已成为本氏族的正式成员,而***间的婚姻关系则是对女子的一种力量约束。在男子死亡后,为了继续保持对女子约束和占有,使其不能脱离本氏族,就由死者氏族的成员或亲属来娶她,将其继续限制在本氏族或家族内,这是原始群婚制遗风的一种变异。史书记载,汉文帝时遣使者给老上稽粥单于送信,汉使者与中行说辩匈奴恶俗,中行说曰:“匈奴之俗……父子、兄、弟死,取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可见收继婚是确保本氏族女性成员,能够继续生活在本氏族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再以蒙古帝国初期的后宫为例,蒙古帝国第二代大汗窝阔台登基后,他父亲成吉思汗的众多妃子中,除了窝阔台的生母孛儿帖,以及深受窝阔台尊重而不敢对其胡来的也遂妃外,其余妃子都成了窝阔台大汗的后妃。

第四、为了照顾失去丈夫的家人,消除失去丈夫的后顾之忧。胡人社会战乱纷纷,青壮年男丁不得不在战场上频频厮杀,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留下的家人怎么办,谁来照顾。收继婚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寡妇由家族中的男子来收继,原有的血缘关系得以保留延续,死去丈夫的遗孀,可以继续名正言顺地照顾亡夫的家人。例如,匈奴就奉行“贵兵死,耻病终”的习俗,认为在征战中战死是“壮士所有也”,同时这种贵兵死的习俗也,与匈奴盛行妻后母、报寡嫂习俗相伴相随。这样便可让征战的士兵们全无后顾之忧,勇往直前。因为,每一个勇于战死沙场的男子身后,都有一个女人默默无私地照顾他的家人老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少数民族嫁到唐朝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胡人 昭阳 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