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研究明朝历史方向的专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研究明朝历史方向的专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陈遇、朱升、刘基、桂彦良、宋濂相比,到底谁是大明开国文臣第一?
韩国公李善长也是明朝开国时期分封的六个公爵之一,也是唯一文官公爵(其余五个分别是:魏国公徐达 、曹国公李文忠、 宋国公冯胜 、卫国公邓愈 、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更是第一任宰相(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是胡惟庸)。
韩国公李善长像
其余的只有刘伯温得到了一个伯爵,其他人均无爵位,这就是说明了他们在朱元璋、以及明朝开国时期文臣武将中的地位。
1365年5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的重镇太平,***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驾乘五千艘战船,沿长江东下,准备直捣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府。陈友谅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敌人来势汹汹,气焰十分嚣张,朱元璋急忙召集手下众将商议对策,众人早已心惊胆颤,六神无主,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跑据守钟山,还有的劝朱元璋干脆缴械投降。朱元璋拿不定主意,心中又一阵阵发虚,眼睛四下里转来转去,正好看见刘基站在那里,瞪大了眼睛,一言不发。朱元璋见状,招手唤刘基进入内室,还未等他开口,刘基就情绪激奋地说“主张投降及逃跑的应该斩首!”朱元璋问道:“先生有什么办法呢?”刘基长出一口气,说:“陈友谅心里没有一天不忘记您,现在大举顺江东下,乃是向我***。我们不能在这里示弱,只有坚决抵抗。常言道后发制人,他们远行千里来侵犯我们,既是疲军,又为不义,贼兵凭借人多势众,十分骄纵,我们只要静待他们深入,埋伏一队士兵进行截击,以逸待劳,就很容易打败陈军制伏敌人,成就王业,就在此一举了。”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纳刘基的计策,***意派大将康茂才去向陈友谅请降,引诱陈友谅大军进入早已布好的埋伏圈中,将陈友谅打得大败。陈友谅丢盔弃甲,仅率几百名残兵败将,逃了回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
陈友谅吃了大亏,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又出兵攻陷安庆。朱元璋打算亲自率兵征讨他,就向刘基征询意见,刘基极力赞同。朱元璋于是率军沿江西上,攻打安庆。从早晨一直到晚上,攻打不下。刘基又向朱元璋献计,请求派兵直赴江州,直捣陈友谅老巢,于是全军放过安庆西上。这一招果然大出陈友谅所料,他匆匆携带妻子儿女逃奔武昌,江州守军便投降了朱元璋。朱元军队继续西上,兵临龙兴,守将胡美派儿子出城向朱元障表示投顺的意愿,但要求不要遣散他的本部人马。朱元璋有些不太情愿,想不答应,站在他身后的刘基察觉出来,忙用脚轻踢他坐的胡床朱元璋才醒悟过来,这关头可不能因小失大,就回覆了一封书信答应了他。胡美投降后,江西各郡听到风声,都相继归顺。
在此之前,刘基的老母亲去世,他因为正值用兵打仗而不敢声张,朱元障的军队既已节节胜利,取得天下指日可待,刘基便趁军务稍闲,请***回家安葬母亲。刘基正在家中守孝,当地少数民族苗军反叛,***了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人,浙东一带开始动荡。刘基赶到那里,帮守将夏毅对百姓进行安抚,又与平章邵荣等人平定了叛乱。方国珍一向畏惧刘基,也派人送信来表示吊唁。刘基回信宣示朱元璋的威名盛德,劝他与朱元璋合作,方国珍于是把贡品送到了应天府。张士诚投降元朝,让他的弟弟张士信当元帅,率兵攻打刘福通,刘福通抵挡不住,紧急派人到应天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接到消息,正准备亲自前往救援。刘基闻讯从家中赶回应天,面见朱元璋,劝阻说:“您现在还没有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也正伺机进攻我们,切不能轻举妄动。”朱元一心要救小明王韩林儿,对刘基的劝说没有听从,率兵赶去打跑了张士信。陈友谅闻知朱元璋大军出动,乘机围攻洪都。朱元璋对刘基说:“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几乎痛失大计!幸亏陈友谅进攻的是洪都而不是金陵,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了。”就亲自率兵救援洪都,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大战,一天交手数十次之多。朱元璋坐在胡床上督战,刘基在一侧侍立这时陈军战船围了过来,箭如飞蝗,炮似火鸦,铺天盖地。刘基发现形势不妙,突然跳起来大喊,催促朱元璋换船。朱元璋仓猝转移到别的小船,还没坐定,就见一记飞炮从天而至,击中了他原来乘坐的船,船立刻被炸得粉碎。陈友谅在高处望见,以为朱元璋已死,十分欣喜,指挥士兵猛烈冲击。而朱元一方的军队乘机发射火炮,燃着了陈友谅的座舰,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都被活活烧死,陈友谅多赖左右保护,幸免于难。当时两军在鄱阳湖中相持,三天未决出胜负。刘基又劝朱元把军队转移到湖口,截断陈友谅水军的退路,陈友惊已穷途路,拼命进攻湖口,妄图逃脱。朱元璋全军发动,与陈军决战,陈友谅逃跑,途中被追兵杀死。这之后,朱元攻取张士诚,北伐中原,于是成就帝业,都如刘基所谋划的那样。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王朝,改元“洪武”。刘基为朱氏平定天下、开创朱明朝立下了赫赫功劳,因此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表彰刘基的特殊功勋,朱元璋下诏免除了刘基家乡青田县的相税这是该地区唯一不加税的一个县,朱元璋对大臣们说:“朕要让刘基的乡里世世代代把这当作美谈。”
真正的明朝历史应该从哪些史料中了解?
谢谢邀请。
想了解明朝的历史就要多参考一些书藉,不要只信一本,《明史》应该是被满清篡改较严重的。主要涉及朝廷的事,其它相对还好。可以参照《明史考证》一起读。
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
最恐怖的朝代,
最有骨气的朝代
最活跃的朝代
最荒唐的朝代
真实的明朝,它的城市,宫苑和陵园,它的宫廷倾轧,思想文化,皇帝,后妃,宗室,内阁,宦官,将相,民族斗争,等为后世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足见明朝三百的历史有多丰富多彩。
1.《国榷》中华书局断句本,六册。
2.《明史记事本未》,成书在明史之前
首先,记录明朝历史的主要有以下几本书:《明实录》《明史》《罪惟录》《国榷》《明通鉴》
正如你说,《明史》是清朝所编纂的,虽然是在《明实录》的基础上改编的,但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而且,清代大兴文字狱,始于顺治,兴盛于乾隆。因此,“隐恶扬善”便成为这一时期以及后来我国主流知识分子和史学家们的最主要工作方式和任务。所以,《明史》中的许多部分都经过了刻意的扭曲与修饰,从而时常显得云遮雾罩,或者怪诞乖张。
而《罪惟录》《国榷》《明通鉴》均为私人编书,虽然大部分内容与《明史》相比,角度更加的客观,真实,但是因为私人的局限性,扔有些内容与史实不符,有较大偏差。
所以,小卡推荐你以《明实录》《罪惟录》《国榷》《明通鉴》这四本书为主,结合起来去了解明朝历史,如果遇到客观角度的史实(不涉及清朝历史,不影响清朝统治),可以稍微看一看《明史》。
马未都先生有一句话:“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历史,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几乎都是经过修饰的。正史会有后来统治者去修饰,野史会越传越脱离本来的样子。
所以,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历史故事,而是看这个故事所代表的道理。如果我们仅仅是去一味的追求历史本来的样子,往往并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您的意思是国内的历史不能信,
外国记载的历史也不能信,就连明朝已经写的都不能信。全程靠三无明粉意淫,才最真实,对吗?
讲清朝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朝代的,毛泽东,周恩来,金庸,鲁迅等等。以后上央视的有阎崇年,纪连海,钱文忠,袁腾飞,石国鹏,王立群,祝勇,蒋丰等等数不胜数。现在有易中天。国外还有魏斐德、罗友枝 彭木兰等知名汉学家。 反观说大明朝中国最伟大王朝的,没有一个历史学家这么说,似乎只有网上明粉。 本人作为历史爱好者,对明朝历史也较感兴趣,但是很反感“明吹”,这些人与明末的阉党有的一拼,很[_a***_]给人扣脏帽子,只要是与他们意见不合的,立马就被扣上什么“满遗”、“鞑清”等等难听的称谓,这与当年阉党搬弄是非把反对者统统定义为逆党有何分别?幸好明吹们没去明朝,不然魏忠贤门下又得往后排上一堆义子干孙。
明朝内阁是否有丞相的权利?有何依据?
我是君临格史,"格物致知,格史明理",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两个概念,一是何为"丞相",丞相有哪些权力;二是内阁是如何形成的,内阁有哪些权力。
"丞相"与"宰相"、"相国"与"相邦"是我们经常在***作品中听到的名称,许多人把这几个称呼混为一谈,其实,它们四者之间并不尽相同,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下面先由我来介绍下吧:
总结:"相邦"与"相国"是相同的,是百官之首的正式官职,"丞相"是***"相邦"的下属官职,"宰相"是人们对掌握最高权力宫员的俗称或尊称,不属于正式官职。
"丞相"和"相国"只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官名,一种称呼而已,他们的手中的真实权力在不同时期却有很大差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研究明朝历史方向的专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研究明朝历史方向的专家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