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诗中记录的是哪场战争?唐代诗人杜牧的咏史诗?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赤壁》中作者用形象思维,用***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4、杜牧的《赤壁》: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赤壁》中既是名句,又是想像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得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赤壁》一诗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赤壁》一诗中作者抒发感慨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0、《赤壁》中含蓄反映诗人抑郁不平心境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曲折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慨. 12、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天宝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唐王朝扶持南诏,本想借其牵制吐蕃。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王朝又企图对之加以控制。及皮逻阁死,双方在王位继承上发生矛盾,加之边臣骄暴贪残,终於导致了南诏叛唐。
双方反目以后,唐王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南诏。因其均发生在唐天宝(742-756)年间,史称“天宝战争”又称“唐天宝战争”。
唐朝与吐蕃战争中,盐州之战有多重要?
谢邀,盐州,自隋唐以来一直为兵家必争,“地当冲要”。吐蕃多次侵扰盐州,因此,古代盐州大地,战火连绵,硝烟不断。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十三岁的松赞干布(汉文史籍称弃宗弄赞)就任吐蕃赞普,他在两三年间,平定了内乱,征服了邻国,建立起统一的吐蕃奴隶制政权。贞观八年(634),具有政治远见的松赞干布及时与周边邻国修好,派出使者赴长安与唐朝通聘问好,几次派人向唐朝请婚,唐廷经过反复考虑,在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闺女文成公主嫁给25岁的松赞干布,唐朝派江夏王 、礼部尚书李道宗 护送16岁的文成公主入藏和蕃,从此唐蕃亲如一家,两国停止了战争冲突。
然而,松赞干布去世以后,唐蕃亲和的关系渐渐淡去,吐蕃慢慢又开始与唐朝敌国对峙,分庭抗礼,时而进犯,时而求婚,时而掠地,时而请和。唐蕃双方或征伐防御,或绥靖安抚,这种战和交错的局面大约相继持续了二百余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西北边防完全空虚,开始对外扩展。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吐蕃军首先攻占了原州(今宁夏固原),就以原州为跳板,开始向盐、灵二州有***地***取军事行动。
唐朝名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杜希全等大臣看到了这一点,建议朝廷***取军事行动,派兵夺回原州,修复原州城,构筑以原、灵、盐为犄角之势的北方战略防御体系。当时,唐朝廷内部矛盾斗争激烈,奸臣用权,加上永泰元年(765),唐廷正在集中精力消平灵州节度使仆固怀恩的突然叛乱,无暇顾及吐蕃。因此,从大历十三年(778) 开始,吐蕃军绕开灵州,从原州向东进军,首次攻打盐州,盐州刺史李国臣拼力抵抗,吐蕃不得不撤兵退守原州。
之后,吐蕃大头领马重英又带领吐军于大历十四年(779)二月,再次侵扰盐州,被郭子仪的副将李怀光搓败,并俘获了大批的吐蕃战俘,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